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红色景点传承爱国情怀
西樵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形式,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增强党员教育实效

■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
(通讯员供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4月2日,西樵镇公布六大主题的“环西樵山党史学习教育线路”,旨在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增强党员教育实效,推动党员群众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六大主题路线所到之处涵盖了重温峥嵘岁月、见证乡村振兴、工业发展、群众生活变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让党史学习教育不再停留于纸上,而是一个个实景的直观呈现。实际上,此前西樵镇已在红色资源的挖掘、文化保护和传承、古村活化等方面“做足功课”。
/挖掘资源/
走街串巷收集“口述历史”
革命战争年代,来自西樵镇上金瓯社区松塘村的区梦觉为党组织工作和妇女运动奔走,历经无数次考验,被誉为“岭南女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新中国成立后,区梦觉回到广东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组织部部长,省政协主席,省委常务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
如今在松塘村,本地人都习惯称区梦觉为“区大姐”,身上也仿佛流淌着红色基因,每个松塘村人基本都对区梦觉的生平故事有所了解。
作为地道的松塘村人,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及故居讲解员区淑华从小就对区梦觉的故事耳濡目染。她回忆:“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区梦觉是在电视新闻上,那时候只是感到很自豪,觉得我们松塘村出了一个这么值得大家尊敬的人,并对她的故事产生兴趣。然后我又跑去问爸妈和亲戚,根据他们的讲述,‘拼’出了自己对‘区大姐’的第一印象。”
2019年,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及故居成为西樵第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的景点,正式对外开放。2020年7月,事迹馆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修缮,至10月重新开放时,又增加了不少展品。首层还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段介绍区梦觉生平事迹,展现区梦觉的爱国情怀。
区淑华介绍,每次为游客导赏介绍全程大概需要30至40分钟,包括讲解一些重要的文字资料、图片、物品等背后的故事,“看到游客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也很欣慰。”
据统计,2021年3月至今,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及故居共接待来自珠三角及本地的游客5223人次。
闲暇之余,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及故居的历史资源,区淑华坚持阅读有关的革命历史书籍,并保留着小时候听长者们讲故事的习惯,走街串巷收集关于区梦觉的“口述历史”。
实际上,西樵镇在松塘村的古村活化和文化保护上花了不少功夫,自2010年起便开始着手松塘村的古村活化建设工作。松塘村的保育开发也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并通过历史文化活化升级,唤醒了村民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了一股推动古村活化保育的强大合力。
2010年起,松塘村村民自发募资250多万元,成立“松塘翰林文化基金”,用于松塘村环境的升级与活化。2011年4月,村民又集体制订了《松塘村村规民约》,共同保护松塘历史文化遗产。
正因如此,松塘古村的美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区梦觉的革命故事才会被更多人了解。
/拓宽思路/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除了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及故居这类公认的“红色地标”,环西樵山党史学习教育路线还有一部分是走访一线企业,了解西樵产业发展现状,旨在让大家了解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其中,路线中所提到的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代表西樵现代制造业和农业的先进水平。
5月23日,西樵镇民乐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和红色亲子共读家庭共80人,到这两家企业进行参观。由于平日鲜有机会深入这些公司的厂区,为此,参加活动的党员和亲子家庭成员都珍惜机会,近距离接触企业一线,亲身感受西樵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成果,刷新对西樵企业的印象,更对西樵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新的认知。
“我们都是参观完才发现,原来西樵也有这么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环保、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带着女儿一同参观的梁小姐说。
此外,在西樵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西樵山景区也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研学”相融合,重点打造以西樵山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长廊,同时将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
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西樵山景区还注重加强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感和时代感,借“互联网+旅游”的东风为西樵山旅游发展带来新思路,希望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西樵山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更富体验感、研学性。
文/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通讯员麦钰豪林嘉美上金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