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 让城市更和谐
南海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南海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创熟工作,让街坊相处更和谐。

■南海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图为陈平功调解工作室为居民提供服务。
“自从加入‘熟人社区’大家庭后,我和我的家人都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只要社区需要,我都会站出来,为大家、为社区尽一份力。”身边环境设施越来越完善,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让家住桂城海逸社区的张世波不禁感慨,生活在南海,真的很幸福。
社会治理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2018年,南海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多年来,在党建引领下,南海通过创新基层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打造社会共治同心圆,让南海人在小康路上收获满满幸福感。
党建引领
打造社会共治同心圆
“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嘉乐楼搞好,让住户过得舒坦。”这两年,狮山镇乐安社区嘉乐楼楼长彭群蓉为改变楼宇脏乱差的环境可谓绞尽了脑汁。
重刷墙体、清理废弃单车摩托、新增花池和健身器材、设置图书角和娱乐室、清理天台大件垃圾……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楼长们“穿针引线”,嘉乐楼“动”了起来,不仅实现了居住环境的翻新,原先陌生的邻里关系也逐渐熟络起来,大家纷纷加入到社区楼宇自治的行列。
这是南海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探索多元共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海坚持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引导社会资源一同参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方面,南海坚持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社区治理模式。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统一编制服务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指导社会组织加强属地联动,精准开展社会服务。涵盖教育、文化、卫生、法律、慈善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时,跟着党走,让群众处处感受到“惠从党来”。
另一方面,南海积极在小区打造党建阵地,健全推广住宅小区“楼长制”,引导多方参与“创熟”,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去年,南海区的GDP突破3000亿元,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治理压力。“社会治理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将社会治理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表示,城市的竞争力还体现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南海区将用三年时间解决一批突出社会问题,建设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载体,打造一批社会治理品牌项目;加强党委领导,扩大社会参与广度和深度,打造社会治理同心圆。
小网格大数据
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夏日炎炎,九江镇南金村的专职网格员崔庆锋拿上工作手机,来到尚中网格的一家五金厂。检查完消防设备、安全生产情况后,他登录南海区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打卡”。如果巡查发现问题并上报了,这个问题就会通过社区、镇上报至区智慧城市管理指挥(应急)中心,由中心统一调度流转,指派基层处置员或职能部门处置问题。
人、事、物联了网,一张“网”治理一座城的故事每天都在南海上演。以网格化为基本单元,推动“大数据+网格化”建设,南海实现了信息、资源和力量的联动,将资源进一步向网格、楼栋和家庭等延伸,以小网格大数据撬动社会治理变革,使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化。
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底,全区网格员累计巡查550万多次,发现问题事件139万多宗,超99.75%的事件都能在网格内办结。
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能更便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更多一些。为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南海在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向科技要人力、要管理、要服务,让数据赋能社会治理。
如今,在南海区“城市大脑”智慧指挥中心,30多亿条有效的政务数据不断滚动,通过对党建、公安、法院、信访、综治等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多方面了解南海区社会治理的概况。
南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李毅佳介绍,南海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政治、法治、自治、共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南海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城乡融合大数据治理平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建设南海区城乡融合大数据治理平台,深化智能应用,利用5G物联网技术,建立全息的网格化监管平台,推动南海社会治理逐步从“人海战术”向人防物防技防转变,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调解服务
将基层治理“盆景”变“风景”
走进南海公安分局罗村派出所务庄社区警务室,就能看到陈平功调解工作室。26年来,陈平功扎根社区,专注调解,及时定纷止争,在社区树立了口碑和品牌。社区的不少群众一有矛盾纠纷,首先都会去他的工作室“聊聊天”。调解工作室墙上挂满的锦旗,就是群众对他的认可。
在南海,这样的个人调解工作室共有15家。这是南海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产物”之一。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复杂。对地处广佛交界的南海区而言,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为适应多元社会矛盾纠纷发展,南海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重要抓手,聚焦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群防群治等领域,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中,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逐渐形成了“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让群众遇到问题有地方找说法。
该机制构建了“纵到底横到边”的调解网络,通过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调解的资源就地化解矛盾,让群众少跑路、少花时间和金钱,让矛盾化解的“盆景”变成佛山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的“风景”。今年7月,南海区“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获评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的“十佳案例”。
多维度、多渠道、多手段破解难点痛点堵点,这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中,南海不断以自治激发治理活力,以法治彰显治理威力,以德治深化治理潜力,成效明显。
目前,南海区已建有42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南海自然资源分局等部门成立了13个调解工作室,在镇(街道)设置了32个治安纠纷调解工作室、13个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和15家个人调解工作室,调解服务覆盖全区。
特写
桂城:“创熟”激发治理活力街坊成共治“主人翁”
近期,在叠二社区党委引领下,叠翠花园开展了“街坊齐动手,旧楼换新装”创熟环境改造活动。在楼长们的带领下,街坊们一起动手对平台扶墙、楼梯栏板等进行翻新。
叠翠花园是桂城典型的老旧小区,其中户籍人口占40%,非户籍人口占60%。由于叠翠花园一楼商铺和二楼出租房属于叠南社区管理,在处理邻里纠纷、上下楼漏水等问题时,往往需要跨社区开展调解,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规范管理,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2019年5月,在叠二社区党委引领下,叠翠花园开展了创建“熟人社区”的工作,通过发挥社区党委、小区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发动小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如今,叠翠花园不仅环境逐渐改善,小区邻里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这是桂城以“创熟”为抓手,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激发社区治理活力的一个缩影。桂城民营经济活跃,企业众多,人口数量庞大,社会利益格局多元。为促进城市和谐共融,2011年,桂城提出创建“熟人社区”,围绕“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的治理主线,发挥社区党委和党员的“火车头”作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带领各方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
在“创熟”探索过程中,楼长制、街坊互助会逐渐成为桂城推动基层治理重要的力量。
以灯湖社区滨江一号小区为例,该小区共有23栋楼宇,住户超过2600户。作为大型的新式物业服务住宅小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对小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薄弱,对小区综合治理服务有着多样性的要求,来自物业服务的矛盾日益增多。这些问题在街坊志愿互助会成立后逐步得到解决。
“我们小区有80%是新市民,大家都是不熟悉的陌生人。街坊志愿互助会使我们有了沟通讨论的平台,大家有了更多机会聚在一起自然就熟悉了,感情也就深厚了。”滨江一号街坊会副会长朱业根感叹道。
随着“创熟”工作深入推进,一个个社区、一栋栋楼宇、一类类群体有了更多更温暖的联结,大家也从以往的服务对象,成为了小区共治的“主人”。
文/珠江时报记者
柯凌娜图/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