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雄师奋勇争先 复兴路上阔步前行

■作为南海的城市客厅、城市名片,千灯湖已成为南海城市符号。

■2月26日下午,南海区村改大攻坚现场会在大沥镇召开。图为村改项目清拆现场。

■一汽-大众华南基地二期工厂生产线。

■佛山西站打开了南海的新门户,也被视为狮山和南海中部城市崛起的新引擎。

■西樵镇听音湖片区。
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6月的南海大地,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工业区,或是居民区,处处生机盎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多年的创新探索,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浩荡东风,地处广佛腹地的南海,迎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从“城不像城乡不像乡”到借湖造城构建“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都市空间,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时代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服务型经济日趋主流的后工业化时代,从“敲锣打鼓贺文明”到三度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开放、包容、创新、精进、惠民,南海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千年古郡,正在新时代的复兴路上阔步前行!
/区域格局/
一城双站多湖构建城市新格局
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是人类自古以来摸索出来的生存法则,而借湖造城,以城聚产,则成为近年来南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逻辑。熟悉南海的人,无不知千灯湖,作为南海的城市客厅、城市名片,千灯湖已经逐步成为南海城市符号般的存在,这是过去河网密布、龙舟村村通的南海未曾想过的情景,也是南海人无不赞叹的一个“传奇”。
用“水”来做城市的文章,源于南海基因中的水乡情怀,在佛山南海这片10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182条河涌纵横交错,38个湖库如珍珠落玉盘点缀其中,从桑基鱼塘到工业大区,哺育了一座制造业城市。
1999年,南海整理出成片的农田、烂泥地、旧厂房,一个改变未来南海城市格局的湖正式动工。从2002年7月千灯湖公园一期落成开放,再到如今经过四期的开发及优化,千灯湖发展成为“一家四子”的大家族,如今的千灯湖之大,可以用“跑一圈就是半程马拉松”来形容。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千灯湖已成为中轴线上最靓丽的风景。
千灯湖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新的传奇,更是一个“筑巢引凤”的传奇。与造湖生态效应相伴而生的,是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2007年,广东金融高新区伴湖而生,如今,1000多家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和企业环湖而聚,成为强大的国际化金融后台基地与现代产业金融中心。千灯湖也被誉为佛山“城市客厅”。
2015年,千灯湖“扬帆出海”,斩获景观设计的“奥斯卡奖”——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大奖,成为中国首个摘取该荣誉的项目。在获奖介绍词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一设计打破了中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当许多新城面临‘空心化’问题时,南海却依靠千灯湖的声誉成功吸引到了投资者、新居民以及游客。”
从一片老旧低矮厂房到一片碧绿之地,到如今蜕变成一个复合型的城市中心区域,千灯湖片区的崛起,是南海诠释生产、生态、生活空间“三生融合”的最早范例,更印证了南海产业升级、环境再造、城市转型的蝶变。
可以说,千灯湖是南海以湖造城的起点,而后的时间里,这个成功模式在南海各镇(街)不断地复制。最先复制的是怡海湖,该湖被誉为“桂城第二个千灯湖”,在2010年左右开放后,成为桂城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之一。尝到甜头的桂城街道,继续将新城区的“造湖”经验搬到老城区平洲片区,2015年映月湖公园拔地而起,成为桂城的又一个城市形象地标。
在东部,南海“以湖造城”效应已经显现,以千灯湖为核心,向北延伸为沥桂轴线,向南与虫雷岗山、佛山涌、东平水道、怡海公园、半月岛构建绿化新轴心,东往桂澜路商业带、映月湖和三龙湾南海片区,西接叠滘水乡,成为佛山城市中轴的延伸。
桂城文翰湖片区,过去是南海的边缘地带,如今,这里崛起了文翰湖国际科创小镇,并依托季华实验室等省级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成“广佛科技城,湾区第一站”。在水清岸绿的文翰湖畔,虎牙全球研发总部、欢聚集团产业互联总部、宏旺集团总部、富士康工业富联佛山智造谷等国内新经济的头部企业已成功进驻,这些企业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搭建起产业生态链。
在中部,依托博爱湖,狮山正精心打造“城市客厅”博爱新城。湖岸两旁绿树成荫,风吹湖面泛起涟漪。位于佛山一环西侧的博爱新城,通过对原有的山塘、水库进行连通改造,如今已打造成一个水面和景观总面积约1200亩,呈“掌状”形态的调蓄景观湖公园。
在西部,听音湖片区是“岭南文旅RBD”核心区域,西樵镇正以西樵山与听音湖片区为核心,促进山上山下联动发展,深化“文化+旅游+体育+会展+演艺+乡村振兴+生态公园”融合发展模式,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岭南文旅小镇。
如果说,借湖造城如神来之笔般,让南海拥有了高品质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骨架,那么拥有“一城双站”的优势则让南海发展也搭乘上了高铁。在中部,总投资逾138亿元的佛山西站,不但打开了南海的新门户,也被视为狮山和南海中部城市崛起的新引擎。佛山西站凭借自身枢纽新城规划建设,加速产城人融合,成为狮山承托起南海中部片区崛起的新支点。
而依傍广州南站这一超级高铁枢纽,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正处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今年2月2日,广东省大湾区领导小组印发《三龙湾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在省级层面明确了三龙湾的发展定位: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创新高地、珠江西岸开放合作标杆、广佛融合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岭南水乡之城,对这里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三龙湾南海片区也信心满满,今年拟以建设局作为建设主体,计划实施项目48个,总投资56.97亿元,聚焦交通、景观、智慧化及人文内涵展现等四大领域,全面提升环境建设。
/城市品质/
发力村改大攻坚推动城乡融合
走过改革开放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南海除了需要对城市格局进行重塑,城市品质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如果说,借湖造城、借站造城,对城市南海的架构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城市更新、村级工业园改造则对南海的城市品质提升意义重大。
为加快释放发展空间,推动土地二次开发,2007年南海在全省率先探索“三旧”改造模式,获得广泛认可。经过十余年努力,南海已实施改造项目数百个、涉及土地数万亩,投资额超1600亿元。借三旧改造东风,南海在“城中村”和工业园上打造出广东金融高新区这样美轮美奂的城市客厅,雕琢出听音湖、映月湖等湖城相映的城市景观,孕育了瀚天科技城、广佛国际商贸城中心区、大金智地等优质产业平台载体。
实际上,十多年来,通过城市更新、村级工业园改造,让片区实现蝶变的案例,在南海的镇街比比皆是。
在桂城生活的黄彩云,特别喜欢去南舜怡海港逛街。复古的欧式建筑、浪漫的爱情大道、别具一格的彩灯长廊、28层高的多功能办公楼……都让她觉得很有都市风情。沿着南舜怡海港广场的主干道往里走,儿童天地、岭南美食街、欧式风情街等“街区”风景徐徐展开,可谓一步一景,步步皆景。
让黄彩云不曾想到的是,眼前这个极具现代设计感、配套完善的大型休闲娱乐旅游中心,几年前还是一片堆满垃圾的荒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桂城村级工业园改造政策的实施。南舜怡海港所在地曾经是一处占地125亩的建筑垃圾临时堆场和空地,夏天散发臭味、冬天扬尘的问题突出。该地块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环境风险大。
2015年,依托桂城村级工业园改造政策,东二经联社将西约、东约、中约3个自然村的土地进行集约整理,将整片集体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并通过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南舜地产作为投资商,获得该地块40年使用权。
位于大金智地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内,一栋栋高标准现代化厂房非常“高大上”。作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其引入了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挪威船级社国际安全评级学院等机构,60多家高成长科技企业落户。2021年1月5日,大金智地改造项目入选广东省“三旧”改造优秀案例绩效卓越榜名单。
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片区还被称为大金工业区,工业区内以6家陶瓷厂为主,周边集聚着一批五金、陶瓷等企业。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推进,这些原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被淘汰,在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兼有的这个片区,丹灶整理出连片的空间,并将总体定位为高端产业服务区、科技创新先导区、都市型产业集聚区。连片改造后的大金智地,先后引入联东U谷、728创域等一批高端产业载体项目,导入社会优质资源,促成了智能安全产业在片区集聚发展。
而九江镇则以临港国际产业社区为重点平台,坚持“科学集约、择优落地”的原则,正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实现“腾笼换鸟”,布局高端医卫用产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主题产业,全力把九江打造成“中国医卫新材料集聚区”和“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高地”。
上述案例,只是南海推进城市更新和村级工业园改造的一个缩影。土地是产业和城市的载体,没有土地就没有发展空间。而推进城市更新和村级工业园改造,则是南海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品质提升的法宝。为了改变南海土地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尴尬局面,切实为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南海从2012年开始举办城市更新项目推介会,从一次几十个到数百个项目推出,见证着南海城市的发展。经过十年的持续运作,推介会已然成为南海城市更新与招商引资无缝对接的桥梁。
当前,南海正在全面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以实验区和‘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为契机,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城市、产业升级赋能。”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接下来,南海将聚焦土地利用碎片化这个主要矛盾,深入推进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和旧村整村改造,探索以县域为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形成一批千亩、万亩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产业、大集群的专业园区。
/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时代构筑两高四新产业体系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最硬核的实力,从农业大县到制造业强区,产业南海有很多理由值得自豪。在位于南海狮山的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代表着大众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总装车间,每分钟都有一辆大众车下线;在全国的15个内衣畅销品牌中,南海大沥的盐步便占了七个;全球460米以上高楼中,有一半使用南海的坚美铝型材。这里还有27年专注包装瓶磨具“磨”成亚洲第一的星联精密;坚守20年突破技术封锁、奠定高端摩轮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南车轮;从零开始坚持17年研发的源田床具机械;专注做好一颗磷铜球、连续8年占据中国印刷电路行业百强排行榜专用材料的第一名、全球最大的磷铜阳极生产厂家承安铜业。
风云激荡数十年,南海从“敲锣打鼓贺富”开始,在“一穷二白”的广阔天地里,创造了“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模式,造就了百花齐放的产业集群,形成了战斗力卓著的隐形冠军企业群;奋勇挺进新时代,带着草根力量崛起的那股活力,依托从本土生长起来的品牌企业和来自全球的行业标杆,南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机遇下,正大步走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
细数多年来南海产业发展的脉络,实干与创新始终是不变的致胜秘籍。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体现得尤为明显,那时候全社会还秉持着“越穷越光荣”的主流观念,为了群众这种不敢致富、怕露富的观念,1980年1月10日,时任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带领干部,带着贺信和鞭炮,专程来到南沙大队贺富。在备受争议之下,南海全国首创的“敲锣打鼓致富”,让这个“首富村”得到“官方认可”。198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配发社论《像南海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一时间“像南海那样”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的向往。
连续三年贺富,让南海农村干部群众挺直腰杆,放开手脚干了,搞个体、私营、合资企业,不用“犹抱琵琶半遮面”,南海上下掀起了“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到了1984年年底,南海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翻一番,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农村劳动力务工、商者首次超过半数,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千元,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首富县”。
而后,为了激发市场主体搞经济的活力,鼓励县属、公社、村办、队办、联合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齐发展,南海提出“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口号,在全国首开将个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同等对待的先河。在这个背景下,南海乡镇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并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如盐步内衣、西樵纺织、南庄陶瓷、大沥铝材、平洲制鞋等。而后,依托这些产业集群,南海出现了带有国字号荣誉的“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纺织面料名镇”等专业镇。
在南海,改革与开放的步子几乎是同时拉开的。1980年端午节,在梁广大等人的精心策划下,中断了40多年的传统民间活动——“半山扒龙船”在西樵山天湖上演,港澳、海外乡亲闻讯而至,锦龙盛会聚集10余万人。盛会让海外侨胞、港澳同胞重新认识了南海,开启了回乡投资办厂的热潮。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港资、外资来南海投资,靠的是乡情及对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考虑,那么90年代之后的港澳台及外资进驻,则更多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及对内地市场的看好,合作形式不再以“三来一补”为主,而是管理、技术、品牌的全方位移植。
经过40年的积淀发展,当年农田一片、一穷二白的南海,如今已拥有10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拥有22万户市场主体,形成了“制造业为主、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鲜明产业特色,构建了以有色金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平板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家具制造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南海提出了“两高四新”概念。这正是南海立足改革开放40年基础上,对高质量发展蓝图的一次表达、一次瞭望。发展“两高四新”产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南海基于自身的基础和需求,对如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解,以及落地的建设方案。
虽然南海制造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优势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占比还比较低等不足之处。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指出,要推动高水平创新、培育高端化集群、建设高能级平台、拓展高品质空间,“继续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载体,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孵化链条,进一步激发南海创新的创业活力。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产业模式新的瞪羚企业,催生一批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的独角兽企业。”
/美好生活/
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
南海是一个幸福感极高的城市,截至2020年南海已经三次登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产业富民”“民生惠民”“文化润民”,是顾耀辉总结的南海“幸福密码”。从产业富民方面来看,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7.5亿元,区域综合实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名。截至今年6月15日,南海区市场主体已经激增至41.7万户,平均每8个人就有一个“老板”。
根据《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81元,比上年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了6.9%的GDP增长速度;机动车保有量超100万辆,平均每3个人拥有一辆汽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南海殷实富足的生活是一代又一代南海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这对增强城市幸福感起到了决定性支撑作用。
每到周末,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是热闹非凡。自2019年9月起,这里设立了一个新市民学堂,在里面可以学习煲汤、粤语、剪纸等佛山文化。“每一期活动都爆满。”翠颐社区党委书记关绮珠说,开设该学堂目的是让新市民及其子女深入了解佛山传统文化,增强对社区、对城市的归属感,致力打造“熟人社区”。如今,虽然因为疫情原因线下的学堂暂时停办,但是在核酸检测、疫苗注射的现场,都活跃着不少翠颐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他们将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投射在一次次的服务活动中。
这是新市民融入幸福南海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座城市是否能让人幸福,要看她是否能做到“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
作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南海,行政边界与广州无缝接壤长达92公里,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优势,南海与广州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和人员流动。特别是2010年广佛地铁开通以来,大大密切了两地的交往,如今广佛地铁日均客流量达到54万人以上,名副其实的“广佛同城、南海先行”。可以说,在南海既可拥有一线城市的商务与居住环境,又可享受二三线城市的高性价比服务,属于典型的“小城成本、大城资源”。
从区位方面看,南海坐拥佛山机场、佛山西站,紧靠广州白云机场、广州南站,航空、高铁、高速、地铁、港口一应俱全,高端酒店、商业中心、写字楼等应有尽有。在南海,人们能享受一流的商务配套和居住环境。
从教育方面看,南海涌现出石门中学、南海中学、南海实验中学、南海外国语学校等一批标杆学校,高考各项指标达到了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水平,“品质教育、学在南海”的金字招牌在珠三角地区颇负盛名。
从医疗方面看,近三年来南海每年在医疗方面投入超过20亿元,引入了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省级高端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拥有15家公立医院,其中6家三级医院(含3家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级前列,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同时,南海又是一座现代都市中的市井之城。在南海,人们除了能享受大都市的繁华便利,也能享受小城市独有的“慢”,处处充满人间烟火气——现代与传统融汇交集、相得益彰,既有高楼林立、商贸繁华的现代都市气息,又有古村落棋布、小桥流水的岭南传统印记。在这里,广府生活习俗保存完好,叹早茶、赏粤曲、行花街、游夜市,是南海人民别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缩影。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南海自秦朝设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有广东“首府首县”美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南粤“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南海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孕育出康有为、詹天佑、黄飞鸿、叶问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以及粤剧、南狮、桑基鱼塘等大批优秀的文化成果。
人文兴,则城兴;人文美,则城美。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南海持续繁荣和魅力永驻,深深根植了幸福的基因。“秉承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海锲而不舍‘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让城市因文化而幸福。”顾耀辉表示。
围绕打造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一方面,南海大力推动文商旅创融合发展,积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成功引入宋城·佛山千古情、虎牙直播等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在目前拥有42家博物馆、艺术场馆基础上,又大力打造100个展示新中国百年历程的博物馆;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烧番塔、赏灯会、舞火龙、赛龙舟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受到全民追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正如顾耀辉所言,幸福之于南海,是物质的富足、生活的味道、记忆的留驻,也是前行的动力、铿锵的步伐、奋斗的热血。
品质南海,活力南海,幸福南海,这是南海在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时所描绘的构想,南海提出的目标定位是创新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广佛同城先行区、人文生态宜居区。
百年正芳华,奋斗谱新篇。构筑品质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南海一直在努力奔跑、奋力前行。正如2020年9月27日在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大会上闫昊波所述,南海要焕发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气神,锻造敢为人先的“南海雄师”,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阔步走在新时代的复兴路上,南海这支钢铁雄师,正书写出更波澜壮阔的时代答卷。
文/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柯凌娜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