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飘香 深山趟出脱贫路
在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和南海区金融办的精准帮扶下,云浮罗定永坑村脱贫“摘帽”

■村民在自家门口晒桂皮。(通讯员供图)

■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出门更方便了。
“做梦都想不到,短短4年,我家就有了三层的新房子。”云浮市罗定市榃滨镇永坑村原贫困户胡木清68岁,原以为自己中风后会成为全家人的拖累,没想到这辈子一家人还能“翻身”。
这是永坑村决战脱贫攻坚的缩影。过去,永坑村路烂、房破、人穷,是云浮市罗定33个省定贫困村之一;从2016年5月起,在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和南海区金融业发展办公室的精准帮扶下,该村打通环山路,大力发展肉桂特色产业,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永坑村“道路通、产业兴、荒山绿、村民富”。截至2019年底,永坑村84户贫困户285人全部脱贫,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8元,比2015年增长了3倍多;村集体收入64500元,比2016年增长了17倍多。
基建先行
深山修通致富路
2016年5月,当扶贫驻村工作组第一次抵达永坑村时,便被眼前闭塞的交通震惊。“进村主道是坑坑洼洼的泥路,汽车根本进不去,是村干部开摩托车把我送进村的。”第一任驻村工作组组长周志基回忆。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驻村工作组投入南海扶贫资金80万元,对原村道进行加宽加固和硬底化。2017年,长约5.8公里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
直到现在,家住半山腰的胡湛荣提起门前路,仍旧充满喜悦和感激,“我家偏远,想不到水泥路竟然修上来了,以前,路只有1米宽,现在汽车都能进山,出行方便多了。”
家门口的“民心路”修好了,但狭窄的山路却仍然扼住发展的咽喉。
永坑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周边有27座山头,山林占地9000亩,占了村总面积的九成。在2017年前,村民外出仍靠祖祖辈辈踩出来的羊肠小道,运输农作物全靠肩挑背扛。
“路难行,车不通,村民要不是等钱花,都不愿意上山剥桂皮,而那些又沉又重的桂枝桂叶,大部分烂在山里。”永坑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胡燕才说。
拓宽山路,刻不容缓。2017年底,驻村工作组和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建设环山路。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由于永坑村分田到户,拓宽山路意味着村民要让地,一些村民不愿意。
怎么办?“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小组组长、有声望的乡贤天天去村民家磨,给他们说利弊,有一户磨了两个多月,才最终做通了思想工作。”第二任驻村工作组组长叶根成回忆。
历经半年,环山路建设规划终于征得村民同意,一台台钩机顺利进山挖土铺路。如今,长约41公里、宽约2米的环山路连接起全村27座山头。而随着工程完工,村民的顾虑也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消除。
原贫困户阿勇的山地就在环山路边,自从“让地”后,他家的收入不减反增。“路宽了,能通三轮车和小货车,我家不仅桂皮剥多了,就连桂枝、桂叶都能搬下山卖,一年下来就能增收2000多元。”他愉快地算起了账。
产业振兴
肉桂“种”出好日子
青山巍巍,行走在蜿蜒而平整的村道上,随处可见葱葱郁郁、高矮不一的肉桂树。
2016年,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负责人先后多次前往永坑村实地调研,并多次和榃滨镇、永坑村主要干部商量,最终敲定肉桂产业作为村里的主打产业。自此,肉桂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原来的3000亩扩大到6500亩。
“世界肉桂看中国,中国肉桂看云浮,云浮肉桂看罗定。”在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蔡小松看来,肉桂既是特色产业,也是长效产业,“永坑种植肉桂至少有200年历史,肉桂是村中最突出的资源和特色,而且种植5年后,每年都能循环剥皮斩枝。”蔡小松说。
不只是桂皮,自从村里有了肉桂加工综合厂,过去烂在深山的桂枝桂叶都纷纷“变现”。
2018年,驻村工作组筹集资金115万元,在永坑村建设肉桂加工综合厂,并于当年底对外招租,引入众润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运营,由运营方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当地桂枝桂叶。
“路好走,价又高,大家干劲十足。”原贫困户胡静誉说,他仅靠卖桂皮、桂枝就收入1.5万多元,成功脱贫出列。
加工厂不仅带动了村民积极种植肉桂,更让贫困户和村民有了务工收入。今年春天,原贫困户胡均荣在加工厂打工,就意外多赚了一笔小钱。“平时打工工钱大概每天100元,丰收季村民都忙着在自家山地剥桂皮,刚好有几天人手紧缺,我的工钱每天涨到了300元。”胡均荣乐呵呵地说。
除了肉桂产业,更多的长效产业还在持续“造血”。2016年以来,驻村工作组先后投入约310万元发展光伏产业项目,并带动全村有劳力的65户贫困户共265人入股收益。去年,每户贫困户平均增收700元。今年9月,第三个最大的光伏产业联合扶贫项目顺利投产,预计可为村集体每年增收约5万元。
路子走对,产业多元,好日子就在前方。数据显示,永坑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500元,上涨到2019年的15078元;村集体收入也从2016年的3500元,上涨到2019年的64500元,预计今年可达10万元。
扶智扶志
外出就业奔小康
“要不是有了驻村工作组的帮扶,我们一家恐怕都很难翻身。”每当提起家里的变化,胡木清总是对驻村干部充满感激。
2015年,胡木清不幸中风,行动诸多不便。儿子胡炳誉十分孝顺,辞去工作专门照顾父亲。然而,没有了务工收入后,一家7口的日子越过越难。“上有父母,下有3个儿女,每天醒来都担心饭不够吃。”胡炳誉回忆。
2016年,随着驻村工作组的精准帮扶,胡木清一家迎来了转机。为了让儿子胡炳誉无后顾之忧,驻村工作组为其父亲申请残疾人补贴和购买医疗保险,使每月300多元的医药费得以全部报销。此外,还为2个适龄学童分别申请每年3000元的助学补贴。
在驻村干部的劝说下,胡炳誉和妻子在村里接受技能培训,并于2016年重新外出务工。次年,胡炳誉一家成功脱贫。
如今,胡炳誉每月务工收入1800元,妻子每月务工收入2600元,两人分别还能领取每年1300元的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去年,胡炳誉在1层平房的基础上,加建了2层新楼。“要不是当初出去就业,哪有现在的好生活!”胡炳誉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贫之要。5年来,驻村工作组积极开展肉桂养殖、烧焊、电商、粤菜师傅等技能培训,全村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率100%。截至目前,全村务工转移人数134人,贫困劳动力就业率96%,稳定就业率90%(务工达6个月以上),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
“这几年永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南海真情真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帮扶的切实成效。”榃滨镇镇委书记蓝美说,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及3名驻村干部,倾力帮扶,这份恩情榃滨镇忘不了、永坑村村民更是铭记于心。
数读成效
截至2019年底,永坑村84户贫困户285人全部脱贫,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8元,比2015年增长了3倍多,村集体收入64500元,比2016年增长了17倍多。
基建扶贫
●投入80万元,对原村道进行加宽加固和硬底化,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长度约5.8公里●投入40多万元,修建长约41公里、宽约2米的环山路,连接起27个山头●实施危房改造21户,共补助省财政专项资金76.8万元,佛山市财政资金35.34万元
产业扶贫
●建设20亩肉桂产业示范基地●投入115万元建设肉桂加工综合厂,总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投入310万元发展光伏产业项目●共为贫困户发放桂苗386600棵、鸡苗17471只、饲料102800斤、化肥149800斤
扶智扶志
●组织种养技术、烧焊、粤菜师傅、电商等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率100%●转移务工134人,贫困劳动力就业率为96%,稳定就业率90%,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补助贫困户子女教育56人次,共4.36万元●补贴贫困户外出务工补贴共215人次,共20.04万元●组织爱心企业开设永坑小学免费午餐
特写
“穷窝”变“金窝”复垦复绿奔小康
最近,59岁的胡静誉总是乐呵呵的。因为他拿到了拆旧复垦首期10%的复垦费。“可以分多少钱?那不能告诉你,得留点底,反正咱家光荣脱贫,儿子的老婆本也有了。”当记者问及拆旧复垦的收益时,胡静誉笑着说。
胡静誉原是一名贫困户,与兄弟共有一间祖屋。成年后,兄弟各自分家,各有住处,祖屋也就荒废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因为一场政策春风,自家的“穷窝”变成了“金窝”。
2018年,广东省先后出台《广东省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和《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管理办法(试行)》。榃滨镇根据上级政策,以每亩30万元的保底价推进拆旧复垦工作。
政策出台后,在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主要领导的指导下,驻村干部积极发挥行业优势,与永坑村两委干部大力推进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等闲置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工作,通过政策宣讲会、走访入户等举措,将新政宣传到村民和贫困户家中。
胡静誉得知这个“重磅利好”后,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去年,荒废的祖屋在隆隆的钩机声中拆除了。“祖屋虽然拆了,但地还是自己的,复垦为耕地后,种上肉桂还可以年年有收益。”胡静誉高兴地说。
据永坑村委会统计,截至今年4月,村里已累计完成拆旧复垦36多亩。按每亩30万元复垦指标费用计算,预计原土地使用人收益达1080万元;土地所有人收益100多万元;永坑村委会收益70多万元。经初步估算,约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从中受益,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
通讯员蔡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