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小康品质
南海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更加发展中书写小康答卷

■南海重构灯湖新空间,激活城市夜经济。(通讯员供图)

■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到季华实验室光学加工实验室调研。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小康这一源自《诗经》的概念,如今有了更加清晰的指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超过36万户,平均每9人就有一个是老板;存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引入42个高端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1931家;“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崛起……南海区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数读经济发展
●市场主体
南海区市场主体数量2008年突破10万户,2017年突破20万户,2019年8月突破30万户,截至2020年9月,全区市场主体数量超过36万户。●上市企业
南海2000年拥有第1家上市企业,2010年拥有9家上市企业。截至2020年,南海区拥有上市企业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63家,培育类上市后备企业140家。
●创新引领
截至2019年底,南海高企已达到1931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南海强化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合作,累计引入42个高端创新平台。
2017-2019年,南海区“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88.30亿元,979.80亿元,1042.18亿元,实现三年连续高速增长。
●招商引资
南海引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其中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项目投资额50亿元,中国中药健康产业园项目投资额50亿元。
活力之城
36万条“活鱼”搅活南海市场
市场主体活力足,则经济增长动力强。市场主体户数,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和水平。近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南海的市场主体在原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加倍提速。2019年8月13日,佛山市佰厨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的代表骆毅敏领到了营业执照正副本,南海第30万户市场主体诞生,意味着南海的市场主体数迈入“30万+”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市场主体数在2008年突破10万户后,用了近9年时间,在2017年初突破20万户,仅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便突破30万户。
水美而鱼肥,土沃则稻香。今年受疫情影响,南海市场主体数量仍保持一定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海新设立市场主体36987户,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8%。截至2020年9月,南海市场主体已经超过36万。这些数字传递出十分积极的发展信号,让人看到了南海区经济平稳复苏、进中提质的基本面。
今年6月,南海出台《佛山市南海区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接下来将通过28条主要举措,包括大幅压减企业开办及注销时间,实现商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全流程1个工作日办结,推动南海成为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
产业兴旺
“两高四新”产业呈虹吸效应
产业旺,则人气足。
7月30日,南海区政府分别与深圳市中深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保利科技防务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仙湖氢谷提升加速合作项目和保利产业基金项目,两大项目将为南海氢能产业发展带来“加速”效应。
数据显示,2017~2019年,南海区“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88.30亿元、979.80亿元、1042.18亿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4.1%、12.2%、8.7%,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28.1%,升至2019年的32.8%,比重增加4.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集群已经崛起。
如今,“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导向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吸引了投资118亿元的一汽大众MEB电动汽车、投资110亿元的腾龙湾区数据中心、投资50亿元的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以及日本东丽无纺布和水处理膜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抢滩进驻。目前,“两高四新”产业的每一个领域都有龙头项目或国家级平台进驻,虹吸效应逐步凸显。
创新引领
高企集群崛起大院大所进驻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我们研发的微波电源发生器,达到高性能、低成本的目标。”在三龙湾创新集聚区南海片区的季华实验室内,一台如一般电脑主机大小的微波电源发生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季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介绍,这台设备是半导体生产商都要用到的关键设备,以前只能依靠进口。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季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宋志义介绍,两年时间里,季华实验室共引进20余个海内外高端团队,目前人员规模700余人,形成了全职院士1名、兼职院士11名、领军人才32名、正高级职称120人的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
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南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近年来,南海聚焦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第一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的同时,一批大院大所引入南海或投入建设。
高企,被视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抓好高企培育工作,就抓住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南海高企已达到1931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迄今为止,南海已携手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9家大院大所,合作建成包括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在内的40多个公共创新平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金融赋能
金融创新助力增强
“奔小康”资本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今年面对疫情的影响,更需要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广东金融高新区一批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切实舒缓企业流动资金压力,落实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企业融资专项资金,为防疫企业提供优惠信贷利率等优惠政策。
近期,桂城一家餐饮企业受疫情影响急需周转资金,在招商银行客户经理的帮助下,通过招贷App申请“小微闪电贷”,成功获得一笔贷款资金。从申请到放款全部线上操作,系统自动审批,1分钟出审批结果,并实现快速放款。据悉,仅2020年上半年,位于广东金融高新区的招商银行佛山分行已向小微企业投放贷款资金超35亿元。
数据显示,至8月底,今年南海区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共发放转贷701笔,发放金额78.73亿元,扶持企业315家,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南海区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着力搭建起涵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南海区IPO企业数量为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65家,培育类上市后备企业153家。
特写
千灯湖创投小镇点亮金科产融合之光
“企业入驻办理工商登记最快只要一天。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这在华南区域做到了第一。”8月24日,在千灯湖创投小镇开园一周年之际,小镇举行了亮灯仪式。佛山菜根产业园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寅这样说。
2019年,位于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的千灯湖创投小镇开园,以万亿级基金小镇为目标,全面开启探索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三链融合”的创新路径。
开园一年来,小镇不断完善、美化配套环境,同时加大招商力度,新增入驻各类私募基金187家,新增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245亿元。多重因素叠加,让创投小镇在开园初期便创造了一个奇迹:平均每个月新增注册基金类机构20家,大约每个工作日便有一家基金类机构落户。
一年时间,面积不过1.8平方公里的千灯湖创投小镇快速成长,吸引众多金融机构竞相进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创投小镇集聚各类私募基金类机构693家,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超过865亿元,小镇内机构投向佛山地区项目149个,覆盖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环保类、新材料、半导体、高端制造业等国家重点支持产业。
以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新兴金融业态为使命,千灯湖创投小镇正助力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