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 文旅小镇走进向往的生活
西樵人正享受文旅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带来的多重红利,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

■听音湖片区。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西樵开展“以购代捐”助力四川凉山产业扶贫。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摄

■崇北社区利用寒暑假开展公益篮球训练班。(通讯员供图)

■儒溪村作为区第一批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居),各项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资料图片)

■乡村振兴战略宣传随处可见。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摄
“我们年轻时的目标很简单,一家人有地方落脚,能吃饱,供完小孩上学就够了。万万没想到现在能这样享受生活:早上约上三五知己去附近的茶楼喝早茶,优哉游哉度过上午;中午到市场买点肉和菜回家做饭;晚上吃完饭之后到听音湖公园散步,偶尔还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聊天,开拓眼界。”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与新中国同龄的西樵镇爱国社区杏头村村民梁文掌感慨地说道。
这些年,西樵镇听音湖片区作为岭南文旅RBD的核心区域,吸引越来越多文旅项目进驻;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建设,镇巴开到“家门口”,打通南海西部走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村民享受乡村振兴的“红利”……西樵人获得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过上了他们向往的生活。
产业
打造听音湖片区吸引文旅产业集聚
改革开放前,爱国社区的村民以养鱼、种桑摘桑、养蚕抽丝、种禾田等为生计,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农业——桑基鱼塘产业。村民更以山边那片传说中既不会干旱,也不会发生洪涝的“金不换良田”为傲。
改革开放后,村里有了第一批“万元户”,陆续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厂房。一时间,马赛克厂、螺丝厂、制衣厂、砖厂等平地而起,外地工作者涌入,渐渐聚集成一个工业小区。
1997年,由爱国社区与私人企业共同持股的樵南厂在同一个工业小区开业,生产和销售墙砖、花砖、玉石等,一跃成为当时周边地区知名的陶瓷厂。
两年后的1999年,梁文掌通过民主选举成为村民代表,入驻樵南厂。由于此前曾做过采石场销售员、开过陶瓷店,他敏锐地发现:樵南厂的厂房小,生产线短,购买的设备跟不上时代,生产效率不高,总体效益达不到预期。最终,樵南厂在2006年关闭。“那时,该工业小区内的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类似的‘通病’,而且规模小,环境卫生杂乱,土地附加值没有发挥出来,村民的人均分红较低,大部分村民的日子都过得比较‘紧巴’。”他回忆道。
直到2011年,南海区启动听音湖片区开发建设项目,并将其作为《佛山市南海区“中枢两翼,核心带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西翼文化旅游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南海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十大示范项目之一,该片区以“文翰樵山”为理念,以西樵山为龙头,以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为载体,打造珠三角西部休闲性旅游目的地。重点区域范围为东起白云路,西至官太路岭西段,南起白云洞景区,北至樵高路,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
根据统一规划、连片改造的需要,西樵镇爱国社区、岭西村、简村及白云洞景区约3500亩土地均纳入听音湖片区建设范围。梁文掌所在的爱国社区杏头村的部分土地就在征地范围内。他感慨地说:“我们也没有想到,当年那些烂厂房、烂地,能发挥这么大的价值,变成这么美的听音湖!”他还开心地透露,得益于听音湖片区的发展,该村村民2020年的人均分红有望突破1万元。
如今,听音湖片区作为岭南文旅RBD的核心区域,西樵山上和山下联动的全域旅游格局越发清晰,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赛事、会议、活动落户在这片热土上;西樵山希尔顿欢朋酒店和观心小镇开业,飞鸿馆和樵山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佛山千古情等重点文旅项目按计划进行中;片区招商在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统一管理下稳步推进,已吸引众多企业的目光……
交通
镇巴开到家门口打通西部交通走廊
每天早上7点,家住西樵镇百东吉赞村的左诗琪几乎都会步行3-4分钟,来到村口的公交站,搭乘樵08支线去上班。与她一起上车的,大部分是同村的长者,他们有的坐车去喝早茶,有的去周边市场买菜,有的去城区医院取药……
但在2017年前,该村村民、附近的厂企员工需要步行20分钟、至少1.5公里路程到樵丹路主干道上的公交站乘车。“这段路程连年轻人都嫌远,对长者来说更是吃力。”西樵镇百东村党委书记左德培说道。在他向上级部门反映这个问题后,西樵镇交通、水利、路桥部门及公交公司等多方代表多次来此实地勘察、提出整改意见。由百东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进行改造后,这个长期困扰村民的出行问题得以解决。
2017年8月,百东吉赞村公交站在村民的拥护下正式投入使用,吉赞村迎来第一辆进村的“红色巴士”——樵08支线。
对今年70岁的村民区德满来说,这条樵08支线和这个离家门口不到500米的公交站扩大了他的“生活半径”,让他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都有了质的提升。他激动地说:“镇巴开到家门口,半小时就能到镇中心,65岁以上老人还能免费乘车,我就经常带老婆坐车到外面玩。”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走着泥路上学,到七八十年代踩单车上下班,到九十年代开摩托出行,再到如今乘公交出行,区德满很是感慨:“以前的路少且窄,烟尘滚滚,现在的路越建越完善,越来越宽敞,公交线路也越来越多,做梦都想不到有如今这样的生活。”
西樵镇巴自2009年开通以来,从最初的2条线路发展至16条线路及3条支线,车队规模从16辆发展到181辆,基本实现“村村通镇巴”。2019年,西樵镇巴全年客运量达14616463人次,日均客运量达40045人次,成为许多市民依赖的出行工具。
另外,随着路网建设和公交线路的日益完善,南海西部的交通走廊也逐步打通,为集聚人气提供有利条件。如西樵镇巴樵16、08、09线等都分别经过西樵山、听音湖、松塘村、南海湾森林生态园等镇内景点,还串联起周边丹灶、九江的景点,形成南海西部“一站式”公交游玩路线。这样低成本且便捷的游玩方式颇受“背包客”欢迎。
人文
居住环境美了村民笑容多了
宽阔崭新的小公园、平坦开阔的村路、漂亮整洁的公厕……自2017年底,崇北社区以下坊经济社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环境变美了,村民笑容增多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连“外迁”的居民也忍不住搬回来了……
尝到“头啖汤”的下坊经济社,在党建引领下,继续发起攻势,全面启动第二期美村计划。看到下坊经济社的“蜕变”,上南经济社、上北经济社、国北经济社、国南经济社也不甘落后,纷纷启动美村计划,修建小公园,改造公厕,提升绿化道路等,为村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人居环境。
路通财通民心通。2019年底,位于国北经济社、国南经济社的石桥头建成通车,看着八米双向车道的大桥,村民们笑开怀,“小车出入自由,运输更加方便了,意外碰撞也少了。”
今年6月,崇北社区又一条民生路——环村路开通。该道路位于丹灶镇建设村、东升村交界,连接了崇北社区三个经济社,分别是上北经济社、上南经济社以及下坊经济社,是新涌南边连片农业耕作区主要道路。
改造前,道路狭窄且坑洼多,每逢下雨天,更让农户寸步难行。今年3月,崇北社区与三个经济社一拍即合,下定决心改变原来“补丁式”修路方式,将其改造为宽六米,双向两车道的硬底化机耕路,总长度约2公里。
如何说服农户自愿拆除塘头棚是环村路改造的关键点。“这是一件民生实事,多点耐心解释,村民总会明白。”上北经济社社长冯可德、下坊经济社社长区文开、上南经济社社长何景添坚持不懈,隔三差五前往农户家进行劝说。
改造后,笔直宽广的环村路既方便了三个经济社村民,也惠及沿路的100多户农户。“路通财运亨通,也吸引了周边镇街农户前来耕种养殖。”何景添说,村里计划将经济社中一半田地和鱼塘租赁给外来人员,为村民增收。
近年来,崇北社区还致力于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制作崇北历史绘本故事册子;发放补贴鼓励各经济社的青少年学习、传承南狮技艺;寒暑假举办特色青少年活动;组建篮球队、龙舟队等队伍……社区还鼓励村民走上舞台,展示自我风采,凝聚“家”力量,共同营造崇德向善村风民风。
脱贫攻坚
打造精品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初来到这里,就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8月30日,来自民乐小学的书法老师黄如成出发到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二小,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会东二小教育水平。希望我可以把民小的‘德育双馨,文武相晖’的教学理念以及书法学习传递到凉山。”
在西樵,像黄如成一样,选择扎根扶贫一线深耕的还有很多。担任云浮市上六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罗乾顺,自去年5月派驻以来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与贫困户交心谈心,倾听诉求,制定帮扶计划,发展符合实际的产业项目。
其中,地处西江沿岸的上六村属于水源保护区,极大地限制了村内产业发展。为发展扶贫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他耗时近3个月,多次走访,将几个村小组原来近百亩有争议的闲散荒地进行整合并租用给当地镇政府,统筹扶贫资金,建设百亩养殖基地,打造一镇一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实现了农用土地流转,盘活土地价值,为村集体带来稳定长效收益。“加快贫困村脱贫进程,打赢脱贫攻坚战。”他说道,希望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目前,西樵镇通过各项帮扶项目为当地配套医疗、教育、卫生等民生基础设施,推进当地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此外,西樵还在落实乡镇结对、村企结对保障产业发展基金,探索“乡镇引导、村组织、专业合作社领头、贫困户参与”模式,打造结对精品特色产业项目,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贫困人员参加,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8月,来自凉山州红莫镇共计2092箱,价值209200元的葡萄运送到西樵,并陆续分发到一批热心人士手中。西樵通过“以购代捐”活动,带动贫困人员参加,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推动了该地区农产品顺畅销售,助力扶贫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葡萄由我们当地合作社生产的,我们镇的所有贫困户都有参与其中,在西樵镇的帮助下让我们的收益增加了,村民腰包都鼓起来了。”四川凉山喜德县红莫镇回龙村支部书记张春阳说。
另外,西樵镇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慷慨解囊、奉献爱心。2020年6月,广东方向陶瓷有限公司就响应号召,捐赠了一批价值超百万元的优质瓷砖助力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中坝小学及幼儿园的建设项目。
特写
给外来创业者大家庭的温暖
焊接、打磨、编藤、质检、管理……1995年,刚毕业的吕柏海跟随湖南老乡来到广东谋生。“当时什么都不懂,我们还是外乡人,找工作更是难。”在老乡的带领下,他不懈努力,苦练基本功,开始了属于自己户外家具事业。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2016年,他选择了在西樵镇创办南海区斯杨轩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从刚开始的2000亩厂房发展到1万多亩,产品专利达10多种。
在吕柏海心中,精雕细琢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尤为重要。去年为德国一家游轮公司生产一批户外家具时,发现部分椅子因包装、物流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刮花、凳脚变形问题。收到客户反馈信息后,吕柏海马上召集生产部、采购部、研发部等开展讨论,迅速找出原因,“内部原因是新产品在做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外部方面是物流公司卸货时没有注意轻拿轻放。”吕柏海说,我们重新研发了产品的保护膜形式,从根源上保证产品高质量,“质量是企业发展之源,必须要把关严密,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每天来到工厂第一件事,吕柏海便到车间走一圈,把关产品质量。此外,每月至少研发一款新产品是该公司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定位,研发部从外观、实用、功能上进行研发,做出更多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吕柏海表示,明年计划到德国参展,一方面给公司产品一个展示舞台,提高消费者知晓率;另一方面向其他优秀企业“取经”,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在这里办厂,有一种‘大家庭’的温暖。”回想在西樵镇创业的这些年,吕柏海心有感触,政府和社区给予了不少支持,如顾问咨询、劳动调解、融资协调、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企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管理与运营,更好地安全生产与绿色发展。
百姓声音
“50后”樵华社区村民黄伍根:
城乡环境变化太多了。看着一个个广场、公园道路的建成,以及一河两岸的建设,路上的风景变美了,心情更舒爽。特别是,我们社区的老人家也有了跳舞、阅读等场所,休闲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现在他们都更愿意聚在一起玩乐,邻里的感情也变得更好。
“60后”大同社区村民傅少媚:
感触最深的是,我们作为社区的一员,由原来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如近段时间柏山村的古村活化升级,我们就提了不少的建议。大家一起为社区发展出谋献策的氛围实在太好了,在社区有了“主人翁”意识。
“70后”岭西村村民谭嘉潮:
小时候物质匮乏,买什么都需要粮票。能吃上一顿猪肉,就算是肥肉都心满意足,能开心好几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线上线下都能买到,非常方便。最高兴的是天天与三五知己叹早茶,谈天说地。
“80后”樵华社区村民魏玉云:
一眨眼,已在西樵定居十多年。这些年,看着西樵不断变好变美,衣食住行游购都非常方便,邻里关系融洽,交通四通八达,教育资源优质,大型超市从无到有,西樵山风景优美、古村历史文化深厚、文旅活动丰富多彩……给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一家人非常开心生活在西樵,也非常自豪成为一名新西樵人。
“90后”上金瓯社区村民区少敏:
作为上金瓯社区南乡村的一名村民,谈到村的环境变化,感受最深的是,从社区开展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后,村公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篮球场、儿童娱乐设施在村公园错落有致,杂草被铲除,种下一棵棵绿化环境的树木,让我感觉住在一个环境优美,休闲娱乐设施完善的小区。
西樵发展大事记
1
1970年11月,横跨官山涌的官山大桥(初称西樵大桥)建成通车,是南海县内首例公社自建地方公路大桥。1987年6月2日,西樵大桥建成通车,是广东省内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索桥。
2
1988年8月1日,国发(88)51号文国务院批准西樵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3年2月19日,西樵山国家5A景区挂牌仪式在西樵山山北牌坊举行。
3
2000年10月11日,首届中国(西樵)国际纺织装饰布艺博览会在西樵轻纺城举行。2002年西樵被国家纺织工业协会定名为中国面料名镇。2016年6月,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西樵开幕。
4
2004年6月18日,总投资近2亿元的佛山市首家体制改革试点医院——新西樵人民医院建成使用。2011年3月,经南海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西樵人民医院名称继续保留。
5
2010年12月18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松塘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牌匾。2020年8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广东此次共有22条村入选,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是佛山唯一入选村落。
6
2019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以西樵山下上万亩桑基鱼塘为项目的佛山基塘农业系统榜上有名。
7
2012年3月21日,樵山大道动工,标志听音湖片区建设全面启航。听音湖片区是西樵建设岭南文旅小镇、构建“岭南文旅RBD”的重要区域。
8
2017年1月,西樵镇全面启动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首期计划投入近10亿元,实施多项新城区路网、学校、医院优化扩建工程。
9
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19〕22号),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新增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区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榜上有名。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文/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何泳谊陈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