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6月2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
    • 聚焦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
    • 《永远跟党走》特刊今日发行
    •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将隆重举行
    • 堂食已恢复 防疫不放松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 作文体现立德树人 物理渗透民族自豪

    第A02版:要闻

    • 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

    第A03版:要闻

    • 南海 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让群众真切感受幸福

    第A04版:要闻

    • 37440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南海区档案馆征集建党百年红色档案资料
    • p29

    第A05版:要闻

    • 穿上了这身衣服我就要穿一辈子
    • 为管控区域居民守护“心理防线”
    • 明知道辛苦都争着上 这是医护人员的担当

    第A06版:要闻

    • 进门亮码测温 市民安心用餐

    第A07版:教育

    • 各校“花式”送祝福 为考生加油鼓劲
    • 广东徐工建机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征求意见稿公示)

    第A08版:镇街

    • 地下是净水设备 地面是儿童公园
    • 强化隐患排查 防范事故发生
    • 近万名产业工人同时在线学党史
    • p27

    第B01版:特刊

    • 医心向党 植根于民
    • 学百年党史 做南海雄师

    第B02版:特刊

    • 石门中学 学在南海的品牌品质教育的名片南海人民的骄傲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01版:特刊

    • 伟业铭刻史册 丰碑昭示未来

    第02版:特刊

    • 南海工农运动 掀起革命浪潮

    第03版:特刊

    • 燃起革命之火 照亮前行道路

    第04版:特刊

    • 不屈不挠抗争 谱写抗日壮歌

    第05版:特刊

    • 建立民主政权 人民当家作主

    第06版:学百年党史做南海雄师

    • 赓续精神血脉 汲取前行力量

    第08版:特刊

    • 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展现革命斗争历程
    • 大沥革命展示馆:铭刻大沥战斗印记

    第09版:特刊

    • 中共南三花工委旧址:讲好南海革命故事
    • 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红色景点传承爱国情怀

    第10版:特刊

    • 百年巨变图说“南海奇迹”

    第12版:特刊

    • 走深走实学党史 汇聚发展新动能

    第13版:特刊

    • “急难愁盼”有回应 办好办实大小事

    第14版:特刊

    • 党史学习进企业 红色力量促发展

    第15版:特刊

    • “创新+走心”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第16版:特刊

    • 学思践悟聚力量 笃行实干开新局

    第17版:特刊

    • 凝心聚力学党史 有为政协谱新篇

    第18版:特刊

    • 讲好南海故事 凝聚奋进力量

    第19版:特刊

    • 凝聚青春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第20版:特刊

    • 警心向党铸忠诚 风雨砥砺为人民

    第21版:特刊

    •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温暖民心

    第22版:特刊

    • 当好民企“娘家人” 架起政企“连心桥”

    第23版:特刊

    • 党史学习掀热潮为 民办事有实招

    第24版:特刊

    • 创新举措践初心 实事办到心坎上

    第25版:特刊

    • 集结改革之力 再创南海辉煌

    第28版:特刊

    • 敢为人先 改革精气神激荡千年

    第29版:特刊

    • 南海雄师闯新路 城乡融合再出发

    第30版:特刊

    •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动南海城乡融合发展

    第31版:特刊

    • 工业重镇蜕变 城市能级跨越
    • 学史力行显担当 为民实事办出彩

    第32版:特刊

    • 敢闯敢创敢干 铸就湾区氢城

    第33版:特刊

    • 大招商招大商“两高四新”崛起

    第34版:特刊

    • 牵住科创“牛鼻子”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35版:特刊

    •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打造一流教育强区

    第36版:特刊

    • 托起市民安居梦 写好南海“水”文章

    第37版:特刊

    • 守护南海“清净蓝” 描绘发展“新底色”

    第38版:特刊

    • 减负稳岗挖潜力 惠民暖企保民生

    第39版:特刊

    • 以“一网统管”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第40版:特刊

    •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第41版:特刊

    • 筑起防疫墙 当好健康守护人

    第42版:特刊

    • 守正创新再出发 担当作为办实事

    第43版:特刊

    • 党建引领 医惠万家

    第44版:特刊

    • 党建引领新发展 金融服务显担当
    • p38

    第45版:特刊

    • 不忘初心使命 争做南海雄师

    第46版:特刊

    • 南海雄师奋勇争先 复兴路上阔步前行

    第48版:特刊

    • 百年风华 数说南海

    第50版:特刊

    • 桂城城市巨变显品质发展红利惠民生

    第52版:特刊

    • 九江 党建引领聚合力点燃发展“红引擎”

    第54版:特刊

    • 西樵 聚力高质量党建 攻坚高质量发展

    第56版:特刊

    • 丹灶 党建引领激活力 闯出一条蝶变路

    第58版:特刊

    • 狮山 聚焦高质量发展 书写新时代答卷

    第60版:特刊

    • 大沥 党员上好“三堂课”“金色名片”显成色

    第62版:特刊

    • 里水 一张蓝图绘到底 湾区名镇谱新篇

    第64版:特刊

    • 党工团联动发展 打造“两新”组织典范

    第65版:特刊

    • 从农田到餐桌 把好百万人“食材关”

    第66版:特刊

    • 创新党建工作法 “盈宇模式”展风采
    • 坚守法治之路 维护公平正义

    第67版:特刊

    • 党建引领筑根基 金融护航促发展
    • 以党建为总抓手 促家具行业发展

    第68版:特刊

    • 担起社会责任 做佛山人美好生活承载者
    • p37
  • 数字报首页

03:特刊

燃起革命之火 照亮前行道路

中共南海县委员会1927年在显纲村成立,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2021年06月28日

    ■中共南海县委旧址。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廖明璨摄

    ■1927年广州起义大沥战斗使用过的手枪、大刀等武器。

    (南海区档案馆供图)

    ■1927年12月14日,陈道周、周侠生在抢渡张边河时不幸牺牲,

    图为松岗张边河。           (南海区档案馆供图)

    ■学生瞻仰大沥革命烈士纪念碑。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大沥革命历史展览厅。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廖明璨摄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洪流中,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因影响深远被世人永远铭记、缅怀。位于狮山镇显纲村的中共南海县委旧址,正是见证南海革命进程的重要存在。

    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严峻的考验面前,1927年7、8月间,中国共产党在南海县显纲村建立首个县级组织机构——中共南海县委员会。

    自此,南海的革命之火在风雨摇曳中再次熊熊燃起。在中共南海县委的领导下,南海重新恢复党组织和农会,组建农民赤卫军,配合广州起义组织大沥战斗……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在南海掀起。

    播下火种在深巷中成立南海县委

    穿过显纲村一条长长的窄巷,记者来到了中共南海县委旧址。这是一座清末砖木卷棚顶建筑,面积56平方米。走进旧址,鲜红色的党旗挂在房屋的显眼位置,两侧墙壁陈列着大量的照片、资料,让人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回到那段红色岁月。

    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军队和民团大批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南海县中共组织和党领导的工会、农会被摧毁殆尽。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中共南海县支部书记陈道周、农民运动特派员周侠生和部分党员、农会骨干,将革命活动中心由第九区大镇一带转移到第五区显纲村一带,党的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

    1927年7、8月间,中共南海县委员会在显纲村成立,陈道周任书记,委员周侠生负责组织、谢颂雅负责宣传;后增加委员张霭泉、杜敬枝,候补委员邝少孚、梁通。南海县委成立后,便以村民张太仪家(即中和巷234号)为活动据点,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张太仪的家实际上就是县委旧址所在地。

    “张太仪不是党员,只是普通村民,但他自告奋勇,在反动派四处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背景下,仍然敢提供场所让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他是村里了不起的人物。”今年73岁的老党员张达良是中共南海县委旧址的讲解员,他说,南海县委成立后,党员骨干深入农村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参与革命,显纲村不少村民都参加农民赤卫军,成为革命斗争的一份力量。

    事实上,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先辈就在显纲村传播革命“火种”。

    1925年,张云峰作为佛山工人代表会执行委员和秘书,兼任佛山工农商学联合会书记,回到显纲村协助开展农民运动,并在村中农民协会会址对面墙上写下“努力奋斗”四个大字,以鼓舞农民为革命努力奋斗。

    1925年7月,受中共广东区委委派,中共党员、农民运动特派员周侠生以传授武术为掩护,在显纲村筹备组建农会,开展农民运动。显纲村农民协会成立后,将村内的小学改名为农校,农民子弟可以免费入学。

    1927年春,陈道周被调到南海县任农民运动特派员,他在显纲村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与周侠生等人开展革命工作。同期,在显纲村成立中共南海县支部,由陈道周任书记。

    正是在一批批革命先辈的影响下,显纲村的人民群众纷纷支持和庇护共产党,1927年,显纲村成为了中共南海县委机关的所在地。而隐匿在深巷中的南海县委旧址,也仿佛是对历史的隐喻: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挑战多么严峻,共产党人总会找到并走出一条路!

    燎原之势配合广州起义英勇战斗

    革命星火一旦被点燃,便能照亮前路,指引胜利的方向。

    自1927年7、8月间成立南海县委后至广州起义前夕,短短数月,南海县委便先后建立起显纲、隆庆、滘口、龙溪、里水等一批党支部,恢复和发展党员约70人,并组织成立了南海农民赤卫军第一团和第二团,为配合广州起义开展武装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7年12月11日,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

    12月11日上午,南海农民赤卫军第一团由黄谦率领一个营与广三铁路工人赤卫队一起攻打石围塘火车站。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石围塘火车站就被起义的工农武装占领。

    12月12日凌晨,南海农民赤卫军第一团兵分两路进攻大沥圩,一路由南海县委书记陈道周、县委委员周侠生带领,另一路由县委委员谢颂雅带领,两支队伍作钳形攻势,迅速攻占大沥圩。

    12月12日晚上,南海农民赤卫军第二团在吴勤的带领下,占领了普君圩。

    然而,广州起义的爆发和广州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极大地震惊了中外反动势力。12月13日,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联合勾结,广州起义军遭到了疯狂反扑。

    国民党南海县政府也在12月13日纠集各乡反动民团2000多人包围了大沥圩。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陈道周紧急召开县委战地会议。会上,县委委员张霭泉主动请缨,提出由驻忠义祠的70多名队员组成决死队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向松岗圩方向突围转移。14日凌晨,突围战斗打响。在张霭泉率领的决死队掩护下,陈道周、周侠生带领的大部队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成功安全转移。然而,由于寡不敌众,决死队全部壮烈牺牲。而陈道周、周侠生因未见决死队与大部队汇合,便带着数名同志折回,途中遭遇大批追赶前来的敌人,在抢渡张边河时不幸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南海农民赤卫军共牺牲104名指战员。

    广州起义失败后,南海县委遭到严重破坏而停止了活动。然而,南海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默默地集聚力量以待时机继续战斗。

    修葺旧址传承革命薪火

    观照历史,方知来路。红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1985年,南海县政府拨款对南海县委旧址进行维修;1994年,中共南海县委旧址被列为南海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南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

    张达良介绍,自2005年担任讲解员以来,旧址每年接待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学生逾万人,成为了党员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这些来访者中,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其中来自湖南衡阳的老教师在参观后,还在留言本上写下藏头诗:“张氏人丁旺,云海永无边,峰高过泰山,时代永向前。”

    岁月流逝,初心未改,英雄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砥砺前行。为让这些红色印记及其蕴含的爱国精神薪火相传,狮山镇于2019年启动红色印记系列工程。

    根据规划,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及其周边的6间民居将进行修葺改造,改造完成后,这里将围绕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形成一条展览长廊,更全面地展现中共南海革命斗争史,包括南海从1919年到1949年的革命活动、中共南海县委的发展和斗争历程、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南海志士及其革命故事等。

    此外,狮山镇还将结合乡村振兴,把13个红色革命点串珠成链,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为理念,重点打造显纲村中共南海县委旧址、黄洞村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队部旧址、大榄将军村展馆等,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