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创敢干 铸就湾区氢城
南海十二年磨一剑,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5月26日,“仙湖1号”氢能游船下水暨氢能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在南海丹灶举行。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当今世界,“脱碳”已成为热门课题。
当我国发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后,清洁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氢能,已成为各地争相进入的“黄金赛道”。
十多年前,氢经济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今,南海却“无中生有”崛起一座湾区氢城——70多家氢能企业、机构聚集,形成了趋于完整的氢能全产业链;建成10座加氢站,投运847辆氢能车辆,成为全国加氢站和氢能车辆应用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吸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与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落户南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南海氢能产业崛起的背后,是南海人“敢饮头啖汤”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正是凭着这种“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南海的氢能产业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
站在“碳中和”风口掀起项目签约潮
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由此,一个绿色产业风口喷薄欲出。
氢能作为实现脱碳的重要解决方案,在实现这一重要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与储能正式出现在第九章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中,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并列。
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各大企业都加快了氢能产业布局,氢能走上大舞台的时代已经到来。
站上“碳中和”风口,今年以来,南海抢抓时代机遇,接连迎来氢能重磅项目。比如,今年2月,总投资80亿元的中日韩智慧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签约,意味着南海将在全国率先打造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3月3日,英飞腾总部及氢能物料搬运产业项目落地,双方将联手推广千台级别的氢能叉车示范应用;3月29日,全国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评估及交易平台宣布落户南海,“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服务与管理华南中心”启动运行。
5月,省内首艘氢能游船“仙湖1号”在南海下水,现场签约鸿基创能燃料电池高性能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等4个氢能项目,并举行仙湖氢能科创中心、仙湖氢能商学院、中氢科技产业园等载体挂牌,共同为推动南海区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进程贡献力量。
近期以来,南海氢能产业密集迎来一连串“喜事”,表明南海的氢能产业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机构的关注和认可。这些项目的落户,将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成为南海进一步加快氢能商业化发展的强大支撑。
十二年磨一剑缔造产业传奇
与一些城市或拥有汽车龙头企业,或拥有氢源优势不同,南海氢能产业是在最初没有技术、没有氢能人才,也没有氢源的情况下,依靠政策激励、招商引资等措施打造出的一个产业集群,可谓是“无中生有”的产业代表。
作为传统产业重镇的南海,为何能在氢产业领域挺进全国前列?首先是前瞻性的布局。早在12年前,当时的全国氢产业还处于朦胧状态,南海就开始“抢滩”氢经济的先机。2009年,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丹灶,开启了南海氢能产业发展之路。
如果说广顺为南海带来了氢能产业的火种,如何将火种吹旺,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认定氢能产业存在重大发展前景后,南海迅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包括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政策、建设一个以仙湖氢谷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氢能产学研平台、举办一系列重大活动、推动一批氢能产业链核心重点项目落地、规划建设一批加氢站,形成了“六个一”的氢能产业发展南海经验。这套组合拳推动南海成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区。
从2009年开始布局氢能,到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目前已集聚了广东探索、广东清能、广东济平、海德利森、仙湖实验室等70多家氢能企业和机构,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条。
诞生多个“第一”彰显南海敢闯精神
南海氢能的发展,不仅是崛起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也蕴含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回顾南海氢能产业发展历史,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在此诞生,南海成为我国氢能产业的试验田:包括出台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政策,建立国内首个加氢站审批、建设、验收流程,建设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首座油氢合建站,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并通过验收,打造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等。
这些全国第一的背后,是南海干部“敢闯敢为”精神的写照。氢能产业要发展,加氢站是关键,而加氢站审批,攸关安全,是全国性难题。2014年,南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商用加氢站的审批、建设、验收流程,从制度上化解“有车无站”的难题,该项举措填补了国内加氢站建设审批空白。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面对人才瓶颈,南海率先突破,与UNDP共建了全国首个氢能经济职业技术培训研究院。在示范应用方面,南海以一区之力,拥有847辆上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建成10座标准化加氢站。
十二年磨一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干别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没有先例,我们可以创造先例”,可以说,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靠的正是这股“闯劲”。
事实上,南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从“敲锣打鼓贺富”到“冠军集群”闯世界,从鱼米之乡到成为制造业重镇,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靠的也是这股“闯”劲。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是总结南海氢能产业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要继续“闯”,必定有大作为,必定能干出新事业。
观察
以党建为引领打赢多场硬仗
平时抓好党建,关键时刻才能打硬仗。近年来,南海区发改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担当践行使命,以实干笃定前行,接连打下了全国氢能周、UNDP氢能产业大会、防疫物资保障等一场场硬仗,锻炼出一支“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
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就是发改党员干部践行使命担当的最新案例。近期,广东遭遇新一轮疫情,面对大规模人员核酸检测的紧急任务,作为全区物资保障的“后勤部队”,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迅速响应,广泛发动采购资源,在短时间内就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物资采购任务。
疫情如火,号令如山。一声召唤下,南海发改人以战时状态和最强力量,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中。5月28日中午一接到采购任务,南海区发改局的党员干部就广泛发动采购物资。当晚,区发展和改革局连夜召开防疫物资采购工作会议。28日深夜,第一批核酸检测登记配套电子设备已经从外地运抵南海,展现了物资保障的“南海速度”。
由于短短24小时内有大量物资入库,设备调试、仓库运货、装卸人手显得极度不足。南海区发改局的党员干部主动出列,化身装卸工人、组装人员进行安装,只为以最快的速度为前方提供防疫物资。截至5月29日,已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物资采购任务。
在疫情物资保障等硬仗面前,南海发改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偶然,这得益于平时始终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队伍。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发改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结合当下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党员干部群众把投身抗疫等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与使命。
南海氢能产业发展大事记
◎2009年,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丹灶,开启了南海氢能产业发展之路。
◎2014年,佛山成为科技部、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的示范城市之一。
◎2015年,佛山南海在全国率先突破加氢站审批验收规范。
◎2017年,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建成投入使用,举办全国首个“氢能周”系列活动。
◎2018年,出台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扶持政策,获批建设全国氢能产业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2019年,建成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建成首批高密度商业化标准化加氢站并投入运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落户佛山南海,主攻氢能研究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成立。
◎2020年,举办2020UNDP氢能产业大会,首个加氢站远程数据采集团体标准发布。
◎2021年,省内首艘氢能游船“仙湖1号”在南海下水,签约中日韩智慧能源产业基地、英飞腾总部及氢能物料搬运产业等重大项目,2023年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宣布定于佛山南海举行。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通讯员聂宇晴梁柱荣李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