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转型 绘就花乡蓝图

■乡村变美了,居民生活变好了。 珠江时报记者/吴志恒摄
东秀社区
“碧月涌金波东接珠江通四海,华楼生紫气西林佛景集千祥”,在东秀社区的一座牌坊上,这副对联描绘了一个美好愿景。
如今,这样的愿景已经逐渐变为现实。从微处着手、从实处抓起,十年间,东秀社区通过打造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在东秀社区党委书记罗赐安看来,让村民拥有更美好的生活,社区党委应该有所作为,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红色引擎”
带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在东秀社区碧华经济社,居民曾饱受黑臭水体的困扰。“那时候,到了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气味太大了。”在碧华涌旁一栋居民楼租住的林敏丽说。不过,现在她再也没有“嫌弃”的情绪了。
从2019年起,碧华经济社迎来了“大变样”:三
清三拆三整治提升居民生活空间;新建、规范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题;开展雨污分流工程,消除黑臭水体……一系列乡村振兴工作,使碧华经济社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这是东秀社区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东秀社区党委明白,党员干部是乡村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只有用心用情,才能打动村民一起“干大事”。
为充分发挥骨干力量,近年来社区党委举办了“聚力前行”党员骨干培训班,围绕社区文化营造、弱势群体帮扶和环境提升等方面自主开展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也带动了众多村民、志愿者共同参与“四小园”建设。
乡风文明
绘就基层治理亮丽风景线
“我家的家风家训,是传承了我们杨氏的家训,再加上我的新想法而来。”看着自家门前挂起的那块淡黄色的“家风牌”,东秀社区居民杨德华自豪感满满。
千家万户的家风,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高低。因社区有种植花卉的产业历史,东秀在大沥黄岐片区有着“花乡”的美誉。而这里的乡风,也像鲜花一样芬芳怡人。借着乡村振兴和“美好家庭养成计划”活动的契机,东秀社区党委通过发动社区家庭开展家风家训挂牌活动,以“好家风”促进“好乡风”。
对于有着超7000名户籍人口,近15000名非户籍人口的东秀社区来说,要想做好基层治理工作,仅有小家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发动更多“村民力量”,办好“村民的事”。2021年,东秀社区6个经济社以平均94.86%的高同意率通过各经济社《文明公约》,从社会治安、美丽家园、安全建房及管理、出租屋管理、厂企商铺管理等方面与生活居住人员和厂企经营者进行“约法三章”。
利用这一有力抓手,各经济社选址规划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快速完成建设,东秀社区也成为大沥镇首个实现各经济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全覆盖的社区。
拥抱未来
融入广佛新城发展
8月30日,南海区政府网站发布了《佛山市南海区NH-B-04-03编制单元(大沥黄岐东秀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块开发细则》(2022修编)批前公示。看着这份社区未来的发展“蓝图”,不少东秀人颇为激动。
近年来,东秀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强统筹的形式,统筹辖区集体土地连片开发,有效解决各经济社发展不均问题。然而,东秀社区地处广佛通行的枢纽位置,隔江对岸就是芳村的海北和龙溪。目前东秀的发展现状,与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并不匹配。古老的乡村,在新形势中,亟待一场升级。
“我支持这个项目!”今年7月,在充分了解广湛高铁和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铁路工程黄岐、东秀段成片征收回迁项目,有望破解亨漖经济社发展困局后,亨漖经济社村民陈锐明对前来入户交流的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
然而,对于这个项目,亨漖村民最初的同意率仅有一半。随着大沥铁军及东秀社区、亨漖经济社党员干部耐心入户宣讲,村民们终于吃下“定心丸”,理解透补偿方案,甚至有村民还主动转变成为政策宣讲员。最终,该项目以99.4%同意率,完成了成片征收回迁征地表决。
未来,东秀将乘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快车道”,积极融入“广佛新城”的怀抱,有望成为广佛全域同城的又一个重要窗口。
文/珠江时报记者吴志恒李翠贞
通讯员李翠姗梁紫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