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
服务民生民意 铸就履职底色

■“南海区人大代表论坛”在千灯湖畔开讲。 珠江时报记者/黄永程摄

■西樵上金瓯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 “社区议事会 ”。 (通讯员供图)
2014年,南海区大沥镇沥中社区居委会人大代表联络站揭牌,标志着南海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启动。
2022年,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全面加强代表联络站建设,多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相继开展“社区议事会”。
……
从架起群众“连心桥”到服务群众“零距离”,背后是南海区人大不变的为民履职初心与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始终与全区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贯穿其中。十年来,监督工作越做越实、履职机制不断创新,为民履职步履铿锵。
打好监督组合拳跨发展台阶破改革难题
“请教育部门介绍南海的学位供给情况。”“新建学校刻不容缓,请问规划和国土部门如何加快确定学校选址?”2017年11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就义务教育学位保障工作召开专题询问会议,向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发出“14连问”,直击南海义务教育学位痛点。
2018年,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区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学位保障专题询问会议落实情况的报告,持续跟踪政府工作落实情况,推动巩固提升询问成果;2019年,听取了《南海区政府关于我区国有出让土地配套公共设施落实情况的报告》,建议区政府重点加大对教育、养老等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2021年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全区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报告,要求政府努力改善教师薪酬待遇和解决教师缺编问题……
义务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重要的民生事项,也是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立足监督职能,多次调研走访、专题询问,助力南海的青少年们“既要有学上,也要上好学”。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政府实现了在2020年前增加优质学位6万个的目标,2021年南海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95万个,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南海教育品牌根基进一步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向,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聚焦重点工作精准发力,在推动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贡献人大力量。
十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结合人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朝着“精准监督”的目标前行。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专题询问、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代表约见……十年来,区人大常委会练成一套监督“组合拳”,瞄准全区发展大局、群众利益关切、民主法治建设发力,着力促进南海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性落地“市民幸福清单”
“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置老年医学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成率248%、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2021年12月末,在南海区人大常委会的督办下,区政府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年初票选出的十大民生实事全部顺利完成。
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区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所盼、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工作举措。
2020年6月24日,在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围绕12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等10项接地气、顺民意的实事高票入选为2020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
这是南海历史上,人大代表首次以差额、无记名的投票方式,对区政府提请的民生实事项目“拍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区人大常委会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实事与持续创新代表工作机制“相遇下”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和群众意愿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
近年来,人大代表们对票决产生的民生实事项目“全链票决”“一跟到底”,通过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底问结果,切实增强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年度“民生实事”办理清单,落地成了“市民幸福清单”。
探索履职新载体提升代表履职实效
2022年,区人大常委会在代表工作机制上的创新探索“惊喜连连”。
“代表履职如果有‘量化指标’,更能凸显履职实效。”2022年5月,南海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佛山市南海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积分制实施办法(草案)》,实行制度“标尺”规范代表履职,让“小积分”管好“大队伍”。
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在“练好代表真功夫”上还有许多招数。创新形式的论坛问政就是其一。
7月,一场聚焦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南海人大代表论坛”在千灯湖畔开讲。来自南海企业界的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现场开展“头脑风暴”。
这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新载体,也是代表建言献策的新渠道。论坛的举行充分发挥了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代表交流的常态化,还增强了代表履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代表履职的实效。
同样在2022年的夏天,南海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约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跟踪监督农贸市场升级和桥下空间改造这两项民生工程的推进情况,共同探讨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只是起点,更重要是跟踪督办、解决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最后让我们人大代表的关切,能够落地落实,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在一问一答间,一个个“新关切”有了答案,“约”出了人大代表监督新成效、履职新动力。
架起一座“连心桥”代表就在我身边
2014年8月,南海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启动。居民叶伯闻讯前往社区内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了联络站的第一位“客人”。驻站的人大代表当场“接单”,并表示:“以后群众又多了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我们将会密切配合并推动联络站进行高效率运转,推动群众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转瞬间,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这项工作已开展8年。代表联络站这座“连心桥”是否“架得好、连得紧”?如今,覆盖全区各村(居)委会的291个代表联络站给了我们答案。
走进南海区灯湖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可见内墙的四周挂满了各类规章制度,桌上放着一本本厚厚的代表履职册,详细记录了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代表们应如何接待居民群众,形成了一套标准且规范的流程。
2019年,南海建立首批28个特色代表联络站。各联络站结合村居实际,充分挖掘驻站代表的优势资源,制定有特色的创建主题,为实现基层共建共治提供平台。
如今,在大沥“沥城心声”工作品牌下,沥雄社区代表联络站开设了“线上直播+线下交流”的“市民议事厅”;在丹灶“民意直通车”品牌下,良登村代表联络站以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抓手,深入开展“市民融合”主题活动,畅通民意沟通的“毛细血管”。九江打造“听民声重监督,惠民生耀战龙”人大工作品牌,以“一路径、六行动、八平台”的168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化建设九江镇人大代表联络站。
迈入2022年,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故事仍在继续。这个夏天,南海291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很是热闹,除了驻站的各级人大代表日程爆满,还有66场“社区议事会”有序举行。截至8月中旬,这些聚焦群众“烦心事”“关切事”的议事会,已让249人次各级人大代表率先体验为民履职的新平台。一场场议事会,把人大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人民群众聚拢一处,将民心民意民智民力凝结成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治理议题。
这一次,人大代表们从站点走出来,或到榕树头、或到村口公园,又或到网络直播间,精确响应群众呼声,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不仅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让各级人大代表有了为民履职、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新舞台,把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笑声、喝彩声,展现代表工作的无限可能。
数读这十年
●十年来,南海人大共召开常委会会议109次,主任会议162次
●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76项
●组织执法检查30次、视察活动78次
●开展专题调研173项,提出审议意见154项
●作出重大事项决议决定267项
●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82人,任免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897人次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洁通讯员南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