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让南海人拥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西樵镇中心小学阔别16年重新挂牌。开学礼上,全校师生一起欢唱校歌。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9月22日,九江镇举行“丰收嘉年华”活动,捉塘底大赛“鱼王”出场引来观众阵阵欢呼。 珠江时报见习记者/黄永程摄
幸福感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
或许是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生活、工作都有满满的安全感;或许是经济发达,腰包鼓鼓,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或许是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对南海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2017年首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称号,到2019年再获殊荣,南海,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底气满满: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深厚,注重民生,兼容并蓄,有“大城资源、小城成本”的魅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南海用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擦亮全面小康的底色。
身边的安全感
由乱到治再到优
位于南海区大沥镇沥北社区的中心村小区,曾是大沥镇“4·10”案盗产销电动车、摩托车团伙的窝点所在地,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了零刑治警情的扫黑除恶示范点。
揭阳人汪姜生见证了这里由“乱”到“治”的改变。
2003年,他来到大沥,开了一家士多店。“以前,店内时有小偷小摸,停在外面的单车、摩托车也被偷过。现在小区治安很好,都没什么治安问题。”汪姜生说。
平安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同心奔小康,平安建设不能忘。沥北社区从“乱”到“治”再到“优”的蜕变之路,是南海近年来扎实推进各项平安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基础“刚需”。安全感也是幸福感的前提、基础。在南海,这种身边的安全感有着扎实的基础。
从七十年代的严打整治重大恶性案件,到八十年代后的严打经济犯罪,再到如今回应市民对幸福城市的新诉求,“破小案积大安”,可以看出,南海严打各类违法犯罪的方向,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也正因为精准打击,让社会治安面貌焕然一新,南海人越来越能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南海也在不断激活智慧“平安细胞”,进一步完善立体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019年,南海公安在全区试点建设了14个“智能感知安防区”。以智能感知安防小区为例,治安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赵庆彪介绍,通过整合小区内外的技防设备资源,可在小区设置公共视频、门禁系统、小区视频、房屋管控措施等四道防线,实现信息采集、治安防控、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功能。
群众获得安全感,还得益于警民共治新模式。2019年,南海公安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探索群防群治的步伐,让群众从平安受益者变为参与其中的平安筑梦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数据,或许能更有力地说明安全感的变化。数据显示,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82.8%连续升至2018年的90.11%,实现“八连升”。2019年,南海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综合得分84.91分,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
满满的获得感
大城资源小城成本
2020年8月,“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启动,共选出10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0个县级城市(区)作为候选城市。值得关注的是,在县级城市(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榜单上,佛山南海区赫然在列。
这并不是南海第一次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结缘。
2017年,南海首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荣誉称号。在领奖时,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以“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持久的幸福基因”作主题发言,系统阐述了南海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的独特魅力:经济发达、文化深厚、教育为本、包容并蓄。
2019年,南海再度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同时还获得“居民收入获得感强区”的称号。南海以“小城成本,大城资源”来概括自己的幸福之道,并用“不一样的发展动能”、“不一样的生活品质”和“不一样的人文底蕴”来阐述南海如何让群众感受到幸福。
每一次入选,都是对南海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幸福城市建设实践的认可。但关于幸福感的抽象描述,远不如具体数据来得简单有力。
物质层面的幸福是城市幸福的基础。南海经济发达,连续六年蝉联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伟大洪流。在南海,平均每9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2018年,南海平均每个村的集体资产接近2个亿。发达的市场经济,让企业与居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经济实力的强大,让幸福感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
而南海,在发展民生事业上从来不吝啬。以教育为例,每年的教育投入占全区财政支出的25%以上,全区公立中小学在校生超过50%是非户籍生,历年高考各项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达到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水平。
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衡量城市幸福感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人口变化情况,数据显示,在全国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佛山,新南海人占了全市新增人口数的40.5%。这也是南海城市吸引力和幸福感最直接有力的证明。
暖暖的归属感
来了就是南海人
每到周末,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是热闹非凡。
2019年9月,这里设立了一个新市民学堂,在里面可以学习煲汤、粤语、剪纸等佛山文化。这个学堂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对文化风俗的认同,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为主线,致力于打造“熟人社区”,让新市民真正树立家园意识、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城市建设之中。成立至今,新市民学堂备受推崇。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当一座城市满足了市民最基础的“安全感”,让他们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之余,能让新市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想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参与、管理这座城市,这可能是幸福感的进阶。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新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一个也不能少。提升新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这也是南海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比如公共服务方面,参照新修订《佛山市新市民积分制服务管理办法》,南海推行以居住证为基础的积分制服务,取消购房直接入户和购房类政策性借读,并新增新市民申请保障性公租房的服务内容。
更多的案例在基层。
佛山市联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大沥嘉怡社区开设了“‘新南海人梦家圆’异地务工人员社区融合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制度性支持、搭建社区互助交流平台等方式,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南海。
当随迁儿童的教育成为关注焦点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关爱青少年协会,曾推出“家·南海关爱新市民随迁儿童素质教育计划”项目,项目主要在博雅学校、东翔学校两所新市民随迁儿童学校进行,除了设置一些素质教育的特色课程,项目还会通过跟学校老师共享教案和教学手法、布置亲子交流作业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新市民随迁子女共享一片蓝天。
“来了就是南海人。”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南海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网格直联、融合共治家·南海”,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全面纳入有效社会管理,实现政务服务无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南海都能找到价值和文化认同,感受家的温暖。
特写案例
住进安居房乐享晚年
夏日炎炎,在桂城丽和苑8楼的一个单元里,朱洪梅正在为中风的丈夫谭卓贤按摩腿脚。谭卓贤是幸福的,曾经的他,以为自己会孤独终老,但如今,70岁的他有了家,住得好,吃得好,心情也好。
这一切,得益于南海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政策,让谭卓贤从借住的房子里搬出来,也为他“搬”来了幸福晚年。
谭卓贤是桂城平洲人,2007年,55岁的他不幸中风,只能借住在弟弟家。幸运的是,他认识了如今的妻子朱洪梅。朱洪梅的爱护让他倍感温暖,但同时,他也十分惭愧,“借住的房子,终究不是自己家,她受委屈了。”
2010年,困顿中的谭卓贤迎来了转机。那一年,南海区陆续兴建首批保障性住房,为本地住房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位于夏东路的丽和苑,便是其中一个项目。
2011年,谭卓贤通过摇珠成功入住丽和苑,当时住的是一厅一房,约50平方米,每个月租金只要200多元。在朱洪梅看来,这是她住过最称心的房子。“新建、南北对流、采光又好。”朱洪梅说。
如今,谭卓贤一家搬进丽和苑已有9年。随着两个孩子越来越大,住房保障办还从中协调,让他们换到更大的户型。现在,谭卓贤一家住进两房一厅的户型,约78平方米。
除了越来越好的硬件设施,丽和苑最让谭卓贤称赞的,是小区的完善管理与和谐氛围。“维修水电、通厕等小事,自己解决不了的,只要打电话给物管,5分钟后就会有人上门服务,修好后自己也不花钱,这些都由政府帮忙付。”谭卓贤说。
从借住到安居,谭卓贤觉得自己很幸运,“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家,得以安享晚年。”
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