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2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千灯湖畔南海新地标“醒”亮登场
    • 微观南海发现不一样的“造梦空间”
    • 《非凡十年活力南海》特刊来了
    • 投资近2亿建老年公寓 将增床位700张
    • 命运与共行大道
    • 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互致贺电
    • 九江鱼游上预制菜产业新风口

    第A02版:要闻

    • “双江”组CP 共建产业园
    • 25强展示科创力量
    • 资源优先配实业 九月供地创新高

    第A03版:要闻

    • 南海龙舟飞桨逐浪 撑起城市新活力
    • p27

    第A04版:映像

    • 微观南海 发现不一样的“造梦空间”

    第A05版:要闻

    • 党员“志愿红”引领城市发展潮流

    第A06版:要闻

    • 这个作业好享受:给爸妈做一顿饭
    • 学生深情表演表达爱国之情
    • 赓续红色血脉强国复兴有我
    • 比拼主播才艺 展示青春风采
    • 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互致贺电
    • p1CD3

    第A07版:镇街

    • 九江发布“腾龙”人才九条措施
    • 新公园环境美 涂鸦墙颜值高
    • 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
    • 拟打造南海纳米电子信息产业园

    第A08版:天下

    • 命运与共行大道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公告
    • p1CD4

    第01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第02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活力南海向未来

    第03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潮正澎湃 帆启新程

    第04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党建引领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第05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攀高逐新 制造基地迈向“智造高地”

    第06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十年南海 “数”说不凡

    第08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以全域空间重塑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南海探索

    第10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民生为本 幸福花样绽放

    第11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文化领航 千年古郡绽放新魅力

    第12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服务民生民意 铸就履职底色

    第13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创新动力奔涌向前 科创高地加速崛起

    第14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锚定“两高四新” 铺开“万亿”蓝图

    第15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用好“金”招牌 奋力新跨越

    第16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当好企业“娘家人” 助力南商启新程

    第17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打造人城产深度融合的科创高地

    第18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活力南海 大美之城

    第20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无微不至保民生 谋得春风入万家

    第21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市场主体超50万户 品质支撑活力南海

    第22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忠诚铸警魂 笃行护平安

    第23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交通整治有力 群众安全畅行
    • 激活“平安细胞” 共享“平安红利”

    第24版:非凡十年 活力南海

    • 优质均衡有活力 品质教育结硕果

    第25版:工会

    • 多点精准发力 服务情暖职工

    第26版:团区委

    • 后浪奔涌时代 知心人来引路

    第27版:统战/住建水利

    • 集聚“青创力” 造就活力城
    • 提升水环境 喜筑安居梦

    第28版:税务/医保

    • 不断完善医疗保障 市民健康有“医”靠
    • 税惠政策添活力 智慧服务促发展

    第29版:供电

    • 对标世界一流 用心“电”亮南海

    第30版:非凡十年·活力南海

    • 产业兴旺村容靓 九江绘就新图景

    第31版:农行南海分行

    • 扛金融担当 助南海发展

    第32版:佛山建行

    • 建功新金融 以实际行动服务城市发展
    • p27

    第33版:特刊

    • 公园城市 幸福桂城

    第34版:特刊

    • 砥砺奋进十年路 公园城市绽笑颜

    第35版:特刊

    • 十年耕耘不停步喜看今日新答卷

    第36版:特刊

    • 党建覆盖全领域 基层治理常创新

    第37版:特刊

    • 企业城市共成长 科创引领向未来

    第38版:特刊

    • 优质均衡齐发展 美育桂城有特色

    第39版:特刊

    • 文旅发展多元化 粤潮好玩又时尚

    第40版:特刊

    • 政务服务树标杆 营商环境益晒你

    第41版:特刊

    • 市政管理如绣花 城市景观美如画

    第42版:特刊

    • 城市更新开先河 重塑发展新空间

    第43版:特刊

    • 共绘乡村新画卷 同享幸福新生活

    第44版:特刊

    • 城乡处处皆风景 水清岸绿生态美

    第45版:九江

    • 潮起江天阔 扬帆乘东风

    第46版:九江

    • 九江 蓄势起航风正劲 十年砥砺绽芳华
    • 儒林之乡交出精彩答卷

    第48版:九江

    • 九江 奋楫争先再远航

    第49版:特刊

    • 我们走在登山大道上

    第50版:特刊

    • 缔造美好生活非凡十年瞧一“樵”
    • p21

    第52版:特刊

    • 昂扬十年勇毅前行 数说西樵精彩蝶变

    第53版:特刊

    • 强化基层党建 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54版:特刊

    • 结构体系多元化 产业重塑加速跑

    第55版:特刊

    • 擦亮“最岭南”品牌 迸发文旅新活力

    第56版:特刊

    • 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幸福厚度”

    第57版:特刊

    • 从“先行一步”到“先行示范”

    第58版:特刊

    • 打响新兴产业品牌 加速区域创新发展

    第60版:特刊

    • 俯瞰丹灶 大美之城

    第61版:特刊

    • 十年“狮”势造英雄 做强广东第一镇

    第62版:特刊

    • 高位进发绘蓝图 城市狮山谱新篇

    第64版:特刊

    • 图鉴十年城市梦 雄狮阔步新征程

    第65版:特刊

    • 支部建在小区 创新善治局面
    • 争当全国县区级公卫医院领头羊

    第66版:特刊

    • 凝心推进幸福教育 聚力点亮幸福人生
    • 感恩教育润人心 惠及更多新市民

    第67版:特刊

    • 首创雅趣评价体系 激励学子内外兼修
    • 打造“智趣教育”品牌培育智趣好少年

    第68版:特刊

    • 增进民生福祉 小村宜业宜居
    • 人居环境蝶变 乡村治理典范

    第69版:特刊

    • 激活古韵水寨 打造功夫街区
    • 涵养孝善文化 擎画花灯胜地

    第70版:特刊

    • 实现“四城同建”赋能佛北新城

    第71版:特刊

    • 十年创新成样板 崛起科创新引擎

    第72版:特刊

    • 打造高精尖 用“芯”谋发展
    • 34年专注做饼 老字号吃出“文化味”

    第73版:特刊

    • 非凡十年大沥向前

    第74版:产业发展

    • 一个商贸名镇的发展足迹

    第75版:特刊

    • 一座魅“沥”城市的十年逐梦路

    第76版:特刊

    • 一座善治之城的乡村奋进曲

    第77版:特刊

    • 文产旅体融合 擦亮文化品牌
    • 党建激发内驱力 凝聚力量促善治

    第78版:特刊

    • 城市更新加速 唤醒发展活力
    • 电商全域崛起 培育新兴“沥量”

    第79版:特刊

    • 环境靓产业旺“后进”村后劲足
    • 探索“富美新路”奔向美好生活

    第80版:特刊

    • 用好老龙精神 推动全面振兴
    • 党建引领转型 绘就花乡蓝图

    第81版:里水

    • 对未来更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第82版:里水

    • 一路向前 见证蝶变
    • p129
    • p130
    • p134
    • p135
    • p131
    • p136
    • p132
    • p137
    • p133
    • p138

    第83版:里水

    • 匠心筑梦 有颜有值

    第84版:里水

    • 科创赋能 展翅腾飞

    第85版:里水

    • 大城配套 乐享安居

    第86版:里水

    • 全民创熟 幸福里水

    第88版:里水

    • 一“网”情深 全城守护

    第89版:健康南海

    • 健康南海绘就幸福底色

    第90版:非凡十年·活力南海

    • 人均预期寿命 82.84岁

    第91版:南海区卫健局

    • 建设健康城市 守护幸福南海

    第92版:南海疾控

    • 争创全国一流县区级疾控中心

    第93版:南海医院(华工附六院)

    • 让 99%大重病患者不用走出南海

    第94版: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高地

    第95版:省医南海医院

    • 做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使者

    第96版:南海四院

    •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第97版:南海五院

    • 打造东部高水平医疗中心

    第98版:南海六院

    • 当好广佛医疗健康桥头堡

    第99版:南海七院

    • 打造南海医养结合高地

    第100版:南海区全科医院

    • 为全国基层卫生服务改革探路
  • 数字报首页

44:特刊

城乡处处皆风景 水清岸绿生态美

桂城坚持打造一池绿水、一湾清水,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2022年09月30日

■夏南一河道。 珠江时报记者/张鹏摄

■中区社区水环境。 通讯员供图

2013年,实施活水计划,激活城市水网;

2014年,排查“家底”,完成一河一策编制;

2017年,扩建污水处理厂;

2018年,启动内河整治,截污到户、雨污分流;

2020年,12条城乡黑臭水体完成验收;

2021年,推进“净岸”行动,铁腕治水;

2022年,强化全流域治理,打造黄金水道。

……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城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运维养管、长制久清,使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更让水环境成为“一流营商环境”和“城市客厅典范”的重要砝码。

顶层设计

91条河涌“活”起来

一条繁华的南海大道,一边是荣获“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大奖”的城市标杆千灯湖公园,一边是岭南水乡风韵依旧却水体黑臭的600年古村落,这种典型的发展不平衡是珠三角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欠下的历史旧账,也是桂城在高质量发展中碰到的难啃的“硬骨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河涌、毛细支涌被截断了、填埋了、覆盖了,就好像人的血管一样,“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毛细血管一旦被截断,整个身体会出毛病。河涌被截断,黑臭就随之而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打好碧水保卫战列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保卫战之一,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

桂城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共有5大流域片区,91条河涌、3大湖泊。前有人们撑着小艇穿梭在四乡联围河道送粮,在急弯窄道挑战龙船漂移竞技;后有开挖千灯湖人工湖,连通水道,打开城市新格局。

10年前,桂城提出要激活城市水网,实施活水计划,实现内河涌与东平水道、佛山水道和佛山涌互通。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桂城对辖区内的每条河流进行全面排摸,又汇集多方力量进行梳理分析、把脉开方,制定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

10年来,桂城投入超30亿元,围绕“截(污)、治(污)、疏(导)、引(水)、净(化)、管(理)”的六字方针精神,通过截污控源、工业治污、清淤疏浚和河道连通、引水活化、生态治理和应急净化、加强保洁和管理等综合手段,持续改善桂城内河涌水质、水环境。

2020年,12条城乡黑臭水体通过验收,辖区内的河涌也相继得到活水的滋润。2022年,桂城提出投入23.8亿元启动全流域水体提升项目,全面推动治水工作,彰显了桂城要打造成为“大湾区治水标杆、城市客厅典范”的决心。

治水思路

“治水”治的不止“水”

叠滘水乡,因窄弯多、速度快衍生出来的全国唯一的“龙船漂移”,更让“宁可煲烂,不准扒慢”的龙船精神成为叠滘最具辨识度的风貌标签和文化载体,也为桂城这座城市注入了水乡韵味。

叠滘治水可追溯到10年前,是桂城探索生态技术治理的试点村居。但多年来,尤其是在端午节龙船盛事之余,叠滘水质总是被人们诟病。“治水”光靠治“水”,远远不够。

迈入“十三五”,桂城治水思路从治理污水向水环境综合整治快速转变,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同时,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以对黑臭水体马基涌的治理为例,桂城制定了一整套治理方案:以晴天污染控制为核心,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采取工程手段与管理措施相结合,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相结合的手段,推进落实马基涌综合治理工程、马基涌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桂城街道渠箱摸排项目、桂城街道高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并通过“净岸”行动进一步提升水质,营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氛围。

2021年,以迎接中央生态环境督察为抓手,桂城强势推进“净岸”行动,调动各级河长和部门积极性,全面加强河长领治作用。共清理河涌长度37077米,清理面积54352平方米,清理“四乱”数量652处,出动1405人次。

往日的“一沟黑水”变为一池绿水、一湾清水,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有力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治水战术

从单打独斗到同舟共济

随着治水思路的变化,桂城的治水战术也随之升级。

在河流治理上,桂城充分考虑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同时,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最大程度发挥河流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桂城积极推进“截污到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逐步改造优化原有合流制体制,因地制宜采用雨污分流制;并结合高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项目,通过完善配套市政雨、污水管线,完善河涌及沿线排水设施,优化河流水质,改善河涌及城乡景观,提升人居环境。

在水质净化方面,桂城实施的孔溪涌生态治理试验项目以人工强化的方式改善局部黑点、难点河涌的水质,进一步保障三圣河主河道水质的稳定。现生态治理试验项目已在林岳社会主义涌、夏南二重点水体、华龙涌及其支涌、叠滘片区、夏南一社区、均安涌、三圣河、五胜涌等河涌铺开。

在引水活化方面,桂城已建成46个内外江窦闸,结合12个内河涌节制闸,将引入的活水按需要精准地调配到各内河涌,实施引水调水精细化管理。

在水系连通方面,为保证“流水不腐”,桂城实施了多个打通断头涌项目:深涌-环秀涌互通工程、平洲映月湖二期(甲申涌-西城涌、映月湖-孔溪涌)工程、叠滘片区的圣堂涌-东一涌连通工程、平西的聚龙涌-一环东涌互通工程、三山西江涌-社会主义河连通项目、一环东涌-滘口涌引水工程和新石至沙园涌引水项目(从平洲水道)。逐步打通关键的“断点”、疏导内河涌,是提升水动力、解决局部河段黑臭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工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方面,桂城选取天富科技城作为试点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现园区已实现雨污分流,并在工业污水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控和控制闸,对污水的PH值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接入监控平台。

针对部分偏远村组或管网无法到达的区域,如林岳、平胜、叠南等社区,桂城采取建设分散式小型净水装置保障水质,还利用装置上方地面,建设供村民休憩的小公园,在处理污水之余不占用公共用地。

治水合力

全民一心守护母亲河

在平西深涌村,400多米的一河两岸鲜花盛放,沿途还有50多幅房屋涂鸦,有的连片形成一幅巨型画作,有的独成一处景致,给人一种置身网红“涂鸦街”的新潮感。在拆违建、清垃圾、铺沥青、清河道、画墙绘等一系列举措之下,深涌村的环境明显改善。

平西社区“河小清河涌守护队”也随之成立,8岁的梁铠玟也加入到队伍中,在知水、治水、护水、管水、乐水的过程中,以小手拉大手,一同为平西社区河涌美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努力。

与平西的河涌一样,叠滘的河涌也发生了大变样。端午节前,叠北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对河道和两岸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垃圾、路灯照明情况进行巡查、清理、劝导和宣讲,排除龙船漂移训练和比赛的安全隐患。

叠北社区龙船运动员卢嘉伟也是巡河的党员志愿者之一。“叠滘龙船是我们的招牌,叠滘的河涌就是我们的门面。”在卢嘉伟看来,叠滘水道是叠滘人的根,保护河涌责无旁贷。

如今,在水清岸绿又安全的河道里训练,队员们更得劲了。每支龙船队的队员铆足了劲,龙船载着三四十人飞一般“漂”过了L形的水道,甩出一层叠着一层的水浪。

在多方合力的联动下,桂城的河涌正在悄然变身,河岸两边还增种了花草,并以涂鸦的方式把村落美化,全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得处处皆是风景。接下来,桂城还会通过组织河涌守护队开展河涌水质检测、设计河涌文化研学路线、开展河涌文化讲解、常态化巡河志愿服务等,营造全民治水、城乡融合的良好氛围。

水润民心,泽被万物。保护水生态、治理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与国家未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展望未来,这场碧水攻坚战远未结束。凝聚更广泛的治水力量,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创造更好的亲水空间,“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奋进亦有新目标。

数说 桂城治水

01

“雨污分流”项目新建雨水管道144千米,新建污水管道50千米,新建建筑雨水立管79千米;

02

建设地埋式净水装置4个;新建、扩建提标污水处理厂4个;

03

建设截污管网128千米,加上路网配建的污水管道,总长度约为304千米;

04

“净岸”行动清理河涌长度超37公里。

文/珠江时报记者曾蓉李冬冬通讯员欧东儿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