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 “穷山坳”变“聚宝盆”
在南海区住建水利局的精准帮扶下,云浮枧岭村、云利村达到脱贫标准

■枧兴南药种植基地。

■在云利村,新建的党建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打卡点。(通讯员供图)

■在枧岭村乳鸽养殖基地,村民正在给鸽子喂食。
深山与贫困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越是大山深处,越是深度贫困地区。位于云浮市云雾山深处的枧岭村和云利村便是如此,山多、土地贫瘠,2条村都是省定贫困村。
发展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自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对口帮扶枧岭村、区住建水利局和区科学技术局对口帮扶云利村以来,驻村干部与当地村委因地制宜发展南药、麻竹笋等特色产业,蹚出了一条以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路。
如今,连绵的群山不再是脱贫致富的障碍,相反,“穷山坳”种满了化橘红、铁冬青、麻竹笋、南瓜、百香果等农作物,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2019年底,枧岭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000元涨到13440元,云利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000元涨到13165元。目前,枧岭村、云利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深山突围。
兴产业
南药种出好日子
沿着蜿蜒的乡道进入云城区南盛镇枧岭村,青山巍巍。从高空俯瞰,山上的梯田宛如一条条绿带,舒展而美丽。这是枧兴南药种植示范基地,谁曾想到,4年前竟是一片荒山。
枧岭村曾是全国著名的沙糖桔种植村,2013年,黄龙病出现,沙糖桔树连片死亡,大量山地丢弃闲置,农民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变化始于2016年。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枧岭村成立枧兴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由5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38户贫困户和药业公司共同组建,实施“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药材公司”的合营模式,开展南药种植项目,并与云浮颂春药业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回收协议。
“地还是那块地,但产出大不一样了。”枧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孔旭其介绍,基地一期占地约400亩,其中300亩用于种植化橘红,其余100亩以种植铁冬青、百香果、大肉姜、南瓜等短期作物为主。目前,短期作物南瓜、生姜、百香果等陆续进入丰收期,预计平均每年产值达12万元。而化橘红则预计明年部分收成,全面收成后预计每年产值将达50万元,可为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约2000元。
此外,驻村工作组还引入“白鸽养殖项目”,采用“经联社+公司+贫困户”合作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保本+每年10%收益分红”的协议,使贫困户人均年增收550元,村集体每年获得9万元的租金收入。
而在云利村,以种植南药幼苗为主的综合育苗基地,也让村民在增收的路上越走越远。今年上半年,基地已销售牛大力苗40万株、何首乌35万株、桃金娘1.5万株,总产值超过330万元。
云利村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麻竹笋产业。2017年,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云利村启动建设麻竹笋种植基地100亩,散户种植200亩,并引入昌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日常,基地除聘请贫困户进场务工外,每年还返还部分资金作为贫困户的保底分红。
“今年夏季麻竹笋丰收,我和老婆帮基地除草、施肥,半个月就挣了5000多元,再加上入股产业项目的分红,每年收入2万多元。”云利村原贫困户陈培元表示,自从在家门口有了工作,既能打工赚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产业“龙头带”,脱贫“走得快”。接下来,昌和农业还将集约村中闲置山地,把麻竹笋种植基地扩大至1000亩,并计划投建一座麻竹笋半成品加工厂,持续带动村民增收。
拔“穷根”
培育致富带头人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4年前,黄日波是枧岭村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那时候,他的眼前一片黑暗:父亲生病,有2个年幼的儿女要养,自己靠打散工度日,生活饥一顿饱一顿。
2016年底,随着驻村工作组的到来,黄日波的人生迎来了转折。“他是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虽然生活穷苦,但他思想觉悟高,脑子灵活,好学肯干。”孔旭其说,驻村工作组在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为黄日波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并帮扶他5万多元,用于养猪和种植小盆栽。
“孔书记对待贫困户,就像亲人一样,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总是全力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黄日波说,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他多次到外地学习交流种植技术,并与种植专家、销售商等行家建立了长久联系。
如今,黄日波的园林种植场已小有规模。他兴致勃勃地算了一笔收入帐:种植场共7亩地,栀子花一年开两季,可种植14万棵栀子花苗,每棵花苗利润约1元,也就是说年利润可达14万。从去年开始,黄日波开始雇贫困户帮他干活。
从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黄日波的生活已焕然一新。“以前房子是泥瓦房,现在是小洋楼,小汽车也有了,是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黄日波说。
而在云利村,扶智扶志则从娃娃抓起。
“没有李书记,我就没有书读了。”15岁的陈柏豪说。
陈柏豪是一名贫困生,爷爷年老在家,靠父亲打零工养大他和2个姐姐。原本,陈柏豪在离家40多公里的云城读初中。今年3月,父亲的不幸离世,让陈柏豪彻底没了依靠。
得知消息后,云利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智毅十分焦急,第一时间联系上陈柏豪,并让他安心返乡就读。一个多月来,李智毅奔走于当地公安、教育部门和富林中学等多个地方,为陈柏豪办理身份证、变更户主、转学等各种手续。
今年5月,陈柏豪顺利转学到富林中学。7月,中考成绩放榜,虽然陈柏豪成绩并不理想,但他没有放弃,“我打算读技校学汽修,我的愿望是让家人过得比现在好!”陈柏豪说。
眼看陈柏豪有了奋斗方向,李智毅也稍稍放宽了心。“教育扶贫是拔穷根的根本途径,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李智毅说,除了针对贫困学生发放扶助资金外,村里还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在重教兴学的氛围下,云利村越来越多孩子走出了贫瘠的大山。今年,云利村12名学生考上本科,创下了历年之最。
聚合力
企业助力脱贫攻坚
中午时分,走进时代地产公司的饭堂,饭香菜香扑面而来。清蒸南瓜、花生炆猪蹄……这些菜式尽管简单,但地道的农家味却让人大快朵颐。“原材料基本都是从对口帮扶村买来的,有大米、南瓜、花生、番石榴等,每次驻村干部都会送货上门。”饭堂负责人小李说。
这是南海区住建水利局发动“万企帮万村”,开展“以购代捐”消费扶贫行动的缩影。在党建引领下,区住建水利局以南海区房地产业协会、南海区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南海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协会、南海区建筑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为纽带,带动协会众多企业精准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其中,南海区房地产业协会更是成立冠名扶贫慈善基金。基金成立以来,共有20家协会企业参与扶贫活动,累计募集了162880元。“只要是扶贫所需,我们协会都会兜底予以资金保障,确保对口帮扶村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南海区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麦志光说。
在企业的爱心洪流下,一个个贫困户圆了脱贫梦。
“以前种的东西卖不出,现在不仅销路有了,卖价还比较理想。”枧岭村原贫困户何水连刚从水田施肥回来,咕噜咕噜喝下几口水后,又急匆匆戴着草帽去地里挖花生。“如今多劳多得,除了种地,我还打散工,再加上入股产业项目的分红,每年收入差不多有2万元。”说到这里,何水连脸上荡起了笑意。
除消费扶贫外,教育扶贫也成为了“万企帮万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今年9月,由南海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协会捐资10.5万元新建的足球场和修复的篮球场投入使用。
“农村不比城市,孩子基本都是祖辈带,很少有机会做亲子运动,所以我们想在学校修建运动场所,让孩子们多活动筋骨,更健康地成长。”提起建设初衷,李智毅动情地说。
扶贫所需,企业所能。在得知云利村的需求后,南海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协会第一时间发动协会企业捐款,其中一家企业甚至结合所长,免费为云利村量身定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很多会员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参与脱贫攻坚?”南海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协会秘书长毛永生说。
聚沙成塔,涓流汇海。四年来,区住建水利局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使对口帮扶村呈现出“荒山绿、产业兴、村民富”的喜人变化。
摘了穷帽子,更要奔小康。在对口帮扶村,更宏伟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在枧岭村,下辖的自然村滑石村正在如火如荼地打造新农村示范精品村。接下来,该村将依托南药种植示范基地,开展农业观光、鲜果采摘、生态休闲等旅游综合项目,打造集“赏、玩、食、购、娱”于一体的“一、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
而在云利村,凭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毗邻国家地质公园凌霄岩景区的地理优势,这里的绿水青山正逐步转变成“金山银山”。
数读成效
枧岭村
●全村71户贫困户共181人全部脱贫,其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少于4000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3440元,村集体年收入从0元跃升到10万元;●初步形成南药种植合作社、乳鸽养殖、乡村旅游、蔬果种植基地等4个产业;成功打造滑石村新农村示范精品村。●2020年帮扶枧岭村重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党建广场。
云利村
●全村64户25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底的不到4000元,涨到2019年底的13165元;●启动扶贫产业项目共8个,包括云利村综合育苗基地、麻竹笋种植、富林富海肉鸡养殖、百成牧业、金富盛沙糖桔及光伏发电等。●2020年,云利村12名学生考上本科,创下了历年之最。
社会帮扶
●南海区水利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帮扶资金8万元
●南海区房地产测绘中心帮扶资金1.49万元
●南海区建筑业协会帮扶资金约12.5万元
●南海区房地产协会帮扶资金19.5万元
●南海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协会帮扶资金近17.7万元
●南海区家具行业协会帮扶资金4.8万元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通讯员张琼图/珠江时报见习记者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