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处处皆风景 水清岸绿生态美
桂城坚持打造一池绿水、一湾清水,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夏南一河道。 珠江时报记者/张鹏摄

■中区社区水环境。 通讯员供图
2013年,实施活水计划,激活城市水网;
2014年,排查“家底”,完成一河一策编制;
2017年,扩建污水处理厂;
2018年,启动内河整治,截污到户、雨污分流;
2020年,12条城乡黑臭水体完成验收;
2021年,推进“净岸”行动,铁腕治水;
2022年,强化全流域治理,打造黄金水道。
……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城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运维养管、长制久清,使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更让水环境成为“一流营商环境”和“城市客厅典范”的重要砝码。
顶层设计
91条河涌“活”起来
一条繁华的南海大道,一边是荣获“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大奖”的城市标杆千灯湖公园,一边是岭南水乡风韵依旧却水体黑臭的600年古村落,这种典型的发展不平衡是珠三角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欠下的历史旧账,也是桂城在高质量发展中碰到的难啃的“硬骨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河涌、毛细支涌被截断了、填埋了、覆盖了,就好像人的血管一样,“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毛细血管一旦被截断,整个身体会出毛病。河涌被截断,黑臭就随之而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打好碧水保卫战列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保卫战之一,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
桂城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共有5大流域片区,91条河涌、3大湖泊。前有人们撑着小艇穿梭在四乡联围河道送粮,在急弯窄道挑战龙船漂移竞技;后有开挖千灯湖人工湖,连通水道,打开城市新格局。
10年前,桂城提出要激活城市水网,实施活水计划,实现内河涌与东平水道、佛山水道和佛山涌互通。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桂城对辖区内的每条河流进行全面排摸,又汇集多方力量进行梳理分析、把脉开方,制定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
10年来,桂城投入超30亿元,围绕“截(污)、治(污)、疏(导)、引(水)、净(化)、管(理)”的六字方针精神,通过截污控源、工业治污、清淤疏浚和河道连通、引水活化、生态治理和应急净化、加强保洁和管理等综合手段,持续改善桂城内河涌水质、水环境。
2020年,12条城乡黑臭水体通过验收,辖区内的河涌也相继得到活水的滋润。2022年,桂城提出投入23.8亿元启动全流域水体提升项目,全面推动治水工作,彰显了桂城要打造成为“大湾区治水标杆、城市客厅典范”的决心。
治水思路
“治水”治的不止“水”
叠滘水乡,因窄弯多、速度快衍生出来的全国唯一的“龙船漂移”,更让“宁可煲烂,不准扒慢”的龙船精神成为叠滘最具辨识度的风貌标签和文化载体,也为桂城这座城市注入了水乡韵味。
叠滘治水可追溯到10年前,是桂城探索生态技术治理的试点村居。但多年来,尤其是在端午节龙船盛事之余,叠滘水质总是被人们诟病。“治水”光靠治“水”,远远不够。
迈入“十三五”,桂城治水思路从治理污水向水环境综合整治快速转变,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同时,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以对黑臭水体马基涌的治理为例,桂城制定了一整套治理方案:以晴天污染控制为核心,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采取工程手段与管理措施相结合,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相结合的手段,推进落实马基涌综合治理工程、马基涌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桂城街道渠箱摸排项目、桂城街道高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并通过“净岸”行动进一步提升水质,营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氛围。
2021年,以迎接中央生态环境督察为抓手,桂城强势推进“净岸”行动,调动各级河长和部门积极性,全面加强河长领治作用。共清理河涌长度37077米,清理面积54352平方米,清理“四乱”数量652处,出动1405人次。
往日的“一沟黑水”变为一池绿水、一湾清水,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有力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治水战术
从单打独斗到同舟共济
随着治水思路的变化,桂城的治水战术也随之升级。
在河流治理上,桂城充分考虑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同时,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最大程度发挥河流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桂城积极推进“截污到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逐步改造优化原有合流制体制,因地制宜采用雨污分流制;并结合高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项目,通过完善配套市政雨、污水管线,完善河涌及沿线排水设施,优化河流水质,改善河涌及城乡景观,提升人居环境。
在水质净化方面,桂城实施的孔溪涌生态治理试验项目以人工强化的方式改善局部黑点、难点河涌的水质,进一步保障三圣河主河道水质的稳定。现生态治理试验项目已在林岳社会主义涌、夏南二重点水体、华龙涌及其支涌、叠滘片区、夏南一社区、均安涌、三圣河、五胜涌等河涌铺开。
在引水活化方面,桂城已建成46个内外江窦闸,结合12个内河涌节制闸,将引入的活水按需要精准地调配到各内河涌,实施引水调水精细化管理。
在水系连通方面,为保证“流水不腐”,桂城实施了多个打通断头涌项目:深涌-环秀涌互通工程、平洲映月湖二期(甲申涌-西城涌、映月湖-孔溪涌)工程、叠滘片区的圣堂涌-东一涌连通工程、平西的聚龙涌-一环东涌互通工程、三山西江涌-社会主义河连通项目、一环东涌-滘口涌引水工程和新石至沙园涌引水项目(从平洲水道)。逐步打通关键的“断点”、疏导内河涌,是提升水动力、解决局部河段黑臭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工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方面,桂城选取天富科技城作为试点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现园区已实现雨污分流,并在工业污水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控和控制闸,对污水的PH值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接入监控平台。
针对部分偏远村组或管网无法到达的区域,如林岳、平胜、叠南等社区,桂城采取建设分散式小型净水装置保障水质,还利用装置上方地面,建设供村民休憩的小公园,在处理污水之余不占用公共用地。
治水合力
全民一心守护母亲河
在平西深涌村,400多米的一河两岸鲜花盛放,沿途还有50多幅房屋涂鸦,有的连片形成一幅巨型画作,有的独成一处景致,给人一种置身网红“涂鸦街”的新潮感。在拆违建、清垃圾、铺沥青、清河道、画墙绘等一系列举措之下,深涌村的环境明显改善。
平西社区“河小清河涌守护队”也随之成立,8岁的梁铠玟也加入到队伍中,在知水、治水、护水、管水、乐水的过程中,以小手拉大手,一同为平西社区河涌美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努力。
与平西的河涌一样,叠滘的河涌也发生了大变样。端午节前,叠北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对河道和两岸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垃圾、路灯照明情况进行巡查、清理、劝导和宣讲,排除龙船漂移训练和比赛的安全隐患。
叠北社区龙船运动员卢嘉伟也是巡河的党员志愿者之一。“叠滘龙船是我们的招牌,叠滘的河涌就是我们的门面。”在卢嘉伟看来,叠滘水道是叠滘人的根,保护河涌责无旁贷。
如今,在水清岸绿又安全的河道里训练,队员们更得劲了。每支龙船队的队员铆足了劲,龙船载着三四十人飞一般“漂”过了L形的水道,甩出一层叠着一层的水浪。
在多方合力的联动下,桂城的河涌正在悄然变身,河岸两边还增种了花草,并以涂鸦的方式把村落美化,全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得处处皆是风景。接下来,桂城还会通过组织河涌守护队开展河涌水质检测、设计河涌文化研学路线、开展河涌文化讲解、常态化巡河志愿服务等,营造全民治水、城乡融合的良好氛围。
水润民心,泽被万物。保护水生态、治理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与国家未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展望未来,这场碧水攻坚战远未结束。凝聚更广泛的治水力量,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创造更好的亲水空间,“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奋进亦有新目标。
数说 桂城治水
01
“雨污分流”项目新建雨水管道144千米,新建污水管道50千米,新建建筑雨水立管79千米;
02
建设地埋式净水装置4个;新建、扩建提标污水处理厂4个;
03
建设截污管网128千米,加上路网配建的污水管道,总长度约为304千米;
04
“净岸”行动清理河涌长度超37公里。
文/珠江时报记者曾蓉李冬冬通讯员欧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