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三龙湾号”游船首航
    • 南海艺术中心又有新进展 连片改造力促城乡融合
    • 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献“锦囊妙计”
    • 力争培育 10家以上超百亿龙头企业
    • 南海人民医院12月启动向新院区搬迁
    • 《小康南海》特刊今日出街

    第A02版:重点

    • 10大奖补措施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A03版:今日南海

    • 狮山:向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大步迈进

    第A04版:关注

    • 把握搬迁机遇 推动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

    第A05版:要闻

    • 全力建设环西樵山片区
    • 优美歌声展现 本土音乐力量
    • 评选“佛山品牌” 展现佛山力量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 寻事故知情者

    第A06版:今日南海

    • 多元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A07版:乐游

    • 为您制定攻略 双节乐游南海

    第A08版:城事

    • 社保宣讲进村企 服务惠民提信心
    •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打击销售长江流域 非法捕捞渔获物
    • 打通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
    • 佛山农行成功举办投资策略报告会
    • 佛山中行教您如何保障 银行账户信息及使用安全

    第B01版:特刊

    • p1

    第B02版:特刊

    • 高水平是小康南海的最亮本色
    • 目录

    第B03版:特刊

    •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南海密码”

    第B04版:特刊

    • 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小康品质

    第B05版:特刊

    • 创新社会治理 让城市更和谐

    第B06版:特刊

    • 南海成绩单 展现小康好图景

    第B08版:特刊

    • 改革再出发 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B09版:特刊

    • 助力脱贫攻坚的“南海战法”

    第B10版:特刊

    • 凝聚善治力量 夯实幸福基石

    第B11版:特刊

    • 抬头见碧水蓝天 推门闻鸟语花香

    第B12版:特刊

    • 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第C01版:小康南海

    • 发挥制度优势 增进民生福祉

    第C02版:小康南海

    • 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 p23

    第C03版:小康南海

    • 履行监督职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p27
    • p24

    第C04版:小康南海

    •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脱贫画卷
    • p30

    第C05版:小康南海

    • 扶贫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第C06版:小康南海

    • 激活土地要素流转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C07版:小康南海

    • 肉桂飘香 深山趟出脱贫路

    第C08版:小康南海

    • 荒地变良田 种出“三份钱”

    第C09版:小康南海

    • 产业造血 “穷山坳”变“聚宝盆”

    第C10版:小康南海

    • 办事提速促发展 织密食品安全网

    第C11版:小康南海

    •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第C12版:小康南海

    • 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 镇巴开到家门口 进城说走就能走
    • p46

    第D01版:镇街

    • 镇街跨步 硬核力量

    第D02版:桂城

    • 桂城 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之路

    第D03版:九江

    • 九江 产业新城提颜值 儒林之乡更宜居

    第D04版:西樵

    • 西樵 文旅小镇走进向往的生活

    第D05版:丹灶

    • 丹灶 有为之乡谱写创新篇章

    第D06版:狮山

    • 狮山 坚守制造阵地 打造湾区产业高地

    第D07版:大沥

    • 大沥 创出一条发展路绘就城乡幸福图

    第D08版:里水

    • 里水 兴乡村树标杆打造最美岭南水乡

    第D09版:狮山

    • 齐心护山林 繁花满桃园
    • 居民荷包涨起来 社区环境更美丽
  • 数字报首页

B12:特刊

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让南海人拥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2020年09月30日

■西樵镇中心小学阔别16年重新挂牌。开学礼上,全校师生一起欢唱校歌。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9月22日,九江镇举行“丰收嘉年华”活动,捉塘底大赛“鱼王”出场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珠江时报见习记者/黄永程摄

幸福感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

或许是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生活、工作都有满满的安全感;或许是经济发达,腰包鼓鼓,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或许是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对南海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2017年首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称号,到2019年再获殊荣,南海,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底气满满: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深厚,注重民生,兼容并蓄,有“大城资源、小城成本”的魅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南海用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擦亮全面小康的底色。

身边的安全感

由乱到治再到优

位于南海区大沥镇沥北社区的中心村小区,曾是大沥镇“4·10”案盗产销电动车、摩托车团伙的窝点所在地,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了零刑治警情的扫黑除恶示范点。

揭阳人汪姜生见证了这里由“乱”到“治”的改变。

2003年,他来到大沥,开了一家士多店。“以前,店内时有小偷小摸,停在外面的单车、摩托车也被偷过。现在小区治安很好,都没什么治安问题。”汪姜生说。

平安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同心奔小康,平安建设不能忘。沥北社区从“乱”到“治”再到“优”的蜕变之路,是南海近年来扎实推进各项平安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基础“刚需”。安全感也是幸福感的前提、基础。在南海,这种身边的安全感有着扎实的基础。

从七十年代的严打整治重大恶性案件,到八十年代后的严打经济犯罪,再到如今回应市民对幸福城市的新诉求,“破小案积大安”,可以看出,南海严打各类违法犯罪的方向,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也正因为精准打击,让社会治安面貌焕然一新,南海人越来越能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南海也在不断激活智慧“平安细胞”,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019年,南海公安在全区试点建设了14个“智能感知安防区”。以智能感知安防小区为例,治安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赵庆彪介绍,通过整合小区内外的技防设备资源,可在小区设置公共视频、门禁系统、小区视频、房屋管控措施等四道防线,实现信息采集、治安防控、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功能。

群众获得安全感,还得益于警民共治新模式。2019年,南海公安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探索群防群治的步伐,让群众从平安受益者变为参与其中的平安筑梦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数据,或许能更有力地说明安全感的变化。数据显示,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82.8%连续升至2018年的90.11%,实现“八连升”。2019年,南海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综合得分84.91分,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

满满的获得感

大城资源小城成本

2020年8月,“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启动,共选出10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0个县级城市(区)作为候选城市。值得关注的是,在县级城市(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榜单上,佛山南海区赫然在列。

这并不是南海第一次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结缘。

2017年,南海首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荣誉称号。在领奖时,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以“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持久的幸福基因”作主题发言,系统阐述了南海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的独特魅力:经济发达、文化深厚、教育为本、包容并蓄。

2019年,南海再度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同时还获得“居民收入获得感强区”的称号。南海以“小城成本,大城资源”来概括自己的幸福之道,并用“不一样的发展动能”、“不一样的生活品质”和“不一样的人文底蕴”来阐述南海如何让群众感受到幸福。

每一次入选,都是对南海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幸福城市建设实践的认可。但关于幸福感的抽象描述,远不如具体数据来得简单有力。

物质层面的幸福是城市幸福的基础。南海经济发达,连续六年蝉联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伟大洪流。在南海,平均每9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2018年,南海平均每个村的集体资产接近2个亿。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企业与居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经济实力的强大,让幸福感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

而南海,在发展民生事业上从来不吝啬。以教育为例,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全区财政支出的25%以上,全区公立中小学在校生超过50%是非户籍生,历年高考各项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达到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水平。

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衡量城市幸福感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人口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在全国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佛山,新南海人占了全市新增人口数的40.5%。这也是南海城市吸引力和幸福感最直接有力的证明。

暖暖的归属感

来了就是南海人

每到周末,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是热闹非凡。

2019年9月,这里设立了一个新市民学堂,在里面可以学习煲汤、粤语、剪纸等佛山文化。这个学堂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对文化风俗的认同,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为主线,致力于打造“熟人社区”,让新市民真正树立家园意识、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城市建设之中。成立至今,新市民学堂备受推崇。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当一座城市满足了市民最基础的“安全感”,让他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之余,能让新市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想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参与、管理这座城市,这可能是幸福感的进阶。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一个也不能少。提升新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这也是南海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比如公共服务方面,参照新修订《佛山市新市民积分制服务管理办法》,南海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积分制服务,取消购房直接入户和购房类政策性借读,并新增新市民申请保障性公租房的服务内容。

更多的案例在基层。

佛山市联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大沥嘉怡社区开设了“‘新南海人梦家圆’异地务工人员社区融合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制度性支持、搭建社区互助交流平台等方式,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南海。

当随迁儿童的教育成为关注焦点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关爱青少年协会,曾推出“家·南海关爱新市民随迁儿童素质教育计划”项目,项目主要在博雅学校、东翔学校两所新市民随迁儿童学校进行,除了设置一些素质教育的特色课程,项目还会通过跟学校老师共享教案和教学手法、布置亲子交流作业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新市民随迁子女共享一片蓝天。

“来了就是南海人。”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南海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网格直联、融合共治家·南海”,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全面纳入有效社会管理,实现政务服务无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南海都能找到价值和文化认同,感受家的温暖。

特写案例

住进安居房乐享晚年

夏日炎炎,在桂城丽和苑8楼的一个单元里,朱洪梅正在为中风的丈夫谭卓贤按摩腿脚。谭卓贤是幸福的,曾经的他,以为自己会孤独终老,但如今,70岁的他有了家,住得好,吃得好,心情也好。

这一切,得益于南海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政策,让谭卓贤从借住的房子里搬出来,也为他“搬”来了幸福晚年。

谭卓贤是桂城平洲人,2007年,55岁的他不幸中风,只能借住在弟弟家。幸运的是,他认识了如今的妻子朱洪梅。朱洪梅的爱护让他倍感温暖,但同时,他也十分惭愧,“借住的房子,终究不是自己家,她受委屈了。”

2010年,困顿中的谭卓贤迎来了转机。那一年,南海区陆续兴建首批保障性住房,为本地住房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位于夏东路的丽和苑,便是其中一个项目。

2011年,谭卓贤通过摇珠成功入住丽和苑,当时住的是一厅一房,约50平方米,每个月租金只要200多元。在朱洪梅看来,这是她住过最称心的房子。“新建、南北对流、采光又好。”朱洪梅说。

如今,谭卓贤一家搬进丽和苑已有9年。随着两个孩子越来越大,住房保障办还从中协调,让他们换到更大的户型。现在,谭卓贤一家住进两房一厅的户型,约78平方米。

除了越来越好的硬件设施,丽和苑最让谭卓贤称赞的,是小区的完善管理与和谐氛围。“维修水电、通厕等小事,自己解决不了的,只要打电话给物管,5分钟后就会有人上门服务,修好后自己也不花钱,这些都由政府帮忙付。”谭卓贤说。

从借住到安居,谭卓贤觉得自己很幸运,“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家,得以安享晚年。”

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