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科创“牛鼻子”赋能高质量发展
南海围绕“两高四新”产业布局,高质量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季华实验室外景。南海已先后引进季华实验室等高端科创平台42个。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南海区科技局、区科协组织南海科技辅导员参观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佛山南海氢能展示中心”。
珠江时报记者/彭美慈摄
佛山市朗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广佛地区生产配送逾200万人份的一次性病毒采集管,助力高效防控疫情;教授王凡、高翔团队填补了南海在创新药研发及新药优质动物模型方面的空白……放眼南海,人才团队企业渐成科创生力军,围绕“两高四新”产业布局,南海激发出未来经济新动能。
一直以来,南海坚持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把“两高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作为主抓手,先后引入高端科创平台4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68家,总数连续六年排名全市第一。南海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跑出“加速度”,为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砥砺奋进。
●壮主体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南海是如何将创新的“基因”融入发展的“血脉”,从一个遍布桑基鱼塘的农业县,变为科技创新“领跑者”?一组数据可见,南海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数量呈现飞跃式增长,全区高企数达2268家,较五年前增长超7倍。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创新布局上,南海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让其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为南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能提速。
今年,南海推出《佛山市南海区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奖励办法(2021年修订)》,与旧办法相比,新政对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做大做强研发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更注重加强科技服务机构服务南海企业的能力。
为帮助更多企业申报高企,今年4月,“我心向党惠企服务”南海区科技政策宣讲系列活动之2021年南海区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及申报培训会在大沥举行,超250家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代表到会聆听评审专家专题培训。
除了高企申报培训外,南海区科技局还对南海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政策、南海区创新平台政策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行详细介绍,用政策“组合拳”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南海高企数达2268家,2020年新增9家佛山市标杆高企,现累计有35家市标杆高企。今年,南海还按照《佛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精神,推动高企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发展。
南海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树青表示,南海不仅追求高企数量的增长,更多的是通过认定高企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高企申报宣讲会还结合了多个相关政策的剖析,区科技局希望打出服务企业的政策“组合拳”,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减负赋能。
●搭平台
汇聚高端人才项目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除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南海还通过引进大院大所,形成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协同促进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季华实验室全职引进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被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授予“中国电子显微学终身成就奖”;由钟南山创业团队牵头的佛山安捷健康产业园在狮山竣工投用……近年来,院士项目扎堆南海,多所“国字号”大院大所纷纷落地南海。
目前南海共有42个高端科创平台,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有24个,通过平台链接优质项目资源,带动一批符合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落地孵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近年来,南海积极引进优质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至今已启动了十二批“蓝海人才计划”(以下简称“人才团队计划”)申报。截至目前,人才团队计划累计引进并扶持266个团队,其中省级团队4个;市级团队111个,占全市的64.5%;区级团队171个,其中16个同时获得市级团队立项。
人才团队计划为南海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强化南海产业链,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去年,南海区科技局筹建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该平台汇聚季华实验室、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25家科技创新平台,链接清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资源,拥有近300项科技服务,国内超30万技术成果,超1300家金融服务机构,专注于整合技术研发团队及技术解决方案资源,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科技需求发布和科技人才聚集地。
●重培育
厚植科技创新氛围培养青少年科创能力
创新的力量,基于优良的生态。南海坚持常态化创新服务,注重培养本土青少年科创能力,举办科普进社区等活动,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创新力。
近年来,南海科创人才培育更加系统化、常态化。自2004年以来,南海区已连续开展18届“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中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掀起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打通了从区市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通道,培育了众多科创人才。
5月18日,南海区科技局、区科协在丹灶举行南海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邀请来自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为90余名科技辅导员作专题讲座,从选题、选材料、研究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等多方面,深入介绍开展青少年科技探索活动的科学方法。
南海区科技局副局长、区科协副主席徐婉贞表示,各校科技辅导员集中充电,希望他们广泛汇聚科技教育的智慧力量,扎根岗位做好学子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引路人”,为创新南海发展“选好种、育好苗”,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继2018年出台全市首个科普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今年南海再对办法进行修订,进一步优化南海区科普扶持政策,激活创新动力,对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单位的学校,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南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硕果累累。去年,南海学子共推荐参加全国科创大赛5项,获评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市赛一等奖38项,优秀科技辅导员3名,优秀组织单位2个,十佳学校5家。全区每年有200多所中小学参与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创作近万件科创作品。
对话
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科创南海”惠企惠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海区科技局将如何以党建引领推动全区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南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就此,记者采访了南海区科技局副局长、区科协副主席徐婉贞。
记者:今年南海区科技局如何开展党建工作?
徐婉贞:局里党员占比达七成,在以党员、年轻人为主体的科技团队里面,我们更应发挥党建引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把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为骨干。部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谋划有科技特色的工作和活动,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营造了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记者: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做好“十四五”期间南海科技工作?
徐婉贞:坚持“党建引领”渗透到科技创新各领域,通过创新平台引领、高企“树标提质”、科技人才引进,促进全区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南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高地。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海区科技局以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紧紧围绕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发挥创新平台优势,加强引才聚智服务,构建“顶天立地”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南海实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培育“自主创新”的科技企业队伍,持续做好高企培育,实施高企树标提质工程,建立标杆高新技术企业一企一策靶向服务机制。
记者:如何提升南海科技辅导员这支队伍的作战力?
徐婉贞:科技辅导员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学生科学梦想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许多学校科技辅导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潜力发挥和资源支持,区科技局积极响应需求,组织专家与科技辅导员进行面对面的精准实训,目的就是给南海广大科技辅导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激发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技指导水平,提高青少年科技作品质量,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发展。
文/珠江时报记者彭美慈通讯员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