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6月2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
    • 聚焦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
    • 《永远跟党走》特刊今日发行
    •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将隆重举行
    • 堂食已恢复 防疫不放松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 作文体现立德树人 物理渗透民族自豪

    第A02版:要闻

    • 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

    第A03版:要闻

    • 南海 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让群众真切感受幸福

    第A04版:要闻

    • 37440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南海区档案馆征集建党百年红色档案资料
    • p29

    第A05版:要闻

    • 穿上了这身衣服我就要穿一辈子
    • 为管控区域居民守护“心理防线”
    • 明知道辛苦都争着上 这是医护人员的担当

    第A06版:要闻

    • 进门亮码测温 市民安心用餐

    第A07版:教育

    • 各校“花式”送祝福 为考生加油鼓劲
    • 广东徐工建机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征求意见稿公示)

    第A08版:镇街

    • 地下是净水设备 地面是儿童公园
    • 强化隐患排查 防范事故发生
    • 近万名产业工人同时在线学党史
    • p27

    第B01版:特刊

    • 医心向党 植根于民
    • 学百年党史 做南海雄师

    第B02版:特刊

    • 石门中学 学在南海的品牌品质教育的名片南海人民的骄傲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01版:特刊

    • 伟业铭刻史册 丰碑昭示未来

    第02版:特刊

    • 南海工农运动 掀起革命浪潮

    第03版:特刊

    • 燃起革命之火 照亮前行道路

    第04版:特刊

    • 不屈不挠抗争 谱写抗日壮歌

    第05版:特刊

    • 建立民主政权 人民当家作主

    第06版:学百年党史做南海雄师

    • 赓续精神血脉 汲取前行力量

    第08版:特刊

    • 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展现革命斗争历程
    • 大沥革命展示馆:铭刻大沥战斗印记

    第09版:特刊

    • 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讲好南海革命故事
    • 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红色景点传承爱国情怀

    第10版:特刊

    • 百年巨变图说“南海奇迹”

    第12版:特刊

    • 走深走实学党史 汇聚发展新动能

    第13版:特刊

    • “急难愁盼”有回应 办好办实大小事

    第14版:特刊

    • 党史学习进企业 红色力量促发展

    第15版:特刊

    • “创新+走心”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第16版:特刊

    • 学思践悟聚力量 笃行实干开新局

    第17版:特刊

    • 凝心聚力学党史 有为政协谱新篇

    第18版:特刊

    • 讲好南海故事 凝聚奋进力量

    第19版:特刊

    • 凝聚青春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第20版:特刊

    • 警心向党铸忠诚 风雨砥砺为人民

    第21版:特刊

    •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温暖民心

    第22版:特刊

    • 当好民企“娘家人” 架起政企“连心桥”

    第23版:特刊

    • 党史学习掀热潮为 民办事有实招

    第24版:特刊

    • 创新举措践初心 实事办到心坎上

    第25版:特刊

    • 集结改革之力 再创南海辉煌

    第28版:特刊

    • 敢为人先 改革精气神激荡千年

    第29版:特刊

    • 南海雄师闯新路 城乡融合再出发

    第30版:特刊

    •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动南海城乡融合发展

    第31版:特刊

    • 工业重镇蜕变 城市能级跨越
    • 学史力行显担当 为民实事办出彩

    第32版:特刊

    • 敢闯敢创敢干 铸就湾区氢城

    第33版:特刊

    • 大招商招大商“两高四新”崛起

    第34版:特刊

    • 牵住科创“牛鼻子”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35版:特刊

    •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打造一流教育强区

    第36版:特刊

    • 托起市民安居梦 写好南海“水”文章

    第37版:特刊

    • 守护南海“清净蓝” 描绘发展“新底色”

    第38版:特刊

    • 减负稳岗挖潜力 惠民暖企保民生

    第39版:特刊

    • 以“一网统管”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第40版:特刊

    •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第41版:特刊

    • 筑起防疫墙 当好健康守护人

    第42版:特刊

    • 守正创新再出发 担当作为办实事

    第43版:特刊

    • 党建引领 医惠万家

    第44版:特刊

    • 党建引领新发展 金融服务显担当
    • p38

    第45版:特刊

    • 不忘初心使命 争做南海雄师

    第46版:特刊

    • 南海雄师奋勇争先 复兴路上阔步前行

    第48版:特刊

    • 百年风华 数说南海

    第50版:特刊

    • 桂城城市巨变显品质发展红利惠民生

    第52版:特刊

    • 九江 党建引领聚合力点燃发展“红引擎”

    第54版:特刊

    • 西樵 聚力高质量党建 攻坚高质量发展

    第56版:特刊

    • 丹灶 党建引领激活力 闯出一条蝶变路

    第58版:特刊

    • 狮山 聚焦高质量发展 书写新时代答卷

    第60版:特刊

    • 大沥 党员上好“三堂课”“金色名片”显成色

    第62版:特刊

    • 里水 一张蓝图绘到底 湾区名镇谱新篇

    第64版:特刊

    • 党工团联动发展 打造“两新”组织典范

    第65版:特刊

    • 从农田到餐桌 把好百万人“食材关”

    第66版:特刊

    • 创新党建工作法 “盈宇模式”展风采
    • 坚守法治之路 维护公平正义

    第67版:特刊

    • 党建引领筑根基 金融护航促发展
    • 以党建为总抓手 促家具行业发展

    第68版:特刊

    • 担起社会责任 做佛山人美好生活承载者
    • p37
  • 数字报首页

36:特刊

托起市民安居梦 写好南海“水”文章

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完善住房保障建设、加速推进水环境治理

2021年06月28日

    ■党建引领小区综合治理,九江镇首个红色业委会成立。(通讯员供图)

    ■整治后的谢边涌及大范河水系水清岸绿。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让更多人在南海安居乐业,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先后推出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以及租房补贴等政策大礼包,减轻居民租房、购房压力;启动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不仅要“住无忧”还要“景中住”。南海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辖区河道纵横交错。为了提升南海的水环境,该局还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

    /租购并举/加强住房保障

    唐先生是清远人,在南海工作了20多年。为照顾一家老小,他们全家六口人在石石肯租了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是很挤,也想住好一点,但是负担不起。”唐先生算了一笔账,石石肯的房租是960元/月,加上水电每月开销接近1400~1500元。

    “我们公婆俩都是打工的,收入也不高,租了房扣掉日常开销已所剩无几。”唐先生说,去年七八月,居委会带来好消息,提醒他可以申请租房补贴。唐先生10月份提交了申请,年底就收到当年租房补贴,每月684元。“南海太贴心了,而且效率还很高。”唐先生感动地说,按现有政策,只要他还在南海租房,未来4年还能继续享受租房补贴福利。

    在南海,像唐先生一样有租房需求的市民不在少数。为帮助更多中等及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或者个人解决住房问题,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于去年10月出台了住房保障租赁补贴方案,为符合条件的南海区户籍居民和新市民提供最高1140元/月、684元/月的租房补贴。截至目前,包括唐先生在内的4551户家庭或个人共享了南海区租房补贴政策红利。“真的很感谢政府的租房政策,让我们更加安心地工作、生活在南海。”唐先生说。

    其实,租房补贴不过是南海“兜住民生底线,加强住房保障”的一个缩影。早在2013年,南海就发布《佛山市南海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实施细则》,以市场租房价的8折出租给区内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佛山市户籍新就业无房人员,对于符合条件的特别困难人群以低至1元/㎡的价格即可住进保障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2020年6月,南海修订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来南海创新创业的港澳青年,并对烈士遗属、退役军人家属等群体减免、降低租金。同时,创新“边审核边分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快入住效率,服务群众。

    如今,南海现有可分配的公租房项目67个,共有可分配的公租房房源18205套,分配入住共14113套,现有入住人数约25230人,累计入住人数42730人。

    为了让更多人既租得起房,更买得起房,南海区于今年1月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实施细则》,于6月正式推出首批160套共有产权住房,购房者只需支付60%的房产费用,即可享受100%的住宅使用权和对应比例的房产权,享有购买商品住房同等的落户、入学等公共服务。目前,首批160套共有产权房已开放申购,符合条件的市民可自行前往项目所在地(狮山镇龙光玖誉湾园销售中心)提交资料,最快将于明年实现买房梦。

    /旧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

    宜居城市的幸福感不止来自于气派的高楼和新房,也体现在温馨的旧宅和小屋。

    老旧小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改善老旧小区问题,是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落实。

    今年3月,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十四五”期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投入财政资金约17.4亿元,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5.8万户,涉及改造面积约459.45万平方米,小区约305个,楼栋约2644栋。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南海将尝试用“片区改造”的方式处理。所谓“片区改造”,就是要打破围墙分隔,建立健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统筹推进一盘棋、规划设计一张图、规范监督一把尺”的要求,谋划老旧小区成片组团改造,真正做到“改一片美一片”。

    与此同时,为做好资金保障,南海区将在中央财政补助和市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户均不少于3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鼓励按实际情况差异化制定小区改造等级标准,且区、镇(街道)两级配套资金比例不能少于50%。全区去年已启动改造11551户;余下46449户,计划从今年开始平均每年启动改造约1.16万户。

    这当中,最快能享受到改造成果的当属桂城街道海棠村小区居民。海棠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楼龄超过30年,是南海普遍存在的老旧小区之一。因为管道陈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等问题,居民近些年住得并不舒心。“看了设计图,让我对改造后的小区充满期待。”居民林小姐说,希望借此机会为小区引入物管,让小区的管理从无序到规范,住户可更加安心。

    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局长叶新表示,老旧小区改造还需要依靠群众力量,凝聚群众共治合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参与监督和后续评价反馈等,目的是让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水环境治理/擦亮水乡名片

    南海区内河网密布,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如何擦亮水乡名片、写好“水”文章?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下了不少苦功夫。

    写好“水”文章,前提得有好“水”。改善南海水质,关键在于源头截污。目前,南海区已建成污水管网约2467公里。污水处理方面,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22家,设计日处理能力104.9万吨。针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边远农村,则是利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污水。目前,南海建成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107座,处理能力达1.935万吨/日。

    与此同时,南海还先后启动北村水系、里水河两个重点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其中,北村水系流域整治项目5个标段已开工市政子项59个,水利子项3个,累计完成管网建设237.6公里,已通水约101.5公里;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新建截污管网约102公里,新建西线补水管网约13公里,完成河涌清淤约18万立方(36公里),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3座。

    有了好“水”,还要有好“景”。2020年,南海积极响应省、市要求开展碧道规划建设工作,明确了2025年前完成368公里碧道建设,实现全区河涌水网碧道全覆盖新目标。目前,南海区已建成碧道超20公里,完成了市级试点段佛山水道四乡联围碧道工程,以及千灯湖公园、佛山涌、顺德水道(西樵段)、西江干流(九江湿地公园段)等碧道工程项目。

    除了河涌治理,供水安全一样是民生关切。南海在大力倡导节水、护水的同时加大供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南海居民的供水安全、供水质量等方面。其中,今年3月投产的第二水厂第四期工程就是鲜活的案例之一。

    如今,南海第二水厂供水量约占南海区供水量的85%,肩负着南海北江以北区域,包括桂城、狮山、大沥、里水等镇街的供水任务,为超300万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优质生活生产用水。

    特写

    有了政策撑腰加装电梯不再难

    “现在我们就等疫情过去,让施工队赶紧进来把剩下的工程处理了。”东怡花园B3座6楼住户阮先生说,他和邻居已经等不及想坐上家门口的电梯,享受电梯带来的便捷生活。

    东怡花园建于1998年,阮先生所在的B3座一共有8层楼,住了35户人,每天至少有70人上上下下。“2006年刚搬进来的时候觉得还行,楼梯爬得多了,就特别想装个电梯。”阮先生说,正因如此,当4楼阿伯发起号召,他积极响应。

    住户多,人均支出自然就少。“所以一开始我们都是信心满满,觉得加装电梯十拿九稳。”阮先生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加装电梯的难点在于低层住户。原来,低层住户认为电梯井位于出入口附近,对其日常出行带来不便,始终不同意加装电梯。

    受制于此,东怡花园B3座加装电梯计划被迫搁置,老伯也因腿脚不便搬走了。直到《佛山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南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出台,明确指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意向和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征询本栋(梯间)房屋全体业主的意见,并应当经专有部分占本栋(梯间)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可以提出申请,同时南海区还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补贴从3万/梯提高到了5万/梯。阮先生重新看到曙光。在大多数住户的支持下,B3座加装电梯审批正式通过,去年年底开始施工。

    “有了政策文件撑腰,后来的施工就比较顺利了。”阮先生高兴地说,“要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会儿说不定我们都用上电梯了。”阮明杰还说,听说电梯就要启用了,4楼的阿伯也说要搬回来了。

    文/珠江时报记者周钊泷通讯员张琼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