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
无微不至保民生 谋得春风入万家

■里水镇大步社区新乡贤文化促进会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调动新乡贤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

■南海区打造24小时运行的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基层政权、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婚姻殡葬、区划地名、慈善捐助……民政工作包罗万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特困供养人员的冷暖起居等,民政人都挂念在心。
回首不平凡的十年,南海民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走出了一条与南海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道路,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并在全国创下多项“试点”:
南海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南海成为全国首批开展“救急难”试点的城市、“创熟”工作成为民政部社会治理深度观察点、全国首个县级社会组织征信系统南海上线………
兜牢底线
织牢织密民生网“不放弃任何一个”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南海区从2012年开始实施残疾人生活津贴制度普惠政策,对持证残疾人按残疾级别每月发放50至200元的津贴,发放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从2013年开始,将高龄津贴范围扩大到7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从2018年开始扩大分类救助对象的范围,将一户多残、老残一体以及监护人无经济能力的残疾人员、重度残疾人,纳入分类救助对象范围……
截至目前,南海高龄津贴、低保金、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这“三项津贴”正惠及超15万名群众,保障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关爱特殊群体之一的流浪乞讨人员,2018年南海区救助站“开站”,除了为受助者提供临时食宿、返乡乘车凭证、护送返乡等帮助,部分受助人员由于精神、身体等原因,无法说清家庭地址,救助站会综合运用失踪人口比对、DNA比对等多种途径为这些无法回家的“无名氏”寻亲。
保障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南海民政的重点。以“帮扶一个人,助力一个家”为社会责任,南海建成10间社区康园中心,在家门口为残疾人提供托养、康复、就业、休闲“一站式”服务,形成独具南海特色的社区康园网络,满足残疾人就近享受康复救助政策的需求。
基于残疾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南海区残联与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联合热心企业,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双向选择平台,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单是2018年就举办现场招聘会14场,提供岗位650个,发放残疾人就业补贴、奖励约2235万元。
家住里水的阿华,是一名智力残障人士。以前的他对生活不抱有希望,可现在他在佛山市南海明慧玩具有限公司上班,成为重点栽培的组长。阿华感慨道:“政府帮我们自信地融入社会,让我们获得实在的幸福感。”
如今,南海民政坚持精
准施策,“不放弃任何一个群体”,全面兑现承诺,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兜
底保障的阳光雨露覆盖广泛,质感温暖。
基层治理
以“创熟”三年行动创新社会治理
最近一段时间,里水镇中恒海晖花园的梁娟一改往日烦恼,每天带着孩子到小区玩耍,不再担心在小区散步被狗咬,因为小区融和圆桌议事厅制订了《小区文明养犬公约》,规定业主遛狗时间段。
2021年,中恒海晖花园利用闲置“垃圾房”改建成“融和圆桌议事厅”,整合业主、业委会、党员、楼长、居委、物业等代表多方参与,搭建小区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建立健全“创熟”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小区业委会、业主解决烦心事。小区业主根据《居民公约》,既履行着监督义务,也充当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主导者”。
一纸一约,看似微小,却让小区“创熟”工作凝聚起自治力量。这改变的背后,正得益于由南海区民政局牵头出台的《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有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在快速城市化大潮下,曾经“烟火气”十足的邻里情似乎越来越淡,街坊彼此不熟,给社区治理带来挑战。而“创熟”行动将重建社区“圈子”,探索有南海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把“我和你”变为“我们”。
2021年,桂城平东社区、九江儒林社区、大沥嘉怡社区、里水金溪社区等20个社区成为南海首批“创熟试点社区”。西樵樵华社区活用辖区内的6间“红房子”,挂上党员活动室、社区融合之家等牌匾,为居民提供活动、讨论社区事务场所;狮山罗湖社区盘活物业,搭建起8家“邻里中心”,促进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与共融;丹灶金宁社区落实日常激励、定期激励、年度激励机制,推动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助力“创熟”工作可持续、高效发展………
2022年,70个城市社区全面铺开“创熟”工作,并不断向农村社区延伸,确定了10个农村试点社区,重点发掘农村社区新乡贤、慈善募捐、乡贤链接资源等方面的力量,探索农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和实践方式。
南海区民政局局长陈的表示,未来将把“创熟”作为社区治理品牌的中心,全面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创益中心、社区幸福院等平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乡贤、慈善等多渠道力量,以民政综合体的力量推动基层善治。
凝聚基层善治力量,南海民政还建立7个镇(街道)社工站,141名“双百社工”联结17支志愿服务队伍,摸底区内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21399人,提供社工服务16400人。
而作为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毛细血管”,从2012年至今,全区登记成立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达49家,持证社工达5311人,每万人持证社工数达14.28人,社工人才成为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
智慧养老
“一网三层”守护长者幸福晚年
最近两个月,家住里水镇金溪社区的谭伯,每月按时在微信小程序“南海健康”申领500元“电子老友券”后,线上下单上门擦玻璃服务,觉得挺便利。谭伯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多病行动不便,家务活让他们分身乏术。
“以前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府会购买服务送上门,现在有了电子券,随时在网上选择服务项目,更方便了。”谭伯笑言,在南海安享晚年,好满意,好幸福。
谭伯口中的“电子老友券”正是2021年12月南海在全省首个将政府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以电子代金券形式充入老人账户,老人可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一键申领,线上下单享受医疗、家政等144项服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南海区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6万人,常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5万人。
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南海智慧养老服务为老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2017年南海在全省率先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互联互动的养老“O2O”新模式,2020年南海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2021年,南海发布《南海区养老服务三项清单(2021年版)》、南海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清单”服务优化养老资源配置……
借助“互联网+智慧养老”,目前,南海以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网”、24家机构养老为补充、251间社区幸福院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及15分钟线上整合线下服务的养老服务圈,构建“一网三层”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十四五”时期,南海区将继续建设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兜底供养有保障、普惠养老能满足、中高端市场可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南海特色的“事业+产业”全生态链养老体系,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着力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要求,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进入新时代,人民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政作为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的特征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鲜明,南海民政必将顺应人民新期待,把握时代新趋势,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坚定执着,砥砺前行,谱写为民爱民新篇章。
数说 十年·大事记
全国首批
2014年,南海成为全国首批开展“救急难”试点的城市,建立起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群团组织信息共享机制,并动员社会力量设立基金等
新品牌
2016年,南海区以“三社联动”模式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现“群众点菜、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率先启动
2017年,南海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是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信息惠民工程建设试点之一
最高荣誉
2019年,南海民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当年佛山市唯一获得此称号的民政部门
佛山唯一
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是佛山唯一
深度观察点
2021年,南海民政发布《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创熟”工作成为民政部社会治理深度观察点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吴婉珊区可欣
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黄梦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