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高水平是小康南海的最亮本色
◎文迪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早在小康社会提出之初,南海就已在小康道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由于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先行一步,1981年南海人均收入达到360元(1982年突破400元),全县农村储蓄余额为全国县级第一,成为全国首富县。《人民日报》分别在1981年8月26日、1982年6月10日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推广南海经验,号召全国“像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像南海县这样坚定地前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背景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毋庸置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南海同样走在了前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沉甸甸果实已然缀满南海大地:连续6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二名,先后3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国千强镇、全国创新发展百强区等各类榜单上强势刷屏……这些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南海画卷正徐徐展开,“高水平”正是其中最亮的“本色”。
高水平体现在党建引领一呼百应、卓有成效。党建是驱动南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动力。近年来,南海在强党建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从积极开展驻点联系和党员“户联系”,到构建三级党建网格,再到创新性推出“新时代南海家书”,南海基层党建始终坚强有力,对全面小康的渗透力、推动力和贡献力得到有力提升,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以新市民融入为例,南海积极发动全区7万党员以户为单位联系群众,实现每名党员骨干都联系一户非户籍常住人口,使全国各地来到南海的人都能找到价值和文化认同,让工作生活在南海的新市民亲切地感受家庭般的温暖。
高水平体现在经济发展一马当先、活力无限。改革开放以来,南海以“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创造了跻身“广东四小虎”的发展传奇。经过40年的发展,南海已经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76.6亿元,远远超越了许多地级市的经济体量,人均GDP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南海不仅经济总量大,而且活力十足,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既是南海制造扬名世界的基石,也是推动南海社会经济进步的伟大洪流。南海是全中国企业家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目前,全区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超36万户,也就是说南海平均每9个人就有一个老板。
高水平体现在改革创新一鸣惊人、持续推进。南海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40年前,南海率先启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由此开启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崛起之路,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南海经验。40年来,南海始终以先行一步的胆识和智慧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从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再到当前正在建设的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的改革魄力令人赞叹不绝,改革成效让人激动不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已成为南海人的习惯和传统,支撑着南海人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奋勇疾驰。
高水平体现在民生事业一诺千金、厚重温暖。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的最好诠释。南海每年坚持将财政资金的65%以上投向民生领域,连续多年推出10件民生实事,将政府对群众的公开承诺一一兑现。以教育为例,每年教育事业投入占公共支出的20%以上,全区公立中小学在校生超过50%是非户籍生,历年高考各项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达到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水平。再以医疗为例,近3年来,每年在医疗方面投入都超过20亿元,成功打造了6家3级医院(其中3甲医院3家),医疗资源位居全省同级前列。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海始终都能保持领先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驶向美好未来的新航程中,南海定将不断续写新传奇、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