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网统管”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南海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为企业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去年9月,南海区举行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数字化治理工作推进会,与会人员观看智
能柜台。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大楼24小时服务区,市民在办理自助业务。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从推进智能办事大厅服务到推出重点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从启动城市大脑二期建设,推出以“一网统管”到上线区长直通车……
今年上半年,区政数局积极把党史学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思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该局结合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工作主线,以“一网统管”为总揽,构建“一中心四张网”的数字政府建设体系,即以“城市大脑”为中枢;城乡治理“一网共治”;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数据赋能“一网兴业”。
区政数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挖掘“数字政府”的潜能,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企业也享受到了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各项服务举措便捷高效,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实现城乡治理“一网共治”
2021年2月1日,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提出“为切实发挥佛山市南海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优势,以数字化治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造数字政府城乡融合发展样板,推动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纵深发展,支持南海区创建广东省数字政府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1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以创建广东省数字政府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实现政府治理“一网统管”。而去年省委深改委印发的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提及,要“提升数字化城乡一体发展水平”。
将两者结合来看,其逻辑关系清晰可见:要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编织一张数字化治理网络是应有之义。
今年上半年,南海以建设广东省数字政府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工作主线,以“一网统管”为总揽,启动城市大脑二期建设,构建“一中心四张网”的数字政府工作体系。
何为“一网统管”?就是南海将通过搭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打造超级工单中心,以“主动发现”和“被动受理”为基本分类,统揽全区非警务、非紧急的城市运行事件,建立高度协同的城市运行指挥调度体系。
具体来说,南海将设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聚焦社会治理难点堵点,在原社会治理网格化和便民热线的基础上,上升到城市运行管理的高度。
通过“一网统管”,打造事件上报、指挥调度、限时办理、结果反馈、信用评价的全闭环流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一网统观全区、一网统一指挥、一网统筹决策。
事实上,南海打造“一网统管”,是响应广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工作要求的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城乡治理“一网共治”,构建南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在桂城平东社区的网格员办公室见到,4米长的档案柜里满满摆放着近3年来的巡查资料。平东社区网格员梁杰昌每天要背着厚厚的几本文书挨家挨户巡查,巡查涉及36个部门,564个事项,需要填表报数的包括6个系统APP及纸质巡查文书42份。“每次巡查完后,我要分别登录消防’四化’巡查系统和南海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2个APP填写巡查记录,巡查半小时,填写记录就要20多分钟。“梁杰昌说。
这些问题,在智管平台建成后得以解决,该中心实现一个终端巡查上报、一个入口受理诉求、一个平台流转工单。网格员只需通过一个APP上报问题,系统将智能精准匹配派单受理部门,并全程督查督办。
此外,随着南海“一网统管”智慧城市运行工作全面铺排及落实,“南海民声”服务热线升级为“区长直通车”平台,成为“一网统管”工作的延续和深化。
5月27日以来,南海区疫情防控升级,区政数局在疫情阻击战中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的方法研判疫情,利用“区长直通车”继续为群众提供7*24小时线上线下政务咨询诉求服务。据统计,“区长直通车”平台上线以来承接市民包括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小区封闭管理等多个疫情相关的咨询和投诉工单共15434宗,已办结12755宗。
可以说,南海“一网统管”的这张“网”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不少烦心事。区长顾耀辉表示,“一网统管”工程是一项重构社会治理流程的改革,将有效解决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一些难题,推动南海社会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家张先生打算在南海注册一家公司。得知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企业网上开办“一对一”辅导服务后,张先生来到大厅二楼智能办事区,在专人指引下半小时左右即顺利完成了网上申报。与此同时,旁边从事电梯报装业务的伍小姐正在熟练的使用“智能柜台”政务终端,完成了《特种设备(电梯)使用登记证书》从申报到打证,全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审批。在大厅一楼,导办人员正指引群众使用“南海通”APP和“市民之窗”政务终端,查询社保证明、不动产登记结果,打印营业执照。
南海积极推广网上办事、掌上办事和自助办事,并进一步探索“秒办秒批秒打证”的智能审批,以上场景是南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生动体现。政务服务要面向公众,为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增便利。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先行军,南海以建设数字政府为契机,以“一网统管”为契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企业群众办实事。
前不久,南海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完成智能化建设,其中,一楼正式升级为自助办事区,24小时对市民开放办理业务;二楼大厅升级为智能办事区,布设有多台“智能柜台”政务终端,每一台就是一个小型的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企业无须到镇街排队取号即可网上办理相关业务。上周,南海在全市创新推出了企业开办“一对一”辅导服务,可在线开办各种类型的企业和打印营业执照,无需预约、即来即办,进一步提升了南海区营商环境水平。
“一网通办”让政务无处不在。南海区政务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服务中心,甚至不局限于南海辖区范围内。今年年初,区政数局与多家银行签订了“政银合作”战略协议,在农业银行、南海农商银行设立了“政银合作示范点”,依托政务终端,在银行也能办理过千项政务事项。今年上半年,与广西柳州柳南区、湖南岳阳湘阴区等地达成跨省通办协议,推出410多项跨省通办事项,近期跨省通办范围还将拓展至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福建等东部省份。
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的背后,展现了南海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基地,搭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南海经济发展。
事实上,要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核心问题是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业务部门标准差异所导致的政务服务效率问题。南海也在一直探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为了实现“一网通办”,南海将对线上线下的政务服务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做到全区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线下便民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就近办理,减环节、减证明、减办事时间、减跑动次数,从“群众跑腿”转向“数据跑路”。通过加快建设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让各项管理更智能、各类服务更便利。
市民群众是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接地气,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接下来,南海的“一网通办”建设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以服务人民群众的办事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的办事体验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为宗旨,通过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内部流程以及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的重构优化,打造服务集成、全覆盖、标准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确保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办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
探索数据赋能“一网兴业”
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的产业发展不仅与其深厚的工商业历史底蕴一脉相连,更得益于政府部门对一流营商环境的孜孜追求。除了要为企业营造一流、优质的营商环境外,南海也正在探索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期,南海推出了“国际二维码统一赋码平台”。依托该平台,南海区构建了统一的二维码政务应用管理体系,利用二维码技术让南海的城市管理者、市场经营主体、市民大众彼此连接,共同进入智慧城市的广阔数字空间中,促进各业务部门系统的数据加速实现互联互通。
南海区是推动二维码产业化发展上的“先行者”。为了推动二维码产业发展,2020年11月,统一标识代码注册管理中心(佛山)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南海区。该公司负责佛山市乃至大湾区的MA标识代码体系建设及运营工作,建设统一标识代码技术应用实验室,并研究基于IDCode编码的国际二维码在本土的产业化落地应用。
目前,南海的二维码应用场景多样,应用项目聚集,对于国际二维码在全国的应用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广作用。
以ABC品牌为例,该品牌属于南海本土企业广东景兴旗下品牌,曾经因品牌知名度比较高,市场上山寨产品频频出现,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ABC的品牌。如今,ABC卫生巾外包装附上国际二维码,消费者扫码不仅可以辨别商品真伪,而且每一次商品识别过程及数据都会在系统中积累数据,企业可以根据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假货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女性的身体健康。
事实上,二维码创新技术和地方主导产业结合,成为了南海推进二维码产业化的重点。目前,南海正联合区域内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共同推进国际二维码的深度应用,引导制造类企业在大规模定制、智能制造、产品追溯、网络营销、售后服务、客户管理、智能仓储物流等行业领域活用这项技术,从而助力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数据赋能“一网兴业”,是2021年以及十四五规划南海建设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依托数字政府建设牵引,南海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数字化、数据要素市场化向更多更广领域渗透,实现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城乡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数字政府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牵引,是激活存量市场、催生数字经济的重要推手。”正如南海区副区长陈绍文所言,南海将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以数字经济激活发展潜能。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通讯员南政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