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三龙湾号”游船首航
    • 南海艺术中心又有新进展 连片改造力促城乡融合
    • 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献“锦囊妙计”
    • 力争培育 10家以上超百亿龙头企业
    • 南海人民医院12月启动向新院区搬迁
    • 《小康南海》特刊今日出街

    第A02版:重点

    • 10大奖补措施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A03版:今日南海

    • 狮山:向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大步迈进

    第A04版:关注

    • 把握搬迁机遇 推动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

    第A05版:要闻

    • 全力建设环西樵山片区
    • 优美歌声展现 本土音乐力量
    • 评选“佛山品牌” 展现佛山力量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 寻事故知情者

    第A06版:今日南海

    • 多元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A07版:乐游

    • 为您制定攻略 双节乐游南海

    第A08版:城事

    • 社保宣讲进村企 服务惠民提信心
    •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打击销售长江流域 非法捕捞渔获物
    • 打通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
    • 佛山农行成功举办投资策略报告会
    • 佛山中行教您如何保障 银行账户信息及使用安全

    第B01版:特刊

    • p1

    第B02版:特刊

    • 高水平是小康南海的最亮本色
    • 目录

    第B03版:特刊

    •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南海密码”

    第B04版:特刊

    • 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小康品质

    第B05版:特刊

    • 创新社会治理 让城市更和谐

    第B06版:特刊

    • 南海成绩单 展现小康好图景

    第B08版:特刊

    • 改革再出发 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B09版:特刊

    • 助力脱贫攻坚的“南海战法”

    第B10版:特刊

    • 凝聚善治力量 夯实幸福基石

    第B11版:特刊

    • 抬头见碧水蓝天 推门闻鸟语花香

    第B12版:特刊

    • 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第C01版:小康南海

    • 发挥制度优势 增进民生福祉

    第C02版:小康南海

    • 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 p23

    第C03版:小康南海

    • 履行监督职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p27
    • p24

    第C04版:小康南海

    •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脱贫画卷
    • p30

    第C05版:小康南海

    • 扶贫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第C06版:小康南海

    • 激活土地要素流转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C07版:小康南海

    • 肉桂飘香 深山趟出脱贫路

    第C08版:小康南海

    • 荒地变良田 种出“三份钱”

    第C09版:小康南海

    • 产业造血 “穷山坳”变“聚宝盆”

    第C10版:小康南海

    • 办事提速促发展 织密食品安全网

    第C11版:小康南海

    •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第C12版:小康南海

    • 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 镇巴开到家门口 进城说走就能走
    • p46

    第D01版:镇街

    • 镇街跨步 硬核力量

    第D02版:桂城

    • 桂城 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之路

    第D03版:九江

    • 九江 产业新城提颜值 儒林之乡更宜居

    第D04版:西樵

    • 西樵 文旅小镇走进向往的生活

    第D05版:丹灶

    • 丹灶 有为之乡谱写创新篇章

    第D06版:狮山

    • 狮山 坚守制造阵地 打造湾区产业高地

    第D07版:大沥

    • 大沥 创出一条发展路绘就城乡幸福图

    第D08版:里水

    • 里水 兴乡村树标杆打造最美岭南水乡

    第D09版:狮山

    • 齐心护山林 繁花满桃园
    • 居民荷包涨起来 社区环境更美丽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C02:小康南海

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南海人大精准帮扶,助力云浮上洞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09月30日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崇剑到上洞村秀珍菇基地视察。

■上洞村剑花地一片翠绿繁茂,剑花成为了当地的明星产品。

■上洞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图为东山池塘。

午后3点,热浪翻滚,南海区人大办驻上洞村第一书记卢雄伟双手紧握方向盘,驱车缓行在云浮市云安上洞村的路上。环村路蜿蜒迂回,四年多来,卢雄伟完整走过不下800遍,见证它从尘土飞扬到硬化全覆盖。

窗外的景色次第呈现:暖阳下金闪闪的剑花地、倡导新风的彩绘文化墙、宽敞的文化广场、拥有崭新运动场的上洞小学,来到绵延数百米的党建长廊,“抓党建,聚合力,促发展,筑和谐”12个大字跃入眼帘。

村民都说上洞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蝶变。近日,帮扶责任单位南海人大办公布了一组数字:过去四年,上洞村集体由原来的零收入跃升至12.81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93%,所有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全村均实施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建大型文体设施4处。昔日落后的省定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云浮市党建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南海区人大办也因此获得佛山市优秀帮扶单位的荣誉称号。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上洞是一个有近3000人的大村,2016年前,村中贫困人口多达337人。这里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落后,村民因缺少技能,外出就业都很困难。贫穷,成为压在上洞村人头顶上的重担。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当时上洞是一条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团结意识不强,村干部发展信心不足。村里就像一盘散沙,即便办修路补桥等民生实事,村民也不愿配合。调研掌握情况后,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深入研究讨论,指导人大办扶贫工作组确定“抓党建带扶贫、抓产业促扶贫”的工作思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崇剑强调,精准扶贫就要精准施策,要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担当的党组织,锻造一支能拼善战的党员队伍,培育一批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全面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每周我一定召集村干部开班子会,及时沟通问题,比如扶贫遇到的困难、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等。”卢雄伟说,每周固定的班子会提升了村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面领导过来看,都说村干部精神面貌一次比一次好。”

那时上洞村没本钱在本村建办公楼,村干部都在邻村办公。在南海人大办的支持下,崭新的上洞村文化活动中心很快就建起来了,结束了长期“跨界办公”的尴尬,让村内党员、干部和群众事情有地方说、活动有地方搞、会议有地方开。同时,旁边依托原有的地理环境优势精心打造的“党建长廊”,潜移默化中涵养党员党性修为。

精气神带起来,有些改变也悄悄发生。一些贫困户长期住在旧危房里,失去改变困境的信心,人大办扶贫工作组和镇村干部一户户征求意见解决问题,对房子选址再造或者翻新。

“这个房子盖得很好!”谈起危房改造,67岁的罗木伙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南海人大”。罗木伙家原先住的是上世纪建造的泥土房,20多平方米容纳了一家三口的起居,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危房改造申请获批后,半年不到,他就住进了新房,门前养鸡,屋后种菜。每次看到扶贫工作组的人,一家远远跑过来握手:“我们日子是越过越有信心!”

帮扶以来,南海人大办扶贫工作组还带着村两委开展了多层次的谈心活动,包括党员学习交流、老党员慰问、外出创业乡贤回乡座谈以及贫困户入户访问,通过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鼓足村民们的干劲。驻村扶贫干部协助讲解村两委的各项事务,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开展捐资助学,落实贫困户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个不能少”;大力宣传身边的乡贤,激发乡贤在上洞振兴发展中的主力军担当。

“说起南海人大,谁不竖起大拇指啊!威信高、号召力强。”上洞村党总支部书记罗友文说,上洞如今已是云安区党建示范村,“村里拧成一股绳,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热火朝天地开展新农村建设,有的甚至主动拆掉旧屋,让出土地修路,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从一穷二白到年入12万

秋意渐浓,但上洞依然一片葱郁景象。在种植基地,一株株碧绿的剑花苗攀附在用水泥方砖搭起的砖塔上,在阳光照耀下发出闪闪金光,有如一个个亮起的灯塔,照亮贫困户的致富路。待花苞傲放,它们将被摘下、打包销往全国各地。

这片闪闪的“金光”,如今是上洞引以为傲的资本。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眼前这片土地曾经黄龙病肆虐。几年前,主要经济作物沙糖桔一蹶不振,许多村民守着大山没饭吃。

土地少、底子薄,对这个“先天条件”不足的村落而言,大规模发展种植产业并不容易。帮扶之初,为避免项目在实际落地中“水土不服”,扶贫工作组花费大量精力调研,邀请农业专家察看上洞的土壤、气候、地貌,寻找更适合的作物,最终把目光瞄准剑花。

“剑花适应性强,容易种植,而且是两广百姓煲汤常用的食材,需求量大。”确定种植项目后,南海人大办扶贫工作组多番跑市场、找门路,引进公司,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总共种了约100亩。剑花每年开8到10茬,丰产期亩产达到8000斤,这就需要大量工人采摘,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以前基本没有收入,现在保底工资2500元,还可以入股,年终有分红。”剑花基地种植骨干陈有玲高兴地介绍着自己的收入变化,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四个孩子的妈妈,经济压力大。自从发展剑花产业后她便到基地打工,之后在扶贫工作组帮助下,又种植了20多亩油茶、2亩剑花。2019年,陈有玲家的年人均收入从3000多元增至12700多元。

原本许多贫困户担心市场风险,对剑花种植“不为所动”。随着基地产品销路打开,眼见短期就有收益,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了基地发展计划,如今45户家庭种植了剑花90亩7万多棵。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以保底价回收散户剑花。卢雄伟算了一笔账,100亩剑花的年毛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每户约增收6000元。

认准方向,产业之路越走越宽。2018年,南海人大办扶贫工作组又引进“短平快”的秀珍菇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次年,新增生产周期较长、但经济效益高的茶树菇和黑木耳作为主导品种推广种植。同时帮助贫困户入股牧业公司182.79万元、养鸡场33.58万元。几年来发放优质鸡苗21210只、大量饲料和肥料,促进了贫困户短期增收。

“种养相加、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让上洞展现“四季收”的金色图景。为实现贫困户收益最大化,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每年都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倡议社会消费来自贫困户的产品。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激发扶贫的责任感,又密切了干群关系,让困难群众深深感受到党的关怀,激活他们脱贫的积极性。

今年3月,为应对疫情影响,赵崇剑牵头组织落实“万企帮万村”等工作措施,动员广东华兴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兴奇金属公司等与上洞签订帮扶协议,支持扶贫资金6万元。同时发动帮扶企业和帮扶单位开展消费扶贫,累计购买贫困户农产品超3万元。

经过几年努力,上洞贫困户人均支配可收入从帮扶前不足4000元到2019年底达到15723元,增长率高达293%。村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并年年走高,去年超过12万元。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上洞村作为云安首批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2017年9月起,处处可见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民们盼着住上“花园式村庄”已经好久了,在当地政府的发动和南海人大的支持下,只用了短短一年,村子就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速度令村民陈裕宗十分惊讶。

“原先环境十分糟糕,墙倒草长、蛇鼠出没,垃圾苍蝇满天飞,现在一下子梦想成真。晚上霓虹灯五光十色,两支大射灯照得周围如同白昼。”说到村子的巨变,陈裕宗感触颇深。

“现在是平坦的道路全村通,高高的楼房盖村中!”村民李晚同样十分自豪。在南海人大办扶贫工作组支持下,上洞拆除危旧房325间,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底化,村道上随处可见好风光——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鳞次栉比,墙面上画了以十九大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彩绘,就连路两旁的村民院子围栏上也被装饰一新。

乡村建设为村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还体现在文化设施上。以前缺乏公共活动场所,村民缺少交流,难以形成文化共识。扶贫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筹资扩建了春晖文体中心、碉楼广场、东山印记广场等,实现7个自然村“村村有公园”。

“春晖文体中心广场建好不到一周,就有大姐开始在上面跳广场舞了,村民们买来大音响,挂起了红灯笼,将广场打扮得更好看。”罗友文表示,这也充分说明大家对小广场的认可。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增进了邻里感情。“原本有两户人家关系不太好,结果通过一起跳广场舞,沟通来往越来越多,现在两家相处融洽,还会互相帮忙接对方的小孩放学。”罗友文笑着说。

村委会大楼旁边,焕然一新的上洞小学也点亮了村人的美好希望。南海人大办扶贫工作组投入25万余元改善上洞小学环境,配置办公设备和学生校服,解决其操场功能不足问题。百年榕树下、绚烂阳光中,孩子们奔跑的欢笑声、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整个校园。

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还要丰富“美”的内涵。人大扶贫组协助上洞积极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如登山爱乡活动、尊老感恩活动、农村春晚等,使文明之风吹遍每个角落。

有赖于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和文明家庭创建实践活动,持续推动好家风好家训进乡村、进学校。不久前,上洞村被评为第六批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

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继往开来,人大正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助力上洞绘就“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 通讯员黄毅雄通讯员供图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