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重镇蜕变 城市能级跨越
南海城市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南海”未来更加可期

■环境优美的千灯湖创投小镇。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时下,登上南海灯湖东路的AIA大厦,站在27层透过落地玻璃窗眺望,南海的城市中轴线魁星阁—千灯湖公园—展旗楼,尽收眼底,历史与现代、生态与产业在这条线上交汇。
将时针拨回1999年,千灯湖所在地仍是一片低矮厂房和农田。20年前,千灯湖播撒梦想的“种子”,20年后已经枝繁叶茂:城市欣欣向荣,产业集聚蓬勃,成为城市南海的地标。
这令人惊叹的蜕变,是“工业南海”迈向“城市南海”的一个缩影。素以工业强区示人的南海,如今在继续保留强势经济基础之外,在城市格局的塑造上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泛千灯湖”概念不断延伸,中部博爱湖、西部听音湖,再加上孝德湖、映月湖、文翰湖……湖城时代的到来,让“城市南海”成为这座千年古郡的另一个标签。
/宏观规划/奠定产城互动发展大格局
南海,地处岭南水乡腹地,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昔日,千顷鱼塘万亩田曾经是这片土地最美的写照;如今,以水为媒,以湖为核,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成为这里最闪亮的名片。
事实上,南海的城市建设之路远没有看上去那么一帆风顺。作为工业重镇,南海一度走的是典型的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道路。在改革开放走过的40多年征程中,南海的产业崛起书写了令人惊叹的财富神话。
时至今日,南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其中,“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3%,年产值超200亿元产业12个,市场主体超38万户,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
但与产业化进程勇往直前形成反差的是,南海的城镇化进程一度滞后。巨大的环保压力,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辐射能力强的城市核心区……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的城市环境,成为南海赢取下一轮发展优势的最大短板。
2004年,南海正式提出“东西板块发展战略”。根据定位和功能不同,南海将全区分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东部板块和以工业为主的西部板块。广佛同城背景之下,“东西板块”战略则提出,要让南海东部接受广州辐射,发展高端商贸业,西部主要发展第二产业,推进东西部均衡发展。广东金融高新区落户千灯湖畔,成为彼时“东西板块”战略成功推进的最经典案例。
2019年南海获批成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的城市发展有了新的目标,它从城市规划的高度,不仅瞄准产业与集体经济收入的升级,更着眼于整个城市功能的升级。如今,南海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明晰:以构建“一轴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为引领,大力优化东中西板块城市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微观改造/ 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随着城市发展战略的愈发清晰,随之而来的攻坚克难不再是宏观的“怎么做”而是微观的“如何做”。
时至今日,南海的产业早已过了最初突飞猛进的扩张期,以产业和企业的迅猛发展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逐步摆脱原来粗放的发展模式,走上一条以产城互动的城市品质升级之路,以城市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汇聚资源,吸引人才,带动产业、企业的提升和发展。
为此,南海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全区范围内刮起环保风暴,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着力于硬件建设,通过城市升级、公园化、“三旧”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来实现南海的绿色城市梦想。
以“三旧”改造为例,从2007年全省首创“三旧”改造以来,截至2020年12月底,南海已纳入省“三旧”改造标图建库图斑地块约31万亩;已实施改造项目912个共6.44万亩,其中已完成改造项目597个约3万亩。
如今,曾存在20多年的塑料、五金小型污染工厂,被现代化企业的总部楼宇所替代,广东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等新的产业地标拔地而起。这样的蜕变区域,在南海还有很多。在曾经低效的集体土地上,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园区,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品质的跃迁。
随着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南海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由“点”及“线”再到“面”,实现全域空间再造。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当下最重要的着力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南海累计完成村级工业园拆除整理6.2万亩,累计建设产业载体1800万平方米;桂城爱车小镇、九江临港国际产业社区等一大批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实现新突破。接下来三年,南海还将拆除改造6.7万亩,其中2021年要完成拆除改造3万亩。至2023年,累计整合土地不少于9万亩。
以实验区建设为牵引,围绕“一个提升、两个连片”的总体思路,南海将重点推进244平方公里城乡融合十大示范片区建设,努力打造城乡融合新标杆、湾区创新开放新高地、城乡协同治理新典范。
在此基础上,南海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借助村级工业园改造,南海正形成与过去不一样的空间聚集,“城市南海”的未来更加可期。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