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2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千灯湖畔南海新地标“醒”亮登场
    • 微观南海发现不一样的“造梦空间”
    • 《非凡十年活力南海》特刊来了
    • 投资近2亿建老年公寓 将增床位700张
    • 命运与共行大道
    • 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互致贺电
    • 九江鱼游上预制菜产业新风口

    第A02版:要闻

    • “双江”组CP 共建产业园
    • 25强展示科创力量
    • 资源优先配实业 九月供地创新高

    第A03版:要闻

    • 南海龙舟飞桨逐浪 撑起城市新活力
    • p27

    第A04版:映像

    • 微观南海 发现不一样的“造梦空间”

    第A05版:要闻

    • 党员“志愿红”引领城市发展潮流

    第A06版:要闻

    • 这个作业好享受:给爸妈做一顿饭
    • 学生深情表演表达爱国之情
    • 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
    • 比拼主播才艺 展示青春风采
    • 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互致贺电
    • p1CD3

    第A07版:镇街

    • 九江发布“腾龙”人才九条措施
    • 新公园环境美 涂鸦墙颜值高
    • 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 拟打造南海纳米电子信息产业园

    第A08版:天下

    • 命运与共行大道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公告
    • p1CD4

    第01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第02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活力南海向未来

    第03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潮正澎湃 帆启新程

    第04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党建引领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第05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攀高逐新 制造基地迈向“智造高地”

    第06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十年南海 “数”说不凡

    第08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以全域空间重塑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南海探索

    第10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民生为本 幸福花样绽放

    第11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文化领航 千年古郡绽放新魅力

    第12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服务民生民意 铸就履职底色

    第13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创新动力奔涌向前 科创高地加速崛起

    第14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锚定“两高四新” 铺开“万亿”蓝图

    第15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用好“金”招牌 奋力新跨越

    第16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当好企业“娘家人” 助力南商启新程

    第17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打造人城产深度融合的科创高地

    第18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活力南海 大美之城

    第20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无微不至保民生 谋得春风入万家

    第21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市场主体超50万户 品质支撑活力南海

    第22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忠诚铸警魂 笃行护平安

    第23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交通整治有力 群众安全畅行
    • 激活“平安细胞” 共享“平安红利”

    第24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优质均衡有活力 品质教育结硕果

    第25版:工会

    • 多点精准发力 服务情暖职工

    第26版:团区委

    • 后浪奔涌时代 知心人来引路

    第27版:统战/住建水利

    • 集聚“青创力” 造就活力城
    • 提升水环境 喜筑安居梦

    第28版:税务/医保

    • 不断完善医疗保障 市民健康有“医”靠
    • 税惠政策添活力 智慧服务促发展

    第29版:供电

    • 对标世界一流 用心“电”亮南海

    第30版:非凡十年·活力南海

    • 产业兴旺村容靓 九江绘就新图景

    第31版:农行南海分行

    • 扛金融担当 助南海发展

    第32版:佛山建行

    • 建功新金融 以实际行动服务城市发展
    • p27

    第33版:特刊

    • 公园城市 幸福桂城

    第34版:特刊

    • 砥砺奋进十年路 公园城市绽笑颜

    第35版:特刊

    • 十年耕耘不停步喜看今日新答卷

    第36版:特刊

    • 党建覆盖全领域 基层治理常创新

    第37版:特刊

    • 企业城市共成长 科创引领向未来

    第38版:特刊

    • 优质均衡齐发展 美育桂城有特色

    第39版:特刊

    • 文旅发展多元化 粤潮好玩又时尚

    第40版:特刊

    • 政务服务树标杆 营商环境益晒你

    第41版:特刊

    • 市政管理如绣花 城市景观美如画

    第42版:特刊

    • 城市更新开先河 重塑发展新空间

    第43版:特刊

    • 共绘乡村新画卷 同享幸福新生活

    第44版:特刊

    • 城乡处处皆风景 水清岸绿生态美

    第45版:九江

    • 潮起江天阔 扬帆乘东风

    第46版:九江

    • 九江 蓄势起航风正劲 十年砥砺绽芳华
    • 儒林之乡交出精彩答卷

    第48版:九江

    • 九江 奋楫争先再远航

    第49版:特刊

    • 我们走在登山大道上

    第50版:特刊

    • 缔造美好生活非凡十年瞧一“樵”
    • p21

    第52版:特刊

    • 昂扬十年勇毅前行 数说西樵精彩蝶变

    第53版:特刊

    • 强化基层党建 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54版:特刊

    • 结构体系多元化 产业重塑加速跑

    第55版:特刊

    • 擦亮“最岭南”品牌 迸发文旅新活力

    第56版:特刊

    • 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幸福厚度”

    第57版:特刊

    • 从“先行一步”到“先行示范”

    第58版:特刊

    • 打响新兴产业品牌 加速区域创新发展

    第60版:特刊

    • 俯瞰丹灶 大美之城

    第61版:特刊

    • 十年“狮”势造英雄 做强广东第一镇

    第62版:特刊

    • 高位进发绘蓝图 城市狮山谱新篇

    第64版:特刊

    • 图鉴十年城市梦 雄狮阔步新征程

    第65版:特刊

    • 支部建在小区 创新善治局面
    • 争当全国县区级公卫医院领头羊

    第66版:特刊

    • 凝心推进幸福教育 聚力点亮幸福人生
    • 感恩教育润人心 惠及更多新市民

    第67版:特刊

    • 首创雅趣评价体系 激励学子内外兼修
    • 打造“智趣教育”品牌培育智趣好少年

    第68版:特刊

    • 增进民生福祉 小村宜业宜居
    • 人居环境蝶变 乡村治理典范

    第69版:特刊

    • 激活古韵水寨 打造功夫街区
    • 涵养孝善文化 擎画花灯胜地

    第70版:特刊

    • 实现“四城同建”赋能佛北新城

    第71版:特刊

    • 十年创新成样板 崛起科创新引擎

    第72版:特刊

    • 打造高精尖 用“芯”谋发展
    • 34年专注做饼 老字号吃出“文化味”

    第73版:特刊

    • 非凡十年大沥向前

    第74版:产业发展

    • 一个商贸名镇的发展足迹

    第75版:特刊

    • 一座魅“沥”城市的十年逐梦路

    第76版:特刊

    • 一座善治之城的乡村奋进曲

    第77版:特刊

    • 文产旅体融合 擦亮文化品牌
    • 党建激发内驱力 凝聚力量促善治

    第78版:特刊

    • 城市更新加速 唤醒发展活力
    • 电商全域崛起 培育新兴“沥量”

    第79版:特刊

    • 环境靓产业旺“后进”村后劲足
    • 探索“富美新路”奔向美好生活

    第80版:特刊

    • 用好老龙精神 推动全面振兴
    • 党建引领转型 绘就花乡蓝图

    第81版:里水

    • 对未来更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第82版:里水

    • 一路向前 见证蝶变
    • p129
    • p130
    • p134
    • p135
    • p131
    • p136
    • p132
    • p137
    • p133
    • p138

    第83版:里水

    • 匠心筑梦 有颜有值

    第84版:里水

    • 科创赋能 展翅腾飞

    第85版:里水

    • 大城配套 乐享安居

    第86版:里水

    • 全民创熟 幸福里水

    第88版:里水

    • 一“网”情深 全城守护

    第89版:健康南海

    • 健康南海绘就幸福底色

    第90版:非凡十年·活力南海

    • 人均预期寿命 82.84岁

    第91版:南海区卫健局

    • 建设健康城市 守护幸福南海

    第92版:南海疾控

    • 争创全国一流县区级疾控中心

    第93版:南海医院(华工附六院)

    • 让 99%大重病患者不用走出南海

    第94版: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

    第95版:省医南海医院

    • 做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使者

    第96版:南海四院

    •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第97版:南海五院

    • 打造东部高水平医疗中心

    第98版:南海六院

    • 当好广佛医疗健康桥头堡

    第99版:南海七院

    • 打造南海医养结合高地

    第100版:南海区全科医院

    • 为全国基层卫生服务改革探路
  • 数字报首页

76:特刊

一座善治之城的乡村奋进曲

以“产、城、人、景”融合为发力点,大沥村居面貌翻天覆地

2022年09月30日

■大镇朝阳花海。 通讯员供图

■奇槎社区的 “四小园 ”。 通讯员供图

临近中午,在大沥镇凤池社区巷子深处的一个咖啡院子里,店主黄晓红又开始忙碌起来。三三两两的客人陆续进来,他们在这间都市田园风的院子里拍照、喝茶、品美食,“想不到村里还有这种地方,有意境且氛围感拉满,很适合拍照打卡。”网友“@小南瓜”来过后和朋友分享说。

以前喝咖啡人们喜欢去城区,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些网红打卡点逐渐在大沥的村居兴起,这折射着乡村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蜕变,也是乡村振兴最外化的成果。近年来,大沥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以“产、城、人、景”融合为发力点,推动大沥村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振兴

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带旺了大沥的农村经济,但过去多处于野蛮粗放的发展模式,产业业态低、集约性差、土地价值低。这十年里,大沥各社区想尽办法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条件引入更优质产业,不但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也让社区面貌、硬件设施、配套服务不断走向完善。

产业发展不仅需要魄力,也需要定力,只有把“产业的根”留下,才能种出更繁茂的“经济摇钱树”。这个“根”怎么生长,不同社区有不同的思路。

大沥盐步是“中国内衣名镇”,盐步片区积聚着最多的内衣及相关产业,而盐步社区就成了除盐步旧城区外,内衣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但早些年盐步社区多是一层的简易厂房,社区抓住盐步内衣产业上楼的契机,将原有的仓库厂房改造,升级为五六层的现代化厂房,这样的改造不仅为社区集聚了优质内衣企业进驻,各种办公、电商、直播公司也纷纷落户。与此同时,盐步社区还积极引进内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满足内衣成品企业的原料供应、销路开拓、物流运输等需求,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也帮社区经济顺利实现“腾笼换鸟”。

如果说盐步社区走的是一条以载体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路子,那么大镇社区则是通过优化环境引来“金凤凰”。这些年里,大镇社区通过参与美城美家计划、城市品质提升计划等,使得原来落后的村路变成宽敞开阔的大马路,村内的闲置地也变成漂亮的休闲健身公园。在此基础上,大镇还摒弃固有思维,主动放弃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引入民旺·瀚星科学园、大沥全铝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未来,原本连片的低矮厂房将成为高端产业园,将在大镇社区形成集研发设计、加工、仓储、展示、人才公寓、超市餐馆等丰富元素于一体的园区。

本身就拥有全国知名专业市场的凤池,则不断深挖产业内涵,打造出业内知名的中国(凤池)铝门窗建筑装饰博览会,吸引国内外客商来到此谈生意、做买卖,社区与众多商家同发展、共成长。而沥东社区则引入南海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每年为经济社带来超千万的租金收益。

农村社区产业的升级也带来集体收入的增长。2021年,大沥镇村社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000万元的社区达26个,其中超1亿元的有19个,全镇农村人均收入35837元,较前一年增长9.28%。

生态振兴

擦亮幸福生活底色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的基础,那么环境则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底色,十年来,让村民最有获得感的,便是更美更绿更舒服的村居环境。

近年来,大沥一直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让建设改造跑出“加速度”、让村庄环境亮出“高颜值”、让乡间花园美出“新气质”。

大镇社区的人居环境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大镇社区的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新的公园、规范有序的停车场、古色古香的宗祠世家、让人追忆过往畅想未来的村史馆,为居民精神“充电”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环境好了,晚上健身散步的人也多了,不少人假期还专门邀亲戚来赏花。”大镇社区党委书记梁汉波说。

这些都离不开镇、村持续的推进与投入。目前,全镇共投入专项资金4.12亿元,以248个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推动人居环境提升。“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259个农村公厕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北村水系治理加快推

进、雨污分流、中水回用稳步实施,28处桥下空间完成改造,“三沿一口”田头棚整治全面完成,“百社千园”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仅今年上半年,大沥镇率先建成“四小园”超1000个,占全区全年总目标的1/4,获评南海区“四小园”建设先进镇街一等奖,为南海的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最近让谢边居民津津乐道的,是今年7月社区12.4公顷新增耕地迎来收割。该地块是2021年10月以来,大沥镇全域土整背景下完成验收的首个新增耕地项目,也是大沥镇目前最大面积的连片水稻种植项目。

“这里以鱼塘复耕种植水稻的方式进行改造,不仅美化了环境,我们还能收割稻谷进行出售,实现粮食、生态‘双丰收’。”谢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亚三兴奋地说,“预计这批早稻亩产700斤。”

从中可以窥见,复耕复种田地对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有重要作用,而大沥镇也正朝向此目标不断努力。

沥北生态农业项目,则是另一致力打造工厂化种植融合科普、体验、文旅为一体的标杆性都市农业生态项目。以“制造业+农业”,打造工厂化种植标准规范;以集装箱种植,打造移动的“菜篮子”与科普基地;以开发功能性农产品,打造“沥北”模式;以展现环境治理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亮点,将打造独具特色的沥稻文化品牌,营造可持续性的美丽和谐乡村生态环境。

文化振兴

为乡村发展“凝心铸魂”

如果说提升人居环境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情,那么打造文化空间则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有修旧如旧的祠堂,化身成为开笔礼的活动地;有开阔平整的公园,成为社区大舞台;还有网红读书驿站、乡村振兴馆、乡情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众多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阵地陆续铺开。

“终于又见到老龙了!每年端午,我都很喜欢看龙船!”今年端午节之际,盐步老龙起龙仪式在盐步社区举行,590岁的盐步老龙起龙出水,沉睡的盐步老龙再次“醒来”,重出江湖,与世人见面。起龙仪式后,盐步青龙村村民周叔扶着栏杆,盯着盐步老龙看了好久。

无论是底蕴深厚的盐步老龙文化,还是团结拼搏、谦虚有礼的老龙精神,无不凝聚成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盐步社区乃至大沥镇实现乡村振兴的一股精神动力。

而这也是大沥推动文化空间、文化载体、文化精神进村居的缩影。在凤池,这几年打造出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是社区文化艺术节。2019年7月,凤池开创大沥镇第一个由农村社区主导的文化艺术节,精彩的活动不但让居民玩得“笑哈哈”,也让居民对社区更有归属感。

凤池文化艺术节的打造,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如今,凤池社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四届,在凝聚民心、培育新人、繁荣文化、彰显形象上起到重要作用,推动凤池社区大文化格局构建。

近年来,太平社区对辖区内的白界西华宇郭公祠、应文书舍等阵地进行活化,打造为居民的道德讲堂、宣传崇德向善氛围的阵地;太平社区还充分利用应文书舍、国学馆等社区里的国学阵地,为社区学子免费开办国学学习班。

科技+熟人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

文化可以育人,提升人的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而基层治理则发挥着维护乡村发展稳定、提升村民参与感的有力举措,助力乡村和谐发展。

堵塞消防通道、违建、垃圾乱堆放、电动车入户充电……这些问题一度是乡村治理的难题。今年7月,大沥镇与中国电信签订合作意向协议,探索智慧村居平台建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技术、新概念将成为大沥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力量。

凤池社区是大沥推行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者。未来,凤池将把安防、消防、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应急广播、民生政务等功能全面打通,依托数字智慧管理手段,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并非简单的自上而下管理,而是一个双向、多元参与的过程。在大沥,乡贤和“熟人”的力量日益显现。

得知太平社区正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民佳叔踊跃参与,甚至在寒冷的天气从下水道捞出堵塞的杂物,街坊们看到佳叔的行动后,也都主动配合社区清理巷道堆放的杂物。而不少心系太平社区发展的乡贤、厂企也在社区发动下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营造更美好的家园。其中,太平企业家李慧钊慷慨捐赠50万元用于支持社区建设“四小园”,带动了更多村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一季度,在佛山市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中,太平社区荣获明检村第三名。

大镇社区则以村规民约为抓手,从公德民俗、村容村貌、安全建设、秩序管理等方面与村民达成“契约”,构建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执行、自我约束的村民自治氛围,形成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村规民约使得大镇的环境变好、村民关系变好,基层治理也走向了精细化管理。”梁汉波说。

如今,越来越多社区以“熟人”骨干或群团组织为基础,发动居民组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队,这些志愿者正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把志愿服务送到乡村基层,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志愿服务。

今年,大沥镇积极在农村社区推进“创建熟人社区”工作,以鲜明的本土元素融入基层善治品牌中,用文化、公约、四小园等主题融入文体活动、居民议事厅,不断完善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搭建更多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让“村里的熟人”更熟,为公共事务提供更多智力、人力支持。当前,大沥镇以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集合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珠江时报记者吴志恒何燕慧通讯员郭晓婷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