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市民安居梦 写好南海“水”文章
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完善住房保障建设、加速推进水环境治理

■党建引领小区综合治理,九江镇首个红色业委会成立。(通讯员供图)

■整治后的谢边涌及大范河水系水清岸绿。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让更多人在南海安居乐业,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先后推出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以及租房补贴等政策大礼包,减轻居民租房、购房压力;启动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不仅要“住无忧”还要“景中住”。南海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辖区河道纵横交错。为了提升南海的水环境,该局还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
/租购并举/加强住房保障
唐先生是清远人,在南海工作了20多年。为照顾一家老小,他们全家六口人在石石肯租了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是很挤,也想住好一点,但是负担不起。”唐先生算了一笔账,石石肯的房租是960元/月,加上水电每月开销接近1400~1500元。
“我们公婆俩都是打工的,收入也不高,租了房扣掉日常开销已所剩无几。”唐先生说,去年七八月,居委会带来好消息,提醒他可以申请租房补贴。唐先生10月份提交了申请,年底就收到当年租房补贴,每月684元。“南海太贴心了,而且效率还很高。”唐先生感动地说,按现有政策,只要他还在南海租房,未来4年还能继续享受租房补贴福利。
在南海,像唐先生一样有租房需求的市民不在少数。为帮助更多中等及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或者个人解决住房问题,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于去年10月出台了住房保障租赁补贴方案,为符合条件的南海区户籍居民和新市民提供最高1140元/月、684元/月的租房补贴。截至目前,包括唐先生在内的4551户家庭或个人共享了南海区租房补贴政策红利。“真的很感谢政府的租房政策,让我们更加安心地工作、生活在南海。”唐先生说。
其实,租房补贴不过是南海“兜住民生底线,加强住房保障”的一个缩影。早在2013年,南海就发布《佛山市南海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实施细则》,以市场租房价的8折出租给区内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佛山市户籍新就业无房人员,对于符合条件的特别困难人群以低至1元/㎡的价格即可住进保障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2020年6月,南海修订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将保障范围扩大到来南海创新创业的港澳青年,并对烈士遗属、退役军人家属等群体减免、降低租金。同时,创新“边审核边分配”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快入住效率,服务群众。
如今,南海现有可分配的公租房项目67个,共有可分配的公租房房源18205套,分配入住共14113套,现有入住人数约25230人,累计入住人数42730人。
为了让更多人既租得起房,更买得起房,南海区于今年1月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实施细则》,于6月正式推出首批160套共有产权住房,购房者只需支付60%的房产费用,即可享受100%的住宅使用权和对应比例的房产权,享有购买商品住房同等的落户、入学等公共服务。目前,首批160套共有产权房已开放申购,符合条件的市民可自行前往项目所在地(狮山镇龙光玖誉湾园销售中心)提交资料,最快将于明年实现买房梦。
/旧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
宜居城市的幸福感不止来自于气派的高楼和新房,也体现在温馨的旧宅和小屋。
老旧小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改善老旧小区问题,是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落实。
今年3月,南海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十四五”期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投入财政资金约17.4亿元,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5.8万户,涉及改造面积约459.45万平方米,小区约305个,楼栋约2644栋。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南海将尝试用“片区改造”的方式处理。所谓“片区改造”,就是要打破围墙分隔,建立健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统筹推进一盘棋、规划设计一张图、规范监督一把尺”的要求,谋划老旧小区成片组团改造,真正做到“改一片美一片”。
与此同时,为做好资金保障,南海区将在中央财政补助和市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户均不少于3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鼓励按实际情况差异化制定小区改造等级标准,且区、镇(街道)两级配套资金比例不能少于50%。全区去年已启动改造11551户;余下46449户,计划从今年开始平均每年启动改造约1.16万户。
这当中,最快能享受到改造成果的当属桂城街道海棠村小区居民。海棠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楼龄超过30年,是南海普遍存在的老旧小区之一。因为管道陈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等问题,居民近些年住得并不舒心。“看了设计图,让我对改造后的小区充满期待。”居民林小姐说,希望借此机会为小区引入物管,让小区的管理从无序到规范,住户可更加安心。
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局长叶新表示,老旧小区改造还需要依靠群众力量,凝聚群众共治合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参与监督和后续评价反馈等,目的是让老旧小区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水环境治理/擦亮水乡名片
南海区内河网密布,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如何擦亮水乡名片、写好“水”文章?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下了不少苦功夫。
写好“水”文章,前提得有好“水”。改善南海水质,关键在于源头截污。目前,南海区已建成污水管网约2467公里。污水处理方面,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22家,设计日处理能力104.9万吨。针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边远农村,则是利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污水。目前,南海建成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107座,处理能力达1.935万吨/日。
与此同时,南海还先后启动北村水系、里水河两个重点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其中,北村水系流域整治项目5个标段已开工市政子项59个,水利子项3个,累计完成管网建设237.6公里,已通水约101.5公里;里水河流域治理项目新建截污管网约102公里,新建西线补水管网约13公里,完成河涌清淤约18万立方(36公里),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3座。
有了好“水”,还要有好“景”。2020年,南海积极响应省、市要求开展碧道规划建设工作,明确了2025年前完成368公里碧道建设,实现全区河涌水网碧道全覆盖新目标。目前,南海区已建成碧道超20公里,完成了市级试点段佛山水道四乡联围碧道工程,以及千灯湖公园、佛山涌、顺德水道(西樵段)、西江干流(九江湿地公园段)等碧道工程项目。
除了河涌治理,供水安全一样是民生关切。南海在大力倡导节水、护水的同时加大供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南海居民的供水安全、供水质量等方面。其中,今年3月投产的第二水厂第四期工程就是鲜活的案例之一。
如今,南海第二水厂供水量约占南海区供水量的85%,肩负着南海北江以北区域,包括桂城、狮山、大沥、里水等镇街的供水任务,为超300万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优质生活生产用水。
特写
有了政策撑腰加装电梯不再难
“现在我们就等疫情过去,让施工队赶紧进来把剩下的工程处理了。”东怡花园B3座6楼住户阮先生说,他和邻居已经等不及想坐上家门口的电梯,享受电梯带来的便捷生活。
东怡花园建于1998年,阮先生所在的B3座一共有8层楼,住了35户人,每天至少有70人上上下下。“2006年刚搬进来的时候觉得还行,楼梯爬得多了,就特别想装个电梯。”阮先生说,正因如此,当4楼阿伯发起号召,他积极响应。
住户多,人均支出自然就少。“所以一开始我们都是信心满满,觉得加装电梯十拿九稳。”阮先生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加装电梯的难点在于低层住户。原来,低层住户认为电梯井位于出入口附近,对其日常出行带来不便,始终不同意加装电梯。
受制于此,东怡花园B3座加装电梯计划被迫搁置,老伯也因腿脚不便搬走了。直到《佛山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南海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策出台,明确指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意向和建筑设计方案应当征询本栋(梯间)房屋全体业主的意见,并应当经专有部分占本栋(梯间)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可以提出申请,同时南海区还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补贴从3万/梯提高到了5万/梯。阮先生重新看到曙光。在大多数住户的支持下,B3座加装电梯审批正式通过,去年年底开始施工。
“有了政策文件撑腰,后来的施工就比较顺利了。”阮先生高兴地说,“要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会儿说不定我们都用上电梯了。”阮明杰还说,听说电梯就要启用了,4楼的阿伯也说要搬回来了。
文/珠江时报记者周钊泷通讯员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