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
交通整治有力 群众安全畅行

■南海交警铁骑执勤巡逻。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十年间,南海机动车保有量从42万辆增长至147万辆,交通管理压力日增,如何保障这座城路通人和?
南海公安交警部门的答案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放管服”“畅通工程”“摩电整治”为切入点,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点穴式”解难题,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创新服务市民
“车的事
”更好办
从大家比谁起得更早,到先预约后前往,再到自助办理;从只能办几类简单业务,到手机上办理邮寄到家……这十年,南海市民常说:“车的事更好办了!”
2012年至今,南海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由此产生的交通需求也快速增长。为此,交警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全盘做好公安交管“放管服”工作,“家门口的服务”“网上办”“24小时不打烊”等成为其工作高频词。
一切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民惠民。目前,交警部门全面延伸服务触角,全区交管业务服务窗口增至200多个;推进社会代办服务、家门口服务、自助办理服务,建立“警医邮”“送考下乡”等服务模式,实现55项车驾业务“全预约”,为群众提供“无纸化”服务280多万次、一证通办业务40多万宗,为群众节省往返路程超30万公里,节省经济成本4000多万元。
路遇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也可轻松解决。市民可向南海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求助,享受司法、公安、保险等多部门提供的“一站式”司法服务,化解矛盾于诉前。
科学治堵 多举措落实“畅通工程”
交警是治堵的主力军。在传统印象中,一说起交警治堵,人们就仿佛看到一片“拥堵红灯”中,交警身着黄绿色反光马甲,流着大汗跑来跑去疏导交通。
实际上,这十年治堵“画风”早已大变,南海交警意识到: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才能更好确保城市大交通畅通。
2018年,南海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进入3.0时代。借力该系统,南海交警探索出路口“待行区”“潮汐车道”“绿波带”等不少有益路径。
同年,交警部门“取经”先进城市,在全市率先组建交警铁骑队。“机动灵活、快速反应是铁骑队最大优势,他们具有交通拥堵及时疏导、交通违法精确打击、紧急情况快速处置、群众求助贴心服务的功能。”南海交警大队教导员刁可成介绍。
截至今年9月19日,被称为“最快双腿”的铁骑队在巡逻保畅任务中帮助群众12万多人次,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2万多宗,劝导指引非机动车及行人15万余次,上路查处违法大货车4.5万多辆。
南海交警不断深化交通秩序整治,落实“一堵点一方案”,提升群众出行体验。例如:建成独立“双微循环”系统、“警家校”志愿服务队指挥车辆快停快走、铁骑队巡逻护畅、优化公交线路等。
治堵过程中,南海交警还联合交通、市政等部门开展夜间停车试点,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
2021年8月至今,南海已完成23条道路绿波带建设,完成铁骑建设202人(车),完成堵点治理33项,完成非机动车道建设、提升332.5公里,打通“断头路”11条。
群防群治 摩电文明出行成新风
电动车驾乘人员正确佩戴头盔,外卖、快递小哥不横冲直撞,无牌电动车不上路……这样的场景在南海已十分常见。但几年前,常见的是信号灯仅供参考、电动车见缝插针等乱象。
这一变化,得益于南海开展的摩电交通安全整治行动。当前,南海区电动自行车上牌超70万辆,摩电保有量大,摩电交通安全整治成为预防事故、打造文明交通秩序的关键因素。
结合实际,南海从源头下手,实施四项管控办法。让违法违规摩电“进不了”“出不去”村居、学校、商圈等生活、生产场所,“办不了”加油、维修等服务,同时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把相关法律法规“守起来”。
“协同共治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善治的基本途径,也是南海摩电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南海交警大队大队长林振国介绍,由公安交警部门牵头,南海形成“派出所、特警、交警”三警联动+“公安、城管、交通、综治”多部门联动的“大兵团”作战模式,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
同时,交警部门联合团委、总工会等部门及外卖、快递行业等群防群治力量,广泛开展宣传劝导活动,充分凝聚“全社会”共治力量,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摩电整治的良好氛围。
如今,摩电安全知识已在市民的心中扎根,内化为更多市民的自觉行动,街头的主动文明行为越来越多,2022年1~9月,南海发生涉摩电一般程序以上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4.18%。
文/珠江时报记者郑慧苗 通讯员王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