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正澎湃 帆启新程

■千灯湖片区成为佛山靓丽的城市名片。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西樵山再现“半山扒龙船”,彰显南海人始终自强奋进勇争先。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文翰湖片区依托季华实验室等省级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三龙 湾科技城·中央科创区。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十年奋进,历史留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斗志和干劲,刻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十年来,南海实现经济总量超35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60亿元、“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的历史新跨越。
这是南海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是城市名片擦拭最亮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9月末的南海,华灯初上,璨若星河,“七湖三湾一站一园”繁华绽放。十年来,南海人用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交上了一份非凡的答卷。
这是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从“高速增长
”到“高质量发展
”的精彩一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三次亲临广东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广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十年来,南海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把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指示要求一项项落到实处,奋力书写一张张精彩答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年来,南海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过去十年,南海始终以新思想引航,坚持高质量发展、招大商、重创新、转动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在GDP总量较大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了经济高质量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0.89亿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六的土地,创造了全省近百分之三的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加了
1681.82亿元。
在全国范围内,GDP超3000亿元的城区只有12个,南海就是其中之一。南海还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百强区第二名,六镇全部入选全国百强镇,拥有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4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09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市第一。
GDP从2012年的不到2000亿元,到2021年突破3000亿元背后,正是近年来南海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机遇窗口”,聚力“两高四新”的创新与探索。
这十年,立足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南海智造”加速突围,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加稳健。目前,南海已拥有24个高端科创平台、32个院士项目、3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层次人才占全市八成,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占全市比重均超四成,这样的家底在全市乃至全省同级区域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未来,南海还将投入不少于200亿元支持全社会研发。
这十年,南海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资源,稳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高地。无论是推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脱胎换骨”,还是推进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崛起成势,南海始终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让创新动能不断释放,推动产业集群走向创新集群。
唯有创新,方能引领;唯有融合,方能裂变。十年来,南海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精彩一跃。
这是南海城市名片擦拭最亮的十年——
从“工业南海”到“活力南海”的华丽转身
夕阳渐褪,漫步在文翰湖畔,凉风习习,舒适惬意。放眼望去,远处的高楼大厦塔吊林立、灯火通明,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2011年以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三山居民阿铿回忆,不过十年,已经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南海人,并依托季华实验室等省级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三龙湾科技城·中央科创区。
十年间,南海城市格局加速拉开,从“工业南海”走向“活力南海”,城市发展同步进入提质阶段。如今,千灯湖成为佛山靓丽的城市名片、“亿元楼”最集聚的片区,文翰湖、听音湖、博爱湖等重点片区功能品质不断完善,实现了环境改善、产业转型与城市品位提升的互促共进。
交通格局变大,是城市功能品质攀升的最直接体现。十年来,“轨道上的南海”建设不断提速,目前,佛山地铁3号线、4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11号线、里水有轨电车示范线、狮山有轨电车、西樵有轨电车等一批项目正加速推进。一条条“长龙”,带来出行的便捷,串起城乡的巨变,更助力南海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全面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活力南海,在于生态的改善与优化。十年来,南海不断推进“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更多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生态更美好,环境更宜居。以桂城为核心,每0.5平方公里就有1个公园,每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潮玩商圈。在这样的南海,人们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开门见绿”不是愿景,一年四季可见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树木葱茏。
活力南海,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行走在南海,游客不仅沉醉于低吟浅唱的岭南粤曲,透过古村、古巷,窥探千年古城的人更多了;“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澹如书屋、阅读家等书店令人流连忘返,即将在南海举办的2022年大地艺术节,75位全球艺术家将带来近70个项目,视野之广、水平之高在行业内属于顶级。
活力南海,在于治理的高效与精准。在南海开办企业当天即可办结,内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可在1小时内办结;群众要办的事,154项只需最多跑一次,924项事可实现全流程网办,非常方便快捷。活力迸发的背后,是一个更加高效的南海。
这十年,奋进的南海步履不停,一条条畅通的路网,搭起一座城的脉络;一片片别致的景观,唤醒一座城的活力。蓦然回首,一幅“宝藏南海”的活力新图景跃然眼前。
这是南海绘就民生幸福画卷的十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348元增至63840元
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时间都去哪儿了,每一个南海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南海这座千年古郡之所以始终魅力十足,就是因为凝聚真干实干的强大合力,以改革创新引领,大胆探索、奋发有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步步变成现实。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南海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是这座城市永恒不变的初心。
这十年,南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财政支出近七成用于改善民生。2012年,南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3元;到2021年,南海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到63840元和43536元。
这十年,南海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仅全区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全面小康,还拿出真金白银对口帮扶云浮、扶贫协作四川凉山、对口支援西藏墨脱和新疆伽师、对口合作黑龙江双鸭山等,帮扶受援地区精准脱贫、共同富裕。
这十年,南海持续加大优质学位供给力度,仅2021年,就同比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2万个、学前普惠学位6270个。高考各项指标媲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水平。
这十年,南海卫生强区建设稳步推进,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与省级高端医疗资源合作办医成效显著,拥有公立医院15家,三级医院6家,全区所有医院都是二级以上医院,15分钟就医圈已成型,医疗资源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级前列。
这十年,南海公共文体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累计建成29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241个(含智慧图书馆225个)、博物馆10家,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十年,南海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刷新历史记录,还成功打造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固废处理“瀚蓝模式”。不止如此,就业、养老、医保、低保、慈善、住房保障等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一组组数据标注十年征程,一个个项目呈现十年硕果,一处处变化观照十年跨越。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汇聚成群众的幸福增量,才让普通人的人生舞台更宽广、成功渠道更畅通。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今日南海,蓄势待发,锚定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奋斗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佛山争当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南海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珠江时报记者 付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