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三龙湾号”游船首航
    • 南海艺术中心又有新进展 连片改造力促城乡融合
    • 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献“锦囊妙计”
    • 力争培育 10家以上超百亿龙头企业
    • 南海人民医院12月启动向新院区搬迁
    • 《小康南海》特刊今日出街

    第A02版:重点

    • 10大奖补措施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A03版:今日南海

    • 狮山:向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大步迈进

    第A04版:关注

    • 把握搬迁机遇 推动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

    第A05版:要闻

    • 全力建设环西樵山片区
    • 优美歌声展现 本土音乐力量
    • 评选“佛山品牌” 展现佛山力量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 寻事故知情者

    第A06版:今日南海

    • 多元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A07版:乐游

    • 为您制定攻略 双节乐游南海

    第A08版:城事

    • 社保宣讲进村企 服务惠民提信心
    •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打击销售长江流域 非法捕捞渔获物
    • 打通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
    • 佛山农行成功举办投资策略报告会
    • 佛山中行教您如何保障 银行账户信息及使用安全

    第B01版:特刊

    • p1

    第B02版:特刊

    • 高水平是小康南海的最亮本色
    • 目录

    第B03版:特刊

    •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南海密码”

    第B04版:特刊

    • 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小康品质

    第B05版:特刊

    • 创新社会治理 让城市更和谐

    第B06版:特刊

    • 南海成绩单 展现小康好图景

    第B08版:特刊

    • 改革再出发 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B09版:特刊

    • 助力脱贫攻坚的“南海战法”

    第B10版:特刊

    • 凝聚善治力量 夯实幸福基石

    第B11版:特刊

    • 抬头见碧水蓝天 推门闻鸟语花香

    第B12版:特刊

    • 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第C01版:小康南海

    • 发挥制度优势 增进民生福祉

    第C02版:小康南海

    • 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 p23

    第C03版:小康南海

    • 履行监督职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p27
    • p24

    第C04版:小康南海

    •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脱贫画卷
    • p30

    第C05版:小康南海

    • 扶贫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第C06版:小康南海

    • 激活土地要素流转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C07版:小康南海

    • 肉桂飘香 深山趟出脱贫路

    第C08版:小康南海

    • 荒地变良田 种出“三份钱”

    第C09版:小康南海

    • 产业造血 “穷山坳”变“聚宝盆”

    第C10版:小康南海

    • 办事提速促发展 织密食品安全网

    第C11版:小康南海

    •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第C12版:小康南海

    • 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 镇巴开到家门口 进城说走就能走
    • p46

    第D01版:镇街

    • 镇街跨步 硬核力量

    第D02版:桂城

    • 桂城 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之路

    第D03版:九江

    • 九江 产业新城提颜值 儒林之乡更宜居

    第D04版:西樵

    • 西樵 文旅小镇走进向往的生活

    第D05版:丹灶

    • 丹灶 有为之乡谱写创新篇章

    第D06版:狮山

    • 狮山 坚守制造阵地 打造湾区产业高地

    第D07版:大沥

    • 大沥 创出一条发展路绘就城乡幸福图

    第D08版:里水

    • 里水 兴乡村树标杆打造最美岭南水乡

    第D09版:狮山

    • 齐心护山林 繁花满桃园
    • 居民荷包涨起来 社区环境更美丽
  • 数字报首页

C08:小康南海

荒地变良田 种出“三份钱”

南海区民政局对口帮扶云浮西圳村实现“山上有产业,山下有靓村”,助贫困户脱贫

2020年09月30日

■在南海对口帮扶下,西圳村利用独特的“石林”,建成一河两岸的“村口”亲水广场。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周小霞向记者介绍自家种植的柑橘。

广东的秋初,一阵太阳一阵雨,下午还有些闷热。

在云浮市白石镇西圳村山坡边一片沙石地里,43岁的周小霞戴着草帽,穿着长雨靴,拿着锄头剪刀,剪枝施肥,扯着杂草,忙得不亦乐乎。

周小霞累了就靠在山坡边喝口水,看着长势喜人的柑橘、发财树、牛大力憨笑。“以前我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就靠老公一个人打工维持生计,根本达不到脱贫标准。2016年以来,南海区民政局的驻村扶贫干部给我家发种苗,指导我种发财树和牛大力,还帮我申请三年免息的创业扶贫贷款种下600棵柑橘树,第二年我家就脱贫,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

“只要我干得动,就会继续坚守种植,靠自己双手致富奔小康。”说这话时,周小霞的嗓门很大,底气很足。几年来,甩掉穷帽不只周小霞一家。2019年底,省定贫困村西圳村,151户贫困户50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人均年收入达15293元。

2016年开始,南海区民政局对口帮扶西圳村,荒废的沙石地变良田,种植牛大力和发财树,让贫困户吃上了“产业饭”,昔日脏乱差的村口则利用独特的“石林”建成有山、有石、有水、有桥的一河两岸亲水广场,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荒地变良田村民吃上“产业饭”

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而上,行至西圳村的南药种植基地和发财树基地,青山石林间,漫山遍野的牛大力,“花海”怒放,发财树正在生长,焕发勃勃生机……

这里真美,这里也曾经真穷。西圳村是省定贫困村,全村土地总面积有800多公顷,大多是沙石地,过去村民们都是种木薯、番薯、沙糖桔等作物,由于没有效益,很多村民就放任其在山上自生自灭,守着“金山没饭吃”。

改变是从2016年西圳村结缘南海区民政局开始。那年7月,南海对口帮扶云城、云安、罗定三个区(市)56条相对贫困村,南海区民政局与西圳村就是其中一对“亲家”。

对口帮扶后,南海区民政局向西圳村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驻西圳村第一书记李毅说,扶贫干部从修路、装路灯、搞基础设施等做起,先干出点成绩来。西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光忠感慨:“村民一看,扶贫干部是干事的人,有了村民的信任,干部就有了干劲。”

由于西圳村穷在产业缺失,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而脱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于是,通过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邀请农业专家到实地察看土壤、气候以及地形地貌,一个个排除,西圳村最终选了种植发财树和牛大力作为扶贫产业。

找好了产业,定好了方向,如何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吃上放心的“产业饭”呢?西圳村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模式,“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租赁经营、贫困户分红”进行种植。“这种模式是为了保障贫困户的利益,引导贫困户自家种植,公司再进行收购。”李毅说,给贫困户保价回收、给农户种植信心,想方设法让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一改了过去的穷苦面貌。

村民梁肖陆就是靠着种植脱了贫。“我到种植基地务工,平日里主要是拔草、锄地,活不重,每月能领1800元工资;我还可以享受合作社基地给贫困户的产业分红,一年有1700多元的收入;我还在自家地里种植了800棵牛大力,还有金银花、贡柑、龙眼、黄皮等,一个人有了三份收入。”她告诉记者,大女儿外出务工了,老公经常到镇上打散工,她家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3770元增长到目前的15851元,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而4年前,梁肖陆一家仅种植几亩薄田,农闲时到周边的果场打散工,生活入不敷出。“就算勒紧裤腰带,节俭地过日子,也很困难,3个孩子的读书和生活费也是七借八凑而来。”回想起过去窘迫的穷日子,梁肖陆连连感叹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西圳村,像梁肖陆一样有着三份收入的村民还有很多。“要是靠我们自己,这穷光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头!幸好扶贫干部帮扶我们搞产业,帮我们找工作,仅一年就拔掉了穷根。”同样靠着种植脱贫的梁森堂满脸喜悦。

“荒地变良田,沙石地生出三份钱。”如今,西圳村的百亩发财树和牛大力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分散种植约150亩,把闲置的荒地变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151户贫困户2019年底全部“拔穷根”。

设“扶贫工厂”村民家门口就业

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西圳村向前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奔小康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每天早上,打理完自家种植的发财树,区月风都会赶到西圳村口的“扶贫工厂”务工。她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赶上谁家果园要采摘,她就去打散工,贴补家用。

村里的“扶贫工厂”让区月风在家门口就有了新的务工地方。“这活不累,检查零件、焊接电路板、打包耳机,收入也不错,每个月有1800元。”她说,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

“扶贫工厂”是扶贫干部为村中因照顾家庭、缺乏技能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引进的,为的是方便村民家门口务工。而对于该工厂的老板而言,这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因为人力成本的高涨,把工厂开到扶贫村,相对可以降低成本。

“我在品音工厂上班了几个月,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就来,既能照顾家人,还能帮补家用,一举两得。”说起扶贫工厂的好处,村民赖佩容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扶贫工厂”刚建成时,招不到人的窘境让时任南海驻西圳村扶贫干部李孝端猝不及防。“蓝牙耳机都没见过怎么会生产?”“一天工作8小时太累了,不去!”村民的反应让李孝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会就要学,没技能车间可以教,不劳动怎么能脱贫!”李孝端的话犹如一块石子击入平静的湖面,在村民心里泛起涟漪。

随后,李孝端多次到贫困户家中,拿出纸和笔认真地给他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如果家里实在走不开还可以拿回家做。”他还邀请部分贫困户到车间了解运作模式,在车间负责人的指导下体验制作蓝牙耳机的过程。

苦口婆心的软磨硬泡慢慢看到了成效,不少贫困户决定加入扶贫车间,还带动村中非贫困户的加入,西圳村加入“扶贫工厂”的队伍也从无到有,如今已有20余人,每天生产蓝牙耳机2000多对。

“这间扶贫工厂就像‘奔富工厂’,是贫困户收入很重要的补充,让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西圳村的产业振兴正蓬勃发展。”看着一组组原材料经贫困户的双手,制造成一件件高产值商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梁光忠倍感欣慰。

“党员首议制”让扶贫项目落地更快了

看得见的变化,不止贫困户深有感触。走进西圳村,一边庄稼绿油油,一边河水潺潺流,村口矗立的石林景观更是让人震撼,绕村的“一河两岸”亲水广场与青山秀水相应成趣,一幅美丽乡村的水墨画扑面而来。

“我好像进入一个景区了,这里有一片石林,西圳村到底在哪里,是不是走错了。”记者仍记得当日驱车前往西圳村采访,在西圳大桥给扶贫干部打电话,反复问是不是走进了景区。

谁能想到,这样素水盈沼、怡然自得的环境,却有过“不愿多看一眼”的摒弃。原来的西圳村曾因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村里环境非常脏乱差,2016年被评为省定贫困村。梁光忠说,南海民政的扶贫干部刚来时,这里村级办公环境破败不堪,没有活动中心,也没有服务村民的对外窗口。

从驻村的那一天起,扶贫干部吃住在村,每天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和需求,全村大事小事,贫困户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每一项都记得清清楚楚,并帮助村里找项目、投资金。投入66.4万元对西圳大桥至圳下围河堤路段1710米升级改造,投入近10万元修建党建文化广场,投入97万元修建党群服务中心……昔日脏乱差的旧貌换新颜。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毅直言离不开西圳村党总支部在全省的创新之举“党员首议制”,即重要工作党员先通报、重要问题党员先讨论、重要决策党员先行动,才让一个个扶贫项目相继落地。

“放在以前,村里要推行一个项目很难。这个党员首议制,让我们村脱贫攻坚的速度加快了,致富奔康的力度更大了。”梁光忠说,对西圳村来说,抓党建就是抓扶贫攻坚。

多次参与党员议事大会的西圳村党员吴海平直夸:村里建成百亩发财树和牛大力种植基地,兴建党建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亲水平台广场等重大项目,多亏“党员首议制”,让党员先知道,感觉地位提高了,得到了重视,更愿意无偿帮村里出力。

脱贫易,巩固难。精准扶贫从来都不是一个“定数”,而是一道时刻变幻的民生难题。为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从2020年开始,南海区民政局5个事业单位结对帮扶“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的7户贫困户,精准施策帮扶,绝不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条村谁不知道南海区,谁不认识南海区民政局的驻村扶贫干部,他们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还有党和政府的关爱,这份恩情我们西圳人一辈子都会牢记心中。”西圳村优秀共产党员、云安区最美农民梁树德道出了全村人心声。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吴婉珊李毅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