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 有为之乡谱写创新篇章
丹灶镇推动有为之乡高质量全面发展,在城乡融合、产业创新中谋求新突破

■丹灶正全力打造国家级的安全产业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氢能产业“硅谷”,“生态产业新城”形象不断凸显。

■丹灶以联东U谷为载体,打造安防产业园。

■丹灶规划建设“仙湖氢谷”,打造以氢能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展示交流、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氢能源科技中心。

■丹灶以康园为载体,传承和弘扬有为文化。

■丹灶镇组织工作办副主任麦永然(中)帮云浮市民乐村村民收谷子。

■丹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图为仙湖水面龙舟竞渡。
在你的城市,15分钟能做什么?
有为之乡——丹灶镇给出这样一份答案:从镇内的任何一处居民区出来,步行不出15分钟,几乎都能找到一处健身休闲的公园或绿地、一个高端产业园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公交车站、一所小学或幼儿园、一个茶餐厅……
如今的丹灶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不仅如此,近年来,丹灶镇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包括工作学习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交通出行圈等。一个个民生圈,不仅“圈”出了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丹灶百姓的小康幸福感。
率先致富
诞生南海第一个万元户
走进丹灶南沙社区村史馆,馆内摆放着近百件旧式农用具、旧式家具、五金机器等,每一样物品都提醒着来访者,这里有着悠久的五金加工制造历史。
打开丹灶的时光账本,追溯敢闯敢干的丹灶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于丹灶的“金沙模式”“敲锣打鼓贺富”成为改革开放的不朽传奇,夯实了南海“广东四小虎”的基础。
改革开放前夕,原本在广州钟表厂担任技术工人的徐才回到家乡,帮南沙大队搞起小五金作坊。这是南沙甚至整个丹灶镇第一家五金作坊,在徐才指导下,五金厂越办越红火。1979年,南沙大队以高达550元的人均分配收入,一跃成为南海县首富村。
1980年,徐才家的财产达到1万元,成为南海县第一个万元户。6头烧猪、10坛九江双蒸酒、100万响的鞭炮和烟花……是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及南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行为首富村准备的贺礼。除此之外,当晚还在南沙小学放了烟花。
烟花爆竹声,震动了整个南海,也带来了“致富”思想,激活了整个丹灶的民营经济活力。五金产业开始在丹灶遍地开花,后来更是成为中国的“日用五金之都”。
作为中国最大的日用五金产品出口基地之一,丹灶50%的五金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一大批国际知名灯饰厂家如欧司朗、飞利浦、松下等也在丹灶设厂。
丹灶五金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激生了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中国大陆第一家、目前中国最大的铁质不粘锅生产企业——广东阳晨厨具有限公司就位于丹灶。从上个世纪90年代经营困难的集体企业,到如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阳晨厨具一直坚持创新研发,产品销往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智造立镇
五金小镇向产业新城蝶变
近年来,丹灶以氢能、智能安全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搭平台、强政策、优服务,推动两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日资企业的加快落户,丹灶成为南海日资企业投资密集最高的镇街。“三箭”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丹灶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强了丹灶对人才、资金、创新创业等优质资源的吸引,全面赋能丹灶高质量全面发展。
作为南海氢能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丹灶近年来积极引进培育氢能产业项目,致力打造产业平台、产学研用平台和展示平台,推进加氢站建设,形成了涵盖从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拥有广顺新能源、泰罗斯、爱德曼、广东探索、海德利森等近20家氢能企业,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规划建设面积约47.3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入围了“广东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智能安全产业是丹灶重点打造的另一新兴战略产业,位于丹灶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位列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并引入了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挪威船级社国际安全评级学院等机构,60多家高成长科技企业落户。
丹灶以728创域、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广顺新能源大厦为孵化平台,以联东U谷国际企业港、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为加速平台,以广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仙湖“氢谷”为产业平台,形成了“创客空间—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现代企业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圈。人才和资金在生态圈里充分流动起来,从而使丹灶持续迸发发展活力。
特色名片
打造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镇
近年来,丹灶坚持党建引领,在城市发展、基层治理、民生福祉、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文化打造等诸多领域,可圈可点,凝聚着全镇上下的努力探索和心血智慧。
2019年以来,丹灶镇以党建统领全局,推创新之举、汇各方之智,精准制定实施“点上微改造、线上连片试、面上总动员”的“点线面”乡村振兴战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乡村。丹灶镇精心打造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居,仙岗、良登、塱心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居)建设名单,罗行、劳边、仙岗满分通过美丽文明村居验收评估。对全镇176个自然村进行微改造,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田园,
丹灶镇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打造美丽廊道。“一岛两湖”成为佛山市十大美丽田园项目,“有为水道”获选为佛山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丹灶镇被纳入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点上开花,连片示范,全面振兴的生动局面初步显现。
2020年,丹灶镇聚焦攻坚重点建设“一岛两湖十里片区”,推进“双峰突起”“四面开花”。把城西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与有为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相结合、把大金工业园连片改造与翰林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相结合,加速推动仙湖氢谷特色小镇、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镇。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集聚。而聚拢、留住人才,则离不开城市的优质配套。从小学到高中,实行12年一贯制教学的南海中学实验学校,目前已选址丹灶仙岗社区,预计明年投用。
路通,财通。多条快速路的建设将带来丹灶的区位变革,包括广佛新干线及西延复合通道工程、佛山市季华路西延线工程、南海中线公路工程等,将重构丹灶周边路网格局,为丹灶各大产业发展、城市更新注入更多“造血细胞”。
有为文化
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有为精神力量
每天,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带领技术团队专注于氢能和燃料电池的开发和生产;罗行竹编传承人甘惠玲57载坚守传统竹编文化,她定期走进丹灶镇内各所小学开设竹编工艺课堂,让竹编文化保育之风吹出了罗行,蔓延到有为之乡的每一角落;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积土从医38年,日均看诊一百多人,患者遍及五湖四海……他们是坚守在丹灶镇各行各业的“有为翘楚”。
实现小康不仅要生活富裕、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
2004年,丹灶镇创立“康有为文化节”,开南海镇街举办综合性文化节之先河。17年来,康有为文化节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共举办了两百多项文化活动,涵盖了文化、体育、旅游、精神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多领域,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经典文化品牌。
2011年,立足于丹灶本土有为精神、有为文化,结合丹灶历年有为贤士的优秀道德品质,丹灶启动了“有为六德”的评选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化、连续性的科学评选体系和以忠勇、仁爱、公义、尚礼、诚信、明智为标准的“有为六德”道德价值评价体系,并让“有为六德”逐渐成为丹灶人为人处事的精神指引。
目前“有为翘楚”的评选已举办6届,为丹灶挖掘了一大批本土道德模范,他们是丹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丹灶人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焕发新时代的新风采,也是丹灶在推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在“有为翘楚”的示范带动下,丹灶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氛围更加浓厚。
17年间,该文化节引领丹灶文化事业全面开花。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同时在文化的引领下,丹灶全面推动生态建设,区域整体吸引力随之上升,新兴产业加速聚集,为丹灶发展锻造出全新的内在动能。
脱贫攻坚
助民乐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建设麻竹笋种植基地、取水点改造解决“饮水难”、完善路网路灯建设……自2019年5月来到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报到以来,丹灶镇组织工作办副主任麦永然开始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当地“扶贫梦”播下希望,全面吹响脱贫攻坚号角。
自到岗以来,麦永然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好觉,每天躺上床一闭眼,脑子都是全面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啃下“硬骨头”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成为他经常思考的命题。
路通财便通。接过扶贫工作“接力棒”后,麦永然积极撬动多方资源,先后完善村内路网、路灯建设,打通各个村小组接驳路段节点,方便村民日常出行。此外,麦永然通过实地调研,与村干部一起对村内取水点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先进蓄水池,解决村民“饮水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民乐村通过引进种植特色扶贫产业——麻竹笋,为当地脱贫户脱贫致富带来新的希望。570亩的麻竹笋种植基地正式启用,实现产业落地,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为扶贫户、村民带来长效增收。
在麦永然看来,这就是“第一步棋”,未来当地可通过产业招商,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延伸相关产业链,注册产品商标,打造麻竹笋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再添助力。
此外,麦永然还时常研究如何撬动更多丹灶镇的资源,“点对点”对民乐村进行帮扶,思考“先富带动后富”的“正确打开方式”。春节后返工潮,麦永然已成功对接丹灶企业,将民乐村及周边村居6名村民送上前往丹灶的专车,解决了节后村民就业难的“燃眉之急”。此外,麦永然还多次组织发起“团购助农”活动,将一车又一车民乐村的农副产品拉回丹灶进行“推销”,用实际举动为村民增收创收。
截至目前,民乐村内132户贫困户已实现全部“摘帽”,而精准扶贫工作仍在继续。麦永然坚信,对基层党员而言是一份难得锻炼,只要干群同心、方向正确,定能逐步摆脱贫困,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角”。
特写
罗行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丹金片区无缝对接
如今的丹灶城区市民想前往金沙片区,通常会选择直接从罗行大桥一路前行。这条全长约1.35公里的大桥横跨南沙涌,两端分别连接着丹灶、金沙两个城区,双向6车道,驱车横跨两岸只需3分钟。
可如果将时针拨回到2014年以前,丹灶、金沙两个片区居民直接往来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么乘坐轮渡横渡南沙涌,等船加过渡需用时10分钟;要么选择驱车从樵金路行驶到桂丹路,再绕行至河对岸,要走一个“U”字形线路,用时至少需要20分钟。
北江的支流南沙涌缓缓流淌,在滋润丹灶大地的同时,也将这个南海中西部镇街一分为二,东边为金沙片区,西边为丹灶片区。据罗行社区“老街坊”许文波回忆,大桥建成前,河涌两岸的建设社区与罗行社区只能“隔江相望”,此前50多年来始终依靠罗行渡口的渡船过往两岸。
“当时,渡船成为连接两岸的唯一交通工具,每逢三大(大风、大雨、大雾)天气,渡船也会停开。”许文波回忆,上世纪80年代自己曾和朋友一起搭轮渡,前往丹灶片区看电影,归途时已是晚11点,轮船早已停渡,最后只能让善水性的友人横渡南沙涌再借来船只,将众人摆渡过岸,“那时候出去一趟是真的不容易,总怕过了轮渡时间。想要有一条桥连接两岸,也成为当时两岸居民的愿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4年12月27日上午,丹灶镇罗行大桥东侧人头攒动,随着十余辆新增公交路线的公共汽车驶上罗行大桥,丹灶从此正式结束了辖区南部东西连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
这是一座城市和村居相互融合之桥,同时也是产业转型发展、村民发家致富之桥。罗行大桥的正式通车意味着丹灶与金沙两大片区实现“无缝对接”,加速了罗行社区及金沙城区融入丹灶中心城区,为丹灶中心城区直达佛山中心城区增添了一条便捷通道;同时,也为罗行社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为大金智地片区的产业辐射拓展了空间。
声音
●丹灶镇罗行社区退休居民邓广文:
几十年来,家庭出行交通工具从“双脚走天下”到“28自行车”,再到“铃木摩托车”,到如今的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变化不止一点点。现在,百姓荷包鼓了,交通路网也通了,闲暇时光想去哪就能去哪。
●丹灶镇丹灶社区居民李艾生:
以前经济条件差的时候,每家每户基本上餐餐都是“咸菜蒸黄豆”,日复一日。现在经济好了,家庭的收入也提高了,“早茶”可以从白天“叹”到晚上,餐餐都是有鱼有肉,饮食也更注重营养与健康。
●丹灶镇个体户经营者陈封开: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父辈们说的一句“顺口溜”,也反映了当时个体户艰难的生存情况。接过父亲“衣钵”,我继续经营早餐店,起早贪黑,不敢松懈一天,只为能给家人带来好生活。近年来,各种证照续办审批手续越来越便捷,从以前的“跑断腿”到如今的“网上办”,真切感受到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暖心。
●丹灶镇新市民吴延开:
绿水青山、环境洁净、邻里和睦、收入稳定,这大概是我个人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作为一名外乡人,选择在丹灶置业成家,看中的是这个小镇的发展前景,希望各项城市配套能陆续配齐,为市民生活提供便捷。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学生陈莉:
三年来,作为一名求学者,见证了丹灶日新月异的“大变化”。仙湖泛舟、翰林湖赏花、游仙岗古村,这些都成为我们学生群体假期时常“打卡”的网红景点,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丹灶就业,把根“扎”在这里。
丹灶发展大事记
2004年9月
丹灶镇“康有为文化节”正式启动,开创了南海镇街举办综合性文化节的先河。
2009年
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丹灶,开启了丹灶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征程。
2010年12月
南海区政府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事务所签订合作备忘录,选址丹灶共建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
2015年
丹灶镇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百强榜名单。
2017年
翰林湖农业公园正式获评首批广东省农业公园,并荣获“亚洲都市景观奖”;
丹灶镇提出以高标准打造“一岛两湖”,主要包括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翰林湖农业公园生态提升建设和仙湖旅游度假区提升改造三大工程。
2018年12月
总投资2.5亿元的康园正式对外开放,包括康有为博物馆、南海会馆、市政公园等,全面展示康有为的生平事迹、南海历代科举成就及南海会馆历史。
2019年9月
丹灶镇正式发布“有为水道”,以此为抓手推动沿线村居乡村振兴。目前,有为水道示范区已被列入佛山市百里芳华示范带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南海区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之一。
2019年11月
南海区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正式启动,该研究院专注于公共安全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培育与引进、产业孵化与项目合作等安全产业生态建设,为丹灶的智能安全产业再添研发平台新引擎,补齐智能安全创新链条。
2020年5月
由武汉理工大学与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佛山仙湖实验室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该实验室属于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级实验室平台,首期投入15亿元,选址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仙湖氢谷。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阳吴泳通讯员叶迟华张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