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讲好南海革命故事
里水以中共南三花工委史迹展览馆为载体,广泛传扬红色文化

■中共南三花工委史迹展览馆内铜塑。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摄
在里水镇北沙村,有一处红色景点为南海市民所熟悉,这是典型的珠三角地区传统祠堂建筑形式,坐东北向西南,一前堂一廊两厅堂两天井三房间格局。这里曾走出吟咏诗词的文雅书生,也聚集过铮铮铁骨的英雄战士,承载着地下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这里是曾经的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如今的中共南三花工委史迹展览馆。
/峥嵘岁月/
抢夺舆论阵地开展革命斗争
走进馆内可见,这里陈列着革命先贤的雕塑和照片,来访者可以看到战争年代的煤油灯和旧水壶,还有老式手工油墨印刷机,了解当年共产党员如何制作宣传物料,引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北上,国民党当局企图窃取革命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反复清剿。中共南海组织受到破坏,被迫暂停活动。中共广州市工委派党员沈少刚回家乡里水开展革命活动。为了寻找合适的活动据点,沈少刚走遍了全村之后,发现玉文沈公书塾结构四通八达,共有11个门口和3条东西朝向的通道,适合人群疏散,便选定在此地办学,设立沈村小学。
1946年2月,杜路受中共广州市工委委派到南海任特派员,负责恢复中共南海组织,以沈村为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共南海组织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1949年5月,为适应斗争发展需要,中共珠江地委决定成立中共南(海)三(水)花(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南海、三水、花县(部分地区)党组织。由杜路任书记、陈启锐任副书记,工委领导机关设在沈村玉文沈公书塾内。根据上级指示,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工委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反“三征”斗争。壮大农会、妇女会等群众团体,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党组织。展开宣传攻势,积极展开武装斗争,组建南三花人民游击队。开展调查当地土匪、恶霸情况及勘察地形、绘制地图等工作。积极配合了解放大军解放南三花地区,为解放战争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旧址/
多次修缮终成史迹展览馆
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是南海保存较好的近代红色革命旧址之一,1993年,当地村民自发筹资修缮旧址。1994年,南海区将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隔年又拨款维修,恢复历史原貌。1998年,旧址被列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旧址被核定为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潮下,里水对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进行修缮,以文化保育为目标,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将垂脊、草尾按原样修复,对花板、砖雕、瓦檐碌筒、滴水、勾头构件等装饰物件进行翻新,既彰显岭南建筑韵味,更增强了群众对革命年代的代入感,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020年,中共南三花工委史迹展览馆开馆。该建筑物是典型珠三角地区传统祠堂建筑形式,坐东北向西南,一前堂一廊两厅堂两天井三房间格局,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展览分为五个篇章,包括序章、党的诞生、隐蔽战线、革命成果和走进新时代,详细介绍了中共南海组织的艰苦斗争和革命精神。
穿过展厅长廊,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经的陈旧书塾,里水通过对旧址修葺,注入内涵,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展示。
/精神财富/培养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
2019年,北沙村作为里水首批打造的12个品牌村居之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以革命老区的历史底蕴为核心,被赋予“爱国基地红色北沙”的品牌,打造一个集游览、体验、互动、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文化示范区。
在展览馆内,“讲好南海故事”2020南海区导赏员大赛艳阳组亚军、74岁老党员沈夑洲,作为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的义务讲解员再一次担负起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的责任,他在这里义务讲解七年,接待了数万游客,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沈燮洲有着47年党龄,他与有着53年党龄的妻子一起,从2014年起负责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的讲解、清洁、管理等工作。他还一直对时政保持关注,把当年的革命历史与时代精神进行融合,向来访者宣传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
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有展览馆,还有双拥公园。走进展览馆前首先要经过双拥公园,这里以中共南三花工委光辉历程为主线,通过将党建文化、革命文化、双拥文化与新时代设计美学相结合的形式,营造多个爱国主义、军民同心的教育场景。
公园设有主题雕塑、鱼水长廊、三味园、宣誓台和拓展区等,其中拓展区可供青少年举行户外培训拓展活动,让他们在具有教育意义的场地学习,可进一步培养爱党、爱国思想情怀。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