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6月2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
    • 聚焦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
    • 《永远跟党走》特刊今日发行
    •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将隆重举行
    • 堂食已恢复 防疫不放松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 作文体现立德树人 物理渗透民族自豪

    第A02版:要闻

    • 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

    第A03版:要闻

    • 南海 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让群众真切感受幸福

    第A04版:要闻

    • 37440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南海区档案馆征集建党百年红色档案资料
    • p29

    第A05版:要闻

    • 穿上了这身衣服我就要穿一辈子
    • 为管控区域居民守护“心理防线”
    • 明知道辛苦都争着上 这是医护人员的担当

    第A06版:要闻

    • 进门亮码测温 市民安心用餐

    第A07版:教育

    • 各校“花式”送祝福 为考生加油鼓劲
    • 广东徐工建机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征求意见稿公示)

    第A08版:镇街

    • 地下是净水设备 地面是儿童公园
    • 强化隐患排查 防范事故发生
    • 近万名产业工人同时在线学党史
    • p27

    第B01版:特刊

    • 医心向党 植根于民
    • 学百年党史 做南海雄师

    第B02版:特刊

    • 石门中学 学在南海的品牌品质教育的名片南海人民的骄傲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01版:特刊

    • 伟业铭刻史册 丰碑昭示未来

    第02版:特刊

    • 南海工农运动 掀起革命浪潮

    第03版:特刊

    • 燃起革命之火 照亮前行道路

    第04版:特刊

    • 不屈不挠抗争 谱写抗日壮歌

    第05版:特刊

    • 建立民主政权 人民当家作主

    第06版:学百年党史做南海雄师

    • 赓续精神血脉 汲取前行力量

    第08版:特刊

    • 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展现革命斗争历程
    • 大沥革命展示馆:铭刻大沥战斗印记

    第09版:特刊

    • 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讲好南海革命故事
    • 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红色景点传承爱国情怀

    第10版:特刊

    • 百年巨变图说“南海奇迹”

    第12版:特刊

    • 走深走实学党史 汇聚发展新动能

    第13版:特刊

    • “急难愁盼”有回应 办好办实大小事

    第14版:特刊

    • 党史学习进企业 红色力量促发展

    第15版:特刊

    • “创新+走心”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第16版:特刊

    • 学思践悟聚力量 笃行实干开新局

    第17版:特刊

    • 凝心聚力学党史 有为政协谱新篇

    第18版:特刊

    • 讲好南海故事 凝聚奋进力量

    第19版:特刊

    • 凝聚青春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第20版:特刊

    • 警心向党铸忠诚 风雨砥砺为人民

    第21版:特刊

    •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温暖民心

    第22版:特刊

    • 当好民企“娘家人” 架起政企“连心桥”

    第23版:特刊

    • 党史学习掀热潮为 民办事有实招

    第24版:特刊

    • 创新举措践初心 实事办到心坎上

    第25版:特刊

    • 集结改革之力 再创南海辉煌

    第28版:特刊

    • 敢为人先 改革精气神激荡千年

    第29版:特刊

    • 南海雄师闯新路 城乡融合再出发

    第30版:特刊

    •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动南海城乡融合发展

    第31版:特刊

    • 工业重镇蜕变 城市能级跨越
    • 学史力行显担当 为民实事办出彩

    第32版:特刊

    • 敢闯敢创敢干 铸就湾区氢城

    第33版:特刊

    • 大招商招大商“两高四新”崛起

    第34版:特刊

    • 牵住科创“牛鼻子”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35版:特刊

    •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打造一流教育强区

    第36版:特刊

    • 托起市民安居梦 写好南海“水”文章

    第37版:特刊

    • 守护南海“清净蓝” 描绘发展“新底色”

    第38版:特刊

    • 减负稳岗挖潜力 惠民暖企保民生

    第39版:特刊

    • 以“一网统管”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第40版:特刊

    •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第41版:特刊

    • 筑起防疫墙 当好健康守护人

    第42版:特刊

    • 守正创新再出发 担当作为办实事

    第43版:特刊

    • 党建引领 医惠万家

    第44版:特刊

    • 党建引领新发展 金融服务显担当
    • p38

    第45版:特刊

    • 不忘初心使命 争做南海雄师

    第46版:特刊

    • 南海雄师奋勇争先 复兴路上阔步前行

    第48版:特刊

    • 百年风华 数说南海

    第50版:特刊

    • 桂城城市巨变显品质发展红利惠民生

    第52版:特刊

    • 九江 党建引领聚合力点燃发展“红引擎”

    第54版:特刊

    • 西樵 聚力高质量党建 攻坚高质量发展

    第56版:特刊

    • 丹灶 党建引领激活力 闯出一条蝶变路

    第58版:特刊

    • 狮山 聚焦高质量发展 书写新时代答卷

    第60版:特刊

    • 大沥 党员上好“三堂课”“金色名片”显成色

    第62版:特刊

    • 里水 一张蓝图绘到底 湾区名镇谱新篇

    第64版:特刊

    • 党工团联动发展 打造“两新”组织典范

    第65版:特刊

    • 从农田到餐桌 把好百万人“食材关”

    第66版:特刊

    • 创新党建工作法 “盈宇模式”展风采
    • 坚守法治之路 维护公平正义

    第67版:特刊

    • 党建引领筑根基 金融护航促发展
    • 以党建为总抓手 促家具行业发展

    第68版:特刊

    • 担起社会责任 做佛山人美好生活承载者
    • p37
  • 数字报首页

56:特刊

丹灶 党建引领激活力 闯出一条蝶变路

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推动有为之乡高质量全面发展

2021年06月28日

    ■丹灶龙舟赛在开阔靓丽的仙湖上举行。

    (通讯员供图)

    ■丹灶镇委党校。

    珠江时报记者/李阳摄

    ■丹灶镇在党建引领下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珠江时报记者/李阳摄

    ■丹灶镇不断加强高端产业园区建设。

    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落户仙湖氢谷。珠江时报记者/李阳摄

    ■丹灶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全面提升品质和内涵。 珠江时报记者/李阳摄

    旭日东升的仙湖氢谷,每天清晨都会有许多人在晨练。他们感受着周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个落户扎根的高科技企业,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机勃勃的城市发展环境。

    路,是闯出来的!要评估一座城市的潜能,不能仅仅看现有的样子,还应该去看这座城市的发展势头,看这座城市是否有“闯劲”。而最敢闯、最善闯的城镇,丹灶镇是不得不说的一个。

    高瞻远瞩揽全局,立柱架梁谋长远。丹灶镇位于南海西部,前些年,有不少人通过“区位论”和“资源论”来质疑丹灶的发展潜能。可近年来,丹灶镇党建引领形魂并重,闯出一条蝶变之路,打破“区位论”“资源论”的约束,引入徐工、百事等大量中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氢能、智能安全、先进制造业等创新型产业,实现了GDP、工业总产值飞速增长的“双突破”,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上皆“闯”出了不菲成绩。

    巧用“加减乘除”做好党建“数学题”

    民生事项逐件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丹灶镇要实现高质量全面发展,尤其需要全面过硬的党建支撑。

    令人欣喜的是,作为40年前涌现南海第一批“万元户”的镇街,丹灶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丹灶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一手缔造建设起来的先进制造业强镇,一路发展的根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

    丹灶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巧用“加减乘除”,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实现组织增活力、党建提质量、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有效发挥了党建工作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

    做好“加法”,进一步突出村居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2021年,丹灶镇高质量完成村居“两委”换届,选出168名有党性、有能力、有担当“两委”干部,“两委”干部100%交叉任职,“三个职位”100%“一肩挑”。

    做好“减法”,进一步消除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丹灶镇委党校组建108人的师资队伍、形成85门核心课程,打造覆盖全镇党员的110个村级分教点,做实党的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三大领域,做强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三大功能,力争实现贯彻重要思想、强化人才支撑、总结南海经验三大目标。

    做好“乘法”,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细胞”活力。丹灶镇出台《运用“三先”工作机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案》,推动各村(社区)党组织至少提出1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

    做好“除法”,进一步织密党建网格,延伸服务触角。充分利用三级党建网格机制,全镇共建立一级网格28个,二级网格166个,三级网格368个,选定小组组长368名、成员1995名,广泛发动党员志愿者入户走访、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

    率先致富激活民营经济活力

    走进丹灶南沙社区村史馆,馆内摆放着近百件旧式农用具、旧式家具、五金机器等,每一样物品都提醒着来访者,这里有着悠久的五金加工制造历史。

    打开丹灶的时光账本,追溯敢闯敢干的丹灶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改革开放前夕,原本在广州钟表厂担任技术工人的徐才回到家乡,帮南沙大队搞起小五金作坊。这是南沙甚至整个丹灶镇第一家五金作坊,在徐才指导下,五金厂越办越红火。1979年,南沙大队以高达550元的人均分配收入,一跃成为南海县首富村。

    1980年,徐才家的财产达到1万元,成为南海县第一个万元户。6头烧猪、10坛九江双蒸酒、100万响的鞭炮和烟花……是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及南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行为首富村准备的贺礼。除此之外,当晚还在南沙小学放了烟花。

    烟花爆竹声,震动了整个南海,也带来了“致富”思想,激活了整个丹灶的民营经济活力。五金产业开始在丹灶遍地开花,后来更是成为中国的“日用五金之都”。丹灶50%的五金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一大批国际知名灯饰厂家如欧司朗、飞利浦、松下等也在丹灶设厂。

    丹灶五金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激生了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中国大陆第一家、目前中国最大的铁质不粘锅生产企业——广东阳晨厨具有限公司就位于丹灶,产品销往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在与南沙相邻的西联这个常住人口不足一万的社区,企业数量竟多达700多家,几乎是家家开厂,户户经商。丹灶镇共有28个村居,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是丹灶产业经济活力的来源。

    优化升级建设制造业创新小镇

    中国第一台机器缫丝机、广州第一批轮船、中国第一台柴油机均出自丹灶镇良登村的陈澹浦及其弟子之手。丹灶堪称广东乃至中国近代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重要起源。

    百年来,丹灶人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刻中代代传承“制造基因”。如今,这种基因“潜移默化”植入现代产业车间,推动着“丹灶制造”。

    丹灶以氢能、智能安全产业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面积约47.3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入围了“广东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位于丹灶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位列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60多家高成长科技企业落户。

    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日资企业的加快落户,丹灶成为南海日资企业投资密集最高的镇街。如今,在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丹灶的速度在珠三角乃至全国是领先的。

    2015年至2019年,丹灶镇地区生产总值从97.62亿元增长至148.27亿元,年均增长11%;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4.5亿元增长至300亿元,年均增长11.4%;税收总额从14.74亿元增长至30.28亿元,年均增长19.7%,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从第99位大幅跃居至第40位,多项发展指标呈大幅上升趋势。

    2020年,丹灶镇共引进26个产业项目,50个科创团队项目,4个超10亿元项目,7个外资项目。丹灶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0.71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位列全区第一。

    迈进“十四五”,丹灶镇将一手抓新兴产业提质扩容,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更高起点建设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小镇。

    城市提升推动高质量全面发展

    在丹灶镇仙湖湖畔,澹如书屋24小时不打烊。你可以随时前来,品茶读书、远眺湖景,与名人对话、与智者同行。

    澹如之名,源于丹灶人康有为先生。书屋盈立于湖畔,白墙立顶,美观大气。以文赋能,构筑仙湖氢谷“白天科创+晚上文创”的高地,在最后一公里服务好高端人才落户的生活配套。

    丹灶是怀揣梦想人们的聚集地,是让奋斗者实现梦想的地方。丹灶城市、产业、人文发展相互融合,唯有全面的高质量,才能推动片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备受瞩目的“仙湖氢谷+有为水道”板块,未来将持续聚焦“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以“研发与智造”为主题,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电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加快形成“科创经济+产业集群+文化创意”的城西范式。

    而“智能安全产业园+翰林水道”板块,将以建设“安全产业总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推进配套路网、管网和载体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翰林水道”规划,提升翰林湖公园品质,完善住宅、商业、教育等配套,致力将大金片区打造成为“高端产业聚集、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示范区。

    发展不忘民生,发展为了民生。新建醒华小学增加小学学位1080个,新建仙湖幼儿园增加幼儿学位360个,新建金沙中学学生宿舍楼新增住宿生床位960个;南海区首个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南海中学实验学校将争取在2021年9月前建成并投用;拓宽改造荷桂路为双向六车道,总长约5.15公里,新建双向四车道的徐海路,总长约0.5公里;推进村“三线”(电力线、电视线、通信线)整治专项行动……2021年,丹灶镇加强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项目涵盖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等。

    一线观察

    党建引领要有力基层治理要有“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丹灶超3000名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村居两委干部冲在一线作为防疫先锋,带领热心群众积极抗疫,力保民生民利。

    2021年6月4日至6日,丹灶镇开展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共设置50个固定采样检测点,累计出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约7000多人次,医务人员690多人次、公安警力350人次,累计采样超30万人,高效完成全民核酸检测。

    截至2021年5月底,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累计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196%;佛山华翔汽车金属零部件有限公司,累计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84%;佛山捷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累计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71%……在疫情下,很多丹灶企业逆势增长。

    高质量疫情防控、高效率核酸检测、防疫生产两不误……这正是丹灶镇党建引领要有力,基层治理要有“魂”生动写照。

    党建工作是丹灶的一张亮丽名片。丹灶镇党委不仅充分具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更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做到“守底线、强担当、提效能”,目的是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都能做到“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走一点”,全力为丹灶建设高质量全面发展标杆镇而努力奋斗。

    丹灶正处于建设期和成长期,即将步入成熟期,实干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精耕细作成为了新丹灶的城市底色,但“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旧是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现如今,面积约143.5平方公里的丹灶是粤港澳大湾区日本中小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方;丹灶成为中国氢能产业的策源地,走在了中国氢能产业的最前列;丹灶也是中国安全产业的集聚地,成为这个领域的“超级明星”;丹灶还是佛山院士项目最多的地方。

    数据显示,丹灶镇今年已经引入院士项目16个、省市区人才团队项目50个、平台项目5个,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医疗器械、智能安全、精密机械、高端汽配等产业,丹灶镇5年精心运营成功引爆“院士经济”。

    今年全镇广大党员干部都努力准确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高质量高标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要求。要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学党史、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史明鉴,自我革新,把握好工作方向,践行“两个维护”,不忘初心为群众服务。

    丹灶镇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结合基层实际,精心布置接地气的课程,同时要将丹灶的历史学习纳入其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使党史学习教育取得真正实效,共同促进地方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典型案例

    做好每件“小事”走进群众心坎里

    “我从小眼睛就不好,活动范围有限,到了晚上就更加看不清。现在房子焕然一新,感觉家中光亮了不少!”看着翻新过后“蜡蜡令”的老房子,丹灶居民冯女士喜上眉梢,忍不住连连点赞。随着最后一户房屋翻新竣工,宣告了丹灶镇妇联“阳光妈妈”房屋微改造计划全面完成,真正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

    修缮前,冯女士的家中四周墙壁黑漆漆的,屋内光线昏暗。这间房屋建于八十年代,至今已30多年,因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少裂缝,每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沿着裂缝浸入房内。而由于收入微薄,冯女士一直未能腾出钱来修缮破旧的老屋子。此次借着丹灶“阳光妈妈”房屋微改造计划支持,修缮房屋所需的9000多元均由项目全额资助。现外墙裂缝已经“愈合”,不用再担心下雨天渗水;房间内墙壁重新刷上了油漆,整体以白色为主,使整个房间更加明亮。

    推进“阳光妈妈”房屋微改造计划,解决人民群众“烦心事”,仅是丹灶镇有序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丹灶镇全体党员干部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级党组织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2021年,丹灶还印发《丹灶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提出“找准工作实际与人民群众关切的结合点,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心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镇”。《方案》还要求全镇机关各办局、职能单位、镇属公司、“两新”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全力推进办实事落地见效。

    为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丹灶镇还提出运用“三先”机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带头,镇内全体党员(含入党积极分子)、驻点团队成员(含近两年新入职工作人员)和上级报到党员原则上均需围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先学重要精神,立足岗位为民服务”“先议重点任务,确定民生项目清单”“先做好事实事,大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要求,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丹灶镇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动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同时,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截至2021年5月底,丹灶镇共收集镇、村两级“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302项,其中包括民生服务类105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类125项,环境整治提升类59项,文化提升类13项,涵盖村容村貌改善、雨污分流、道路升级、卫生保洁、智慧小区建设、“三线”整治、环境整治提升、古村活化、美丽田园、助学奖学、长者关怀、亲子教育、精准帮扶等方面。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至今,丹灶镇已启动116个(包括已完成和阶段性完成的项目)“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累计办实事3.75万件,惠及群众26.8万人次。

    党建名片

    全镇党员数量  4361人

    党组织数量  314个

    党建品牌  镇委党校、重要事权清单管理

    红色阵地

    丹灶镇委党校组建108人的师资队伍、形成85门核心课程,打造覆盖全镇党员的110个村级分教点,做实党的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致力打造立足南海、面向全国的“一流基层治理培训学院”。

    镇域情况

    镇域面积 143.5平方公里

    下辖村(社区)28个

    常住人口   23.9万人

    发展成就

    ●1999年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11亿元,其中农业总收入1.95亿元,工业总收入10.95亿元,第三产业总收入2.21亿元。●2002年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0亿元,其中农业总收入2.3亿元,工业总收入23亿元,第三产业总收入4.3亿元。

    ●2005年

    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7.46亿元,生产总值40.6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43亿元,税收3.23亿元。

    ●2008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23亿元,工业总产值186亿元,税收总额8.47亿元。

    ●2011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2亿元,工业总产值218亿元,税收总额10.5亿元。

    ●2014年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5亿元,税收总额12.2亿元。●2017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5亿元,税收总额22.1亿元。

    ●2019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税收总额30.28亿元。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工业投资28亿元,增速达49.7%。

    ●2020年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0.71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位列全区第一。

    高光时刻

    ●2004年8月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丹灶镇“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称号。

    ●2004年9月

    丹灶镇“康有为文化节”正式启动,开创了南海镇街举办综合性文化节的先河。

    ●2005年1月

    丹灶镇和丹灶镇金沙办事处举行挂牌仪式。

    ●2009年

    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丹灶,开启了丹灶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征程。

    ●2010年12月

    南海区政府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事务所签订合作备忘录,选址丹灶共建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

    ●2015年

    丹灶镇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百强榜名单。

    ●2017年

    翰林湖农业公园正式获评首批广东省农业公园,并荣获“亚洲都市景观奖”;丹灶镇提出以高标准打造“一岛两湖”,主要包括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生态提升建设和仙湖旅游度假区提升改造三大工程。●2018年12月

    总投资2.5亿元的康园正式对外开放,包括康有为博物馆、南海会馆、市政公园等,全面展示康有为的生平事迹、南海历代科举成就及南海会馆历史。

    ●2019年9月

    丹灶镇正式发布“有为水道”,以此为抓手推动沿线村居乡村振兴。目前,有为水道示范区已被列入佛山市百里芳华示范带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南海区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之一。

    ●2019年11月

    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正式启动,该研究院专注于公共安全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培育与引进、产业孵化与项目合作等安全产业生态建设,为丹灶的智能安全产业再添研发平台新引擎,补齐智能安全创新链条。

    ●2020年5月

    由武汉理工大学与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佛山仙湖实验室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该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级实验室平台,首期投入15亿元,选址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湖氢谷。

    ●2021年6月4日至6日

    丹灶镇开展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共设置50个固定采样检测点,累计出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约7000多人次,医务人员690多人次、公安警力350人次,累计采样超30万人,高效完成全民核酸检测。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阳吴泳通讯员张柏林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