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
市场主体超50万户 品质支撑活力南海

■今年5月,南海区登记在册的商事主体总量突破50万户,领到营业执照的陈先生与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合影。珠江时报记者/黄永程摄

■华昌集团自动模具仓。 受访企业供图
今年5月,南海区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6月,“西樵大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标志着“西樵大饼”产业正式步入品牌化、规范化时代;9月,来自南海区的广东华昌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佛山唯一入选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广东省六建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黄文铮摘得省政府质量奖首次设立的个人奖(提名奖)……
今年来,南海区市场主体发展再创新高,质量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工作捷报频传,一颗颗冉冉升起的企业新星,把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烘托得别样璀璨。
成绩的背后是十年的沉淀积累和不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海基于深厚的工商业底子,得益于“放管服”改革红利,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10年新增市场主体近40万户;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动能和创造潜能,近10年累计新增专利授权15.7万件;“质量强区”战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标杆军团声名鹊起,推动南海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近10年来新增52个各级政府质量奖;食品安全治理探索多项新举措,“南海经验”更是引起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
营商环境向好
新增市场主体近40万户
市场主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大韧性和底气所在,在南海,超50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了南海经济总量迈过3000亿元大关、地区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社会就业基本盘更加稳定。
十年来,制度优势推动市场主体“井喷”。具有变革意义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变注册资本的实缴制为认缴制,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变住所登记为住所信息申报制。敢为人先的南海紧跟改革脚步,推动一项又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在南海落地生根。
仅仅十年时间,南海市场主体营业执照的办理时间从“天”缩短到“小时”到“分”、往返窗口的次数从“多”减为“一”,审批事项从“分”到“合”,大部分行政事业性费用从“有”到“无”,商事登记的便利化程度在不断提升,投资创业的准入门槛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努力打好放、管、服改革“组合拳”,让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信心活起来,让市场要素动起来。截至2022年9月15日,南海区市场主体累计达到53.8万户,其中近10年增加40万户。
另外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海市场主体每年新增数从1万户左右跃升至10万余户,年增长率2012年为4.57%,2021年在基数大的情况下、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及疫情叠加风险的影响之下,年增长率仍出现23%的增长。其中,企业一年新增数从2012年仅4724户,到2021年增为40614户;个体户也大幅上升,2012年新增数11366户,2021年新增数则是达83363户,体现了“南海速度”。
创新动力更足
累计新增专利授权15.7万件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沃土,让企业的创新动力更足。
以广东华昌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质量、标准、创新等多重创新因素叠加,推动企业走向“智造时代”,推动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该集团各项财务指标实现逆势增长:从2019年至2021年,营收三年复合增长率20.44%,利润增长近150%。
这样的市场主体发展故事在南海还有许多。过去十年,南海是如何从市场监管领域出发,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南海制造”向“南海智造”迈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十年来,南海将知识产权工作分别写入南海区“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累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18份,推动南海从追求知识产权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动能和创造潜能。
十年间,全区累计专利授权由2012年的3.55万件跃升至2022年7月的19.25万件,新增15.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由2012年的729件跃升至2022年7月的8566件,增长11.75倍。
一大批知识产权标杆企业诞生。其中,全区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由2012年18家增加到2022年的239家,增长13倍;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效显著,全区各级专利奖数量由2012年的7项激增至2022年的99项,增长14倍。
创新之花齐绽放,离不开质量发展引航向。早在2011年,南海就确立了质量强区战略,把质量工作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以扶持、服务为抓手,强力推动“南海制造”向“南海智造”升级。从2016年开始,南海设置了区政府质量奖,两年评选一次,成为全国首个设立政府质量奖的县区。
截至目前,南海已有各级政府质量奖52个,其中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评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广东伟业铝厂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昌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获评省政府质量奖;拥有佛山市细分行业龙头企业227家、占佛山市的32.5%。
“南海制造”向“南海智造”升级,离不开“标准”的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制订地方级以上标准1512项(其中国际标准11项),数量为全省同级区域第一名。
南海一方面通过标准帮助传统制造业突围,在铝型材、LED半导体照明、全铝家具等制造业产业领域发布实施团体(联盟)标准127项。另一方面,通过标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例如,全国唯一的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落户南海,在全国率先创新发布氢能团体标准达7项。
民生实事办得更好
筑牢“四大”安全底线
市场主体的成长,城市的经济发展支撑,绝非独木一根。作为服务城市发展的一份子,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十年来,南海区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民生实事,贯彻“四个最严”要求,守牢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南海创新举措频出:2014年,南海争做佛山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的“排头兵”,创新实施肉品冷链配送和推行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率先实施小餐饮全面告知承诺制和探索智能化协管,首创“八个一”标准建设社区食安办和“一建两创”规范农村集体聚餐等;2018年以来,南海正式启动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肉品剩油剩料集中回收处理机制,建成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馆,何氏水产首创活鱼冷链流通标准化模式等。
自2021年起,南海推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76家市场的升改,另有38个市场正在施工或设计。
十年来,智慧监管让南海食品安全监管更加便捷高效。截至2022年8月底,南海的7家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均已实现“阳光车间”,全部持证餐饮服务单位基本实现“明厨亮灶”,3.9万家餐饮单位上线“佛山市阳光餐饮”平台,全区693家学校、养老机构、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特定餐饮单位基本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全覆盖。
安全重于泰山,深谙这一道理的南海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把握“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除了重视食品安全外,还在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不断探索南海特色的监管新机制、新模式,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安全事故的底线。
数说成就
南海市场监管的十年
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总数从2012年的14.1万户跃升至目前的53.8万户
知识产权
●累计专利授权由2012年的3.55万件跃升至2022年7月的19.25万件,新增15.7万件
●有效发明专利由2012年的729件跃升至2022年7月的8566件,增长11.75倍
●有效注册商标由2012年的3.09万件跃升至2022年7月的20.75万件,增长6.7倍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双实现“零”的突破
质量
●现有各级政府质量奖52个,其中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个、省政府质量奖4个
●拥有佛山市细分行业龙头企业227家、占佛山市的32.5%
标准化
●已累计发布各级标准1512项、其中国际标准11项,数量在全国县级区域中名列前茅
●推动82家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标准108项,其中星联精密等5家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先进标准之间的转化率达到95%
食品安全
截至2022年8月底,南海区持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达73563家。对比2018年1月底增幅达116.0%,对比2019年12月底增幅43.8%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通讯员颜娟霞陶坚李洋冀斯李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