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创新动力奔涌向前 科创高地加速崛起

■季华实验室是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2021年,季华实验室首颗超高比功能柔性卫星“佛山一号”发射成功。图为“佛山一号”效果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年来,南海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部署,全力推动一批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的先进科创项目和优秀人才落地扎根结果。
“要以对南海历史负责、对南海人民负责、对南海未来负责的态度,坚决打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场硬仗。”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多次强调要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科创投入无上限,不封顶。”区长王勇也进一步表达了南海坚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
目前,南海科技创新工作已结出硕果:自2012年实施“蓝海人才计划”以来,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305个,其中作为首批“蓝海人才计划”A类人才团队企业,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从2015年到2022年,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从287家增长到2954家,增长了10倍;截至目前,南海共搭建起24家重点科创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超30%,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主体培育
增强高质量发展
内生动力
十年来,在创新布局上,南海区始终重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南海把抓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作为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
数据显示,2015年,南海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87家,到2022年已达2954家,是2015年的10倍之多,数量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0倍增长的背后,是南海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放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排头兵”带动作用的前瞻布局。
近年来,南海还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在高新技术企业增量的同时注重提质,每年财政科技投入超20亿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强有力的扶持之下,不少本土企业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跑、跟跑,到并跑、领跑。
创新的浪潮,不断在南海奔涌,不仅体现在传统产业上,也体现在重点发力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在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南海有8个项目获奖,获奖项目数量占佛山半壁江山,获奖项目大多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不少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彰显了南海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力量。比如,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精铟海洋,研发出首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海洋钻井平台升降系统、创下国内多个“最”的海上风电安装运维平台。
引进创新平台
为制造业升级插上“创新翅膀”
2021年,季华实验室首颗超高比功能柔性卫星“佛山一号”发射成功。作为南海科创龙头,季华实验室于2018年底启动建设,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打造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已组建起超1400人的科研队伍,包括1名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位于丹灶镇的仙湖实验室,目前已集结了143名科研人员,吸引了7名院士进驻,重点破题光伏制氢技术、氢能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重大项目。
近五年来,市、区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引入了包括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在内的24家重点科创平台,构建起符合南海产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早在2017年,南海区就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南海引进了一大批与本地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先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创平台,深入推进“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新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路径。
2022年5月,《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出台,将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作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至2025年,南海各级财政安排不少于200亿元的资金,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同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4+6”产业链体系初步成型。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推动3200家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4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5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家。
优化双创生态
一流人才带动一流产业
创新之道,重在得人。
2022年1月,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希荻微电子是2012年南海区第一批“蓝海人才计划”A类人才团队企业,公司从生产手机快充芯片起步,2013年研发出第一款用于平板电脑和移动电源管理的芯片并成功销售,如今已拥有三大类50余种产品,自主研发的模拟芯片技术打破国外企业垄断,成为中国首个获得美国高通全球参考设计认证的企业。
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蓝海人才计划”,已累计为南海区引进落地各类创新创业团队305个。这些优质人才团队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并对南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落地团队企业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2家,获评率34.3%;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52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74件。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南海的未来也在青年。“对科技人才我们将一视同仁,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将不断加码。”今年8月26日,在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颁奖分享会上,王勇以文化积淀优胜、发展成就优异、核心区位优越、科技支持优先、资本回报优厚、城市环境优美共六个“优”推介南海,并盛邀广大青年人才来南海筑梦。
如今,南海已荟聚了超过58万名英才、32个院士项目、85位国家高层次人才,为发展未来产业积蓄了科技力量。
丰满“科普之翼”
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有着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
在南海,科普工作一直在探索实践。每年,南海都会举行“科普进社区”活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提升民众的科技意识、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素养。
青少年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对象。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开展18届,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和科技辅导老师的科技创新热情,以“科技”培育,以“创新”培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早在2018年,南海区就出台了科普扶持专项政策,其中,对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和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给予政策性扶持,每个项目最高支持15万元。在政策的引导下,南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成果显著。在2021年度第18届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全区291所中小学(含幼儿园)共2488件作品参与,晋级作品在省市大赛中表现亮眼,最终获得了34项市赛一等奖,省赛获得4金4银10铜,并且有一项科技辅导员项目作为佛山唯一代表入围国赛。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佛山市南海区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于今年5月印发。今后南海区将通过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强振兴科技支撑、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和完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建设四个重点任务,实现到2024年,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22%等目标。
数读
科创南海
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南海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87家,到2022年已达2954家,是2015年的10倍之多,数量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
科创平台
近五年,市、区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先后引入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24家
工程中心
2017年,全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88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283家;2022年,全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267、569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扶持创新
2015年,南海区在珠三角地区首发科技创新券,为企业科技创新“买单”
人才储备
2012年开始实施的“蓝海人才计划”,已累计为南海引进落地各类创新创业团队305个
目前,南海已荟聚了超过58万名英才、32个院士项目、85位国家高层次人才
文/珠江时报记者彭美慈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