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三龙湾号”游船首航
    • 南海艺术中心又有新进展 连片改造力促城乡融合
    • 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献“锦囊妙计”
    • 力争培育 10家以上超百亿龙头企业
    • 南海人民医院12月启动向新院区搬迁
    • 《小康南海》特刊今日出街

    第A02版:重点

    • 10大奖补措施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A03版:今日南海

    • 狮山:向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大步迈进

    第A04版:关注

    • 把握搬迁机遇 推动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

    第A05版:要闻

    • 全力建设环西樵山片区
    • 优美歌声展现 本土音乐力量
    • 评选“佛山品牌” 展现佛山力量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 寻事故知情者

    第A06版:今日南海

    • 多元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A07版:乐游

    • 为您制定攻略 双节乐游南海

    第A08版:城事

    • 社保宣讲进村企 服务惠民提信心
    •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打击销售长江流域 非法捕捞渔获物
    • 打通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
    • 佛山农行成功举办投资策略报告会
    • 佛山中行教您如何保障 银行账户信息及使用安全

    第B01版:特刊

    • p1

    第B02版:特刊

    • 高水平是小康南海的最亮本色
    • 目录

    第B03版:特刊

    •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南海密码”

    第B04版:特刊

    • 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小康品质

    第B05版:特刊

    • 创新社会治理 让城市更和谐

    第B06版:特刊

    • 南海成绩单 展现小康好图景

    第B08版:特刊

    • 改革再出发 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B09版:特刊

    • 助力脱贫攻坚的“南海战法”

    第B10版:特刊

    • 凝聚善治力量 夯实幸福基石

    第B11版:特刊

    • 抬头见碧水蓝天 推门闻鸟语花香

    第B12版:特刊

    • 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第C01版:小康南海

    • 发挥制度优势 增进民生福祉

    第C02版:小康南海

    • 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 p23

    第C03版:小康南海

    • 履行监督职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p27
    • p24

    第C04版:小康南海

    •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脱贫画卷
    • p30

    第C05版:小康南海

    • 扶贫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第C06版:小康南海

    • 激活土地要素流转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C07版:小康南海

    • 肉桂飘香 深山趟出脱贫路

    第C08版:小康南海

    • 荒地变良田 种出“三份钱”

    第C09版:小康南海

    • 产业造血 “穷山坳”变“聚宝盆”

    第C10版:小康南海

    • 办事提速促发展 织密食品安全网

    第C11版:小康南海

    •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第C12版:小康南海

    • 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 镇巴开到家门口 进城说走就能走
    • p46

    第D01版:镇街

    • 镇街跨步 硬核力量

    第D02版:桂城

    • 桂城 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之路

    第D03版:九江

    • 九江 产业新城提颜值 儒林之乡更宜居

    第D04版:西樵

    • 西樵 文旅小镇走进向往的生活

    第D05版:丹灶

    • 丹灶 有为之乡谱写创新篇章

    第D06版:狮山

    • 狮山 坚守制造阵地 打造湾区产业高地

    第D07版:大沥

    • 大沥 创出一条发展路绘就城乡幸福图

    第D08版:里水

    • 里水 兴乡村树标杆打造最美岭南水乡

    第D09版:狮山

    • 齐心护山林 繁花满桃园
    • 居民荷包涨起来 社区环境更美丽
  • 数字报首页

A04:关注

南海区政协以“推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为主题,组织委员专题视察、召开座谈会

把握搬迁机遇 推动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

2020年09月30日

■南海区政协组织委员到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实地视察。 通讯员/邹永榆摄

■视察结束后,南海区政协组织委员与部门座谈协商“推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   通讯员/邹永榆摄

■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效果图。

医院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民生配套,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的建设备受市民关注。昨日,南海区政协以“推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为主题,组织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召开座谈会。

“建议提前对常见疾病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医院自身实际,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议新院区与港澳地区医院友好合作,探索互联网远程会诊合作新模式。”……政协委员纷纷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献良策、建诤言。南海区副区长冼富兰点赞,政协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鼓与呼,这次视察协商是一场“及时雨”。

召开座谈会

凝聚委员力量提速新院区搬迁

南海区人民医院能否如期完成向新院区搬迁?搬迁后如何服务市民?……带着问题,9月29日,南海区政协组织委员到狮山镇实地视察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后,又组织委员与相关部门就“推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进行面对面协商交流,委员们各抒己见。

“现场看到快马加鞭建设的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大家都深受震撼、倍感鼓舞。”南海区政协副主席黄庆添表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是事关南海人民的一件大事,是300多万南海人的福音,更是南海城市发展中的一张新名片。他表示,南海区政协将进一步发挥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继续凝聚委员智慧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和力量,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南海建诤言、献良策。

南海区政协副主席张衍昌表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搬迁是人民期盼,委员关注焦点。南海区政协将继续通过视察、调研、提案、信息等形式持续关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共同将新院区建设成为造福于民、增进福祉的高地。

“政协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鼓与呼,这次视察协商是一场‘及时雨’。”南海区副区长冼富兰表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是区委区政府很重视的民生项目,从2010年选址确定到今年,刚好进入第10年,接下来就是如何又好又快完成搬迁,因为搬迁工作非常复杂,要各部门协调合作,把搬迁工作从“串联”到“并联”。

冼富兰还表示,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有了好硬件,还要做好软件,把握搬迁的机遇,打造与南海经济匹配的综合医院。“如何做好未来发展规划,要多方听取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声音,打开思路,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委员声音

彭旺初

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南海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区储备粮管理中心副主任

扛起“龙头”责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南海人民医院新院区是南海区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新院区体量大,占地面积是原来的4倍多、建筑面积是原来的3.6倍;医疗设备多,大型诊疗设备增加了50%以上,而且景观靓丽,相信未来可有效解决“就医难、住院难、停车难”的问题。

新院区立足南海,辐射佛山、面向全省、放眼全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充分借助现代化医疗平台的优势,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

我建议提前对人群常见疾病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医院自身实际,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同时拓展保证学科建设的广度,顾及好小众疾病的诊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可以充分利用医保和大数据了解市民的看病需求,为促进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提升服务,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此外,新院区要切实担负起区内医院“龙头”的责任,加快“错位”发展、避免“同城效应”,提高南海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育。

刘景良

区政协香港委员、香港南海罗村同乡会会长

医院挂号服务需要“适老化”

南海人民医院新院区总立项金额高达21亿元,目前已投入超过15亿元,足以见得家乡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之大。作为海外乡亲,我看到南海在民生事业上花了这么大力气和决心,由衷感到振奋。

新院区整体搬迁投入使用后,建议一方面加强与港澳地区医院的交流与合作,缔结友好(姐妹)医院,推动西方医学与中医更好地融合、补位,不断强化医疗技术交流和医护人员培育,探索互联网远程会诊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医院医疗水平。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挂号服务的人性化,为不会使用移动设备预约挂号的长者就诊提供便利。智能化就诊给不少老人设置了一道“门槛”,他们中有些人眼花耳背反应慢,很难学习新事物。要让长者享受医疗服务不被“边缘化”,为老人开展“陪诊”“绿色挂号通道”等方式,让新院区挂号服务更加“适老化”。

陈振华

区政协委员、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医疗+教育两翼齐飞人才引进来更要留下来

看了南海人民医院新院区,感觉非常鼓舞人心,充分感受到南海对大型民生工程的重视。

狮山是全国综合实力第二大镇,经济实力强劲。随着新院区的迁入,狮山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持续优化。同时,我们也要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小学教育,通过新建扩建学校,加大教育保障力度、推进资源配置均衡,逐步解决医护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让各级人才及其子女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医护人员安心留在新院区工作。

李波

区政协委员、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院长

组建医共体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广

如何让南海区人民医院搬迁完成后,发挥龙头医院的资源辐射作用?这是我一直关心关注的问题。

南海区人民医院原址所在的南海中心城区原本就有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包括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区妇幼保健院等。新院区的建设解决了医疗资源密集问题,同时很好地破解了南海西部群众的看大病难题。新址位置使得它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作用,辐射全南海。

县域医共体将是接下来基层医疗改革的重头戏。搬迁工作完成后,可探讨南海区人民医院与镇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共体,在医院层面可节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避免恶性竞争,有效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让老百姓可以就近享受三级医疗技术,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辐射到南海更多区域。

谢达海

区政协委员、佛山市和美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强化联合验收医护“思想”搬迁不能少

作为企业家,我非常清楚南海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狮山镇的难度非常大,为确保搬迁进度,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提前介入到验收工作中进行“联合验收”,让群众期盼的新院区能早日提供优质的服务。

新院区搬迁,不是简单的医疗设备搬迁,医护人员的思想要跟上搬迁,服务意识要跟上搬迁。同时,我来自建筑陶瓷行业,建议南海在新材料的使用上要更大胆。

赵会端

区政协委员、珠江时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加快点对点快速公交专线

从桂城到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坐车约需45分钟,从地图上看新院区到佛山西站仅5公里,可以预料到新院区整体搬迁后,疏堵提畅刻不容缓。未来,医院的人流、车流与小塘城区的通勤车流交织,拥堵可能加剧,再加上附近的佛山植物园近年逐渐成为一个周末旅游热点,周边的交通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建议加快平行桂丹路区内其他交通干线的建设,如中线公路-博爱路、罗务路-下东路等,完善加大现有兴业路-新干线等通道的通行能力,从根源上治理桂丹-桃源立交的交通拥堵,提前做好疏导拥堵预案,舒缓压力。

在轨道交通方面,建议设置佛山西站至新院区的点对点的快速公交专线,方便群众前往就医;另一方面,建议狮山开始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规划研究工作,通过现代有轨电车线将新院区与佛山地铁3号线、4号线站点串联起来,让轨道交通服务南海人民医院新院区。

部门回应

新院区中医、体检科计划明年6月对外开放

会上,对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相关部门一一回应。

针对路网交通,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冼树雄称,接下来将从公交配套、路网建设、综合治堵、轨道规划等方面下功夫,层层深化细节,目前已有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同时,交通部门将开通212短线为接驳专线,加强新旧院区公交连接,并围绕南海区7个镇街中心城区、重要交通枢纽,分别规划调整快08、209、南高01等12条公交线路途经新院区。

结合客流需求,交通部门还将增加班次密度,目前,佛山西站至新院区已有249公交线路连接。

另外,南海区道管处正在紧锣密鼓施工,预计明年8月完成下沉广场建设,同步将完成匝道桥、桂丹路拓宽改造和其他附属工程。在轨道交通方面,南海区交通部门正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争取规划广州28号线西延至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

针对搬迁和未来发展,南海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巫祖强表示,计划2021年6月完成第一批搬迁,体检中心、中医等科室将率先对外开放,届时市民可以先到新院区看中医、做体验,力争2021年底完成整体搬迁。

巫祖强还透露,新院区将成立南海区肿瘤防治中心及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打造区内疑难病救治中心、临床技术指导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中心;打造围绕危急重症为中心的专科群,重点做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未来将打造合作共赢的紧密型医联体:一是探索跟南海中西部的狮山镇、丹灶镇、九江镇多家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医院集团;二是与东部桂城医院合作,探索普惠型医养结合及慢病管理的南海模式。

针对加强内外合作,南海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邱宇翔表示,南海投入超20亿元打造该项目,目前南海卫健部门正积极寻求与港澳医院的合作,希望委员们穿针引线,共同努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实现多方面资源共享。

针对出台政策照顾医护人员子女入学,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狮山镇副镇长金勇刚现场“拍胸脯”:“请新医院的医护人员放心,狮山正加快周边教育配套工作。”

有委员提议医院使用防滑地板,减少病人就医风险。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副局长黄玮瑜表示,将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推广使用新材料,“从今年开始,南海打造建筑业集聚区,提高建筑业水平,我们会与建筑行业企业沟通,积极推广使用一些新材料。”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苏绮玲

通讯员叶宁邹永榆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