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挠抗争 谱写抗日壮歌
1945年,南海成立抗日民主政权,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积极作用

■1985年1月15日,独立第三大队部分老战士在队部旧址(位于今狮山镇沙头社区)合影。

■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小㘵联乡办事处旧址(位于狮山镇新和行政村)。

■1937年12月《救亡呼声》刊载的《官山救亡会特种宣传工作团成立典礼》一文。

■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成立时印发“恭贺新禧,并祝抗战胜利”的贺年卡片。

■《黄平部队告南三同胞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南海儿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英勇抗击日军入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建立了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创立了南三边境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鳌龙吉民主乡政府和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两个抗日民主政权,为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浪潮兴起。
出生于南海县南庄紫洞隔巷村的罗登贤,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到东北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广泛组织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救亡,并建立了东北抗日武装,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东北抗日救亡斗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而在广东南海,尽管中共在南海县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转入了地下,但散落各地的中共党员默默地积累着革命力量,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隐蔽在里水亭岗(今属广州市郊区)小学任教的中共党员潘祖岳、关山、钟萍洲等,从1935年起组织学生、群众阅读进步书刊,向他们讲述国内形势和抗日救国道理,先后成立了“姐妹会”“青年进德社”“抗日救亡弟兄会”等进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与此同时,中共党员范志远受党组织派遣,到南海县重建党组织,以国民党南海县政府派驻贺丰乡任国民党民团自卫队教练的身份,在一区理教、河滘、贺丰等地宣传革命道理,并在贺丰、理教办起了农民夜校识字班,组织了抗日自卫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由广东党组织派往佛山活动的中共党员陈业昌、冯作圣惊悉事变后,即率领南海师范爱国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向市民讲述抗日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为了深入广泛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在党组织派驻佛山活动的中共党员的指导和带动下,在市区相继举办时事座谈会、民众夜校,出版抗日墙报,并于1937年11月成立了“救亡呼声社佛山分社”,作为党进行抗日宣传的阵地。
在日本帝国主义实施了全面侵华政策后,战火迅速蔓延到华南地区,广州屡遭日机轰炸。为躲避空袭,仲恺农工学校、执信女子中学、省立女子师范等三所学校,于1937年10月先后迁到南海县西樵官山地区。南海县的中共党组织及时与3所学校的进步师生取得联系,引导他们要从实际出发,团结当地的进步人士、爱国者,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在党组织领导下,官山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先后成立了救亡呼声社官山分社、南海县民众抗敌御侮后援会特种宣传团、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官山独立支队等抗日团体,还邀请了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到官山作抗战演讲。
为加强南(海)三(水)两县交界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春,党组织派遣中共党员朱瑞瑶、王士钊等到官窑大榄奎光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与当地进步教师一起举办农民夜校,还成立青年兄弟会、妇女会、抗日自卫团等群众组织,并在大榄乡发动群众开展献金运动,支持在抗日前线英勇作战的八路军。
期间,南海县中共党组织得到迅速重建,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南海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群众得到广泛动员,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为抗日斗争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
百折不挠开展游击斗争
1938年10月21日,广州失守,日军随即侵入南海县境,10月26日南海县城佛山镇沦陷。日军所到之处,恣意烧杀,奸淫掳掠。
据统计,南海县沦陷期间,直接死于日军刺刀下的有2000多人,受伤的有2000多人,被焚毁和拆毁房屋共10000多间。日军的暴行,使南海县顿时腥风血雨,疮痍满目。
面对残暴的日军,南海县人民奋起反击。南海各地乡民纷纷组织民众自卫团队,拿起武器英勇抗击日军,奋起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壮歌。
1938年11月下旬,日军两次企图在南海县官山登陆。驻守在官山海口的抗先官山独立支队和官山自卫队英勇抵抗,击毙10多名日军。其后,日军第三次进犯官山时,用炮艇、飞机向驻守阵地炮击、轰炸,掩护登陆。驻守队员顽强抵抗,终因弹尽援绝,被迫撤离阵地。
而早在1938年的10月末,原南海县南浦农团军团长吴勤,从佛山率领抗日义勇队,在夏漖附近河面伏击了两艘日军运输船,消灭10多名日军,缴获数百袋粮食。同年11月,抗日义勇队编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其后队伍接受中共地方组织的帮助,整顿改编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1942年5月,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地方反动武装,将吴勤等3人暗杀。曾在1928年担任过中共南海县委书记的林锵云,临危受命担任广游二支队代司令,继续领导这支队伍武装抗日。同年10月,鉴于中共南海党组织在南庄理教一带活动时间长,群众基础好,中共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决定以理教作为开辟南三边区的桥头阵地,调派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副中队长霍文率20余人的武装队伍进驻理教,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为南海县抗日斗争揭开新的一页。
这支部队进驻理教后,迅速发展壮大。1943年3月,经上级批准,部队命名为“南海人民抗日独立中队”,对外称“黄平部队”,黄平任中队长、李群任指导员。“黄平部队”成立以后,顺利地建立了以河滘为中心的游击活动区,积极消灭怙恶不悛匪徒,袭击了西樵官山伪联防队等反动势力,还派出手枪队处决了石头村、贺丰巷心村等地的多名汉奸,并多次打退日、伪军的围剿。
1944年7月,“黄平部队”扩编为南(海)三(水)大队,奉命挺进南(海)三(水)边境官窑大榄、小榄一带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进入黄洞、小榄、松木塱、百计塱、南坑村等地活动,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和群众的支持下,在南三边区站稳了脚跟,活动区域逐步从南庄扩展到小塘、官窑和三水县的乐平一带,并采取军事行动,对汉奸、土匪、恶霸分子予以坚决打击。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队伍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活跃在珠江三角洲敌后战场上的一支重要的人民抗日武装。1944年11月中旬,南三大队在三水县沙头乡(今属南海)进行整编,将原队伍编成3个中队和1个手枪队,部队驻地在沙头文贵潘公祠。
在敌后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以下简称“珠江纵队”)公开宣告成立。林锵云任司令员,梁嘉任政治委员。南三大队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以下简称“独立第三大队”)。
1945年2月,独立第三大队成立后,迅速取得了奇袭官窑圩、巧夺牧牛沙农场的胜利。之后,部队攻打三水乐平受挫,撤回沙头驻地,后遭敌反攻,尽管取得了沙头保卫战的胜利,部队被迫撤回理教地区休整。休整期间,独立第三大队着手地方政权的建设。
3月初,部队率先在理教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鳌龙吉民主乡政府,管辖杏市、吉利、河滘、龙津、上淇、梧村、谭家、苏滘、贺丰、理教10个村庄,各村设村长一人。通过民主协商选举了正乡长陆普平,副乡长伦启相,负责征粮收税,动员青年参军,配合部队开展工作。乡政府成立以后,实行减租减息,深受广大群众拥护。
之后,由于独立第三大队主力重返南三边区,原留守该地区的武装中队也于5月奉命挺进南三边,鳌龙吉民主乡政府遭敌伪的扫荡而解体。它的存在虽然短暂,但它却是南海县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为以后“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1945年3月中旬,重返南三边区的独立第三大队,先后攻克了南海的泮边、大榄、罗洞、刘边和三水源潭等伪军据点,取得一系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同年5月下旬,经珠江纵队政治部批准,“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南(海)三(水)乡政建设委员会”(简称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在南海小榄圩正式建立,高柱天任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主任,麦君素任副主任,统一领导各联乡办事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独立第三大队奉命挺进粤北。同年11月,国民党政府加紧对原华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出动军队和地方民团近2000人“围剿”南三边区。由于敌强我弱,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屡遭敌人包围进攻。12月初,乡政干部和留守的武装队伍奉命分散撤离南三边区,南三乡政建设委员会也同时结束。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汉坤柯凌娜南海区档案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