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提速促发展 织密食品安全网
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企业主骆毅敏领到营业执照,成为南海第30万个市场主体。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李松庆和村民一起查看剑花长势。(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供图)
文姐是南海30多万户市场主体中的一员,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的红利,她开店的速度在加快,从1家店发展到4家店,如今干劲更加十足。
广记食品加工厂在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帮助”下,完成市场身份由“小作坊”向“企业”的升级,增强了竞争优势。
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松庆,带领云浮腰古村实现从落后贫困村“蝶变”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示范村。
他们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离不开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扶上马送一程”的助力;他们的故事也是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南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缩影。
市场“入场券”更易拿 她10年开了4家店
文姐是一位药店老板,从2009年开始,她便在南海开设药店。2014年后,她拓展事业的脚步便不断加快,平均每2年就新增一家分店,如今已拥有4个店铺。
与文姐拓展事业脚步速度一样加快的还有在南海的办事速度。
时间回到2014年,文姐回忆说,那时办理工商登记业务还要“抢号”,“要预留一整天的时间,因为工商的号太难抢了,我早上7点就去排队还要等到快中午才能办,要是材料搞错了,还要重新跑一趟。”
但是在今年,文姐又开了一家新店,不到半小时就办好了营业执照。
“办理业务花的时间少一点,便捷一点,我们就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店铺经营上。”坐在新开的店里,文姐感慨地说,“这几年下来,我发现南海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我对未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
事实上,秉承改革创新之气,南海区早在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之前,从2012年起便推行企业法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试点,以及企业注册登记、经营许可和后续相关登记“联合审批”制度,为商事制度改革探路。
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后,南海更是致力于让市场主体在办理业务时少花时间。
2014年,“一窗通办”推行,一个窗口可以办理工商、税务等多部门业务,让企业设立登记就节省了17个工作日;2016年,申请人只需递交一份材料,跑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五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办理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2019年,推出“受审分离”举措,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企业设立登记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个体户设立登记更是缩短至1个工作日;全省首个24小时商事登记自助终端亮相南海,实现了24小时业务办理,最快5分钟出照;全国首张“跨境通办”营业执照在南海打印出照,南海区商事登记成功实现“跨境通办”的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商事登记服务工作完成佛山“同城通办”——广佛“跨城通办”——粤港澳“跨境通办”的三级跳。
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南海人创业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至2020年4月29日,全区的市场主体总量超过33.58万户,相比2014年底翻了一番,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1395.4亿元。
南海政府部门既关注个体的办事效率,也积极提升服务全区重点项目落地,多年来为重点企业落地提供登记注册直通车服务。2018年,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千灯湖创投小镇启动了合伙企业绿色通道;2019年又为落地三龙湾南海片区的企业开设办事专窗,把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和经营者身上。
见证南海商事制度改革过程的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自己在窗口办理登记业务,看着一张张期待而入、满意而归的脸庞,心中涌起无限的自豪感:一个个改革举措都被证明是民心所向,一家家设立登记的企业当中在未来也许就有行业冠军企业,一张张新出的营业执照正是南海区磅礴发展的有力佐证。
小作坊变企业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今年5月9日,广东省广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领取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从“小作坊”转身为食品生产企业,这一市场身份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它在经营领域、就业吸纳、商业信用、品牌效应、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将增强。
广东省广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广记食品加工厂。在2013年,广记食品加工厂进驻里水镇食品集中加工中心,产能和市场贸易范围迅速增长,旗下直营、加盟和供货门店达350家,单月纳税额从2016年的4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最高54万元,2019年缴纳增值税、地税、法人个人所得税等总税收503万元。
但是广记食品加工厂厂房面积有限,产品只能满足300多家门店的需求,为此不得不暂缓100多家门店的供货申请,导致一天减少十几万元营业额,并且其“中央工厂+半成品配送+门店经营”的发展理念,也因为“小作坊”的身份和没有足够仓储空间,以及缺少物流系统的支撑而难以实现,于是企业希望能进驻食品工业园区,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空间和便利。
南海市场监管部门重视企业的发展需求,大力支持食品小作坊突破瓶颈、做大做强,在2019年6月,指导广记食品加工厂开办者申请设立广东省广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助其完成市场身份由“小作坊”向“企业”的升级;今年4月,广记食品加工厂正式领取《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了食品生产企业。
南海食品小作坊能够成功实现华丽转身,折射出南海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企业发展的扶持和培育行之有效。据了解,早在2009年,区市场监管部门开始探索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模式,用5年时间先后在各镇(街道)建成食品集中加工中心,引导全区“微、散、脏、乱”的食品小作坊取得备案,进入中心纳入有序监管。同时从完善主体资格、规范集中管理、打造企业品牌等多方面出政策、给支持,力推小作坊上规模、上档次。
据透露,接下来区市场监管部门将借助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工作契机,积极深入推动食品工业园建设,进一步培育食品市场主体,从而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工业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南海区食品生产企业总数688家,全区食品生产主体体量占佛山总数过半,是省内获证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最多的县级行政区。
与提升食品生产环境相适应的是,近年来,南海区大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如今,在南海的大街小巷,市民走进餐馆,“明厨亮灶”展示了餐饮食品加工制作的关键过程;在“阳光餐饮”APP上,市民轻点指尖,餐饮企业信息公示、公众参与、主体自律、智慧监管及大数据分析一应俱全;今年6月30日,全区学校食堂上线“互联网+明厨亮灶”,备受师生、家长关注的校园餐饮安全更加有保障;农贸市场全部建有快检室,每天为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架子把好每一道质量关;食品安全流动检测车在各个市场穿梭,为市民现场提供快检服务……南海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不懈努力,为市民群众的小康生活注入更强有力的保障。
担任驻村干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6年,已到扶贫干部年龄上限的李松庆主动请缨,代表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云浮云城区腰古镇腰古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2019年5月,三年驻村扶贫工作结束后,已经交出扶贫优异成绩单的李松庆,本可以返回原单位工作。然而,面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挽留,他义无反顾,服从工作需要,听从组织安排,继续担任驻腰古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村民的“挽留”,也反映了李松庆的脱贫攻坚工作颇有成效。
驻村以来,李松庆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把脉”,列出短板,制定帮扶发展计划,着重发展长效产业,充分集约荒地开发利用,与村两委干部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方向,曾多次带队往返珠三角等地参观农业企业学习取经,广泛听取农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并成功引进两家农业公司进驻腰古村,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
漫漫扶贫路,不负有心人。在李松庆的带领下,腰古村先后成立了蛋鸡养殖场、120亩剑花种植基地、5000平方米食用菌培植温室棚,腰古村也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落后贫困村,变成了春节期间有五六万人次涌入的乡村旅游打卡之地。
目前,腰古村的农副产品项目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腰古凰”商标;剑花基地长势喜人,并陆续有收益;食用菌培植基地已正常运作,75万只菇苞每天可以采摘,并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4020元提高到现在的14430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051元。截至目前,腰古村建档立卡的76户266人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100%。
而在距离腰古村100公里的罗定市,南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另外一位驻村扶贫干部伍文忠,负责罗定16个镇27条村3800户贫困户的扶贫工作已经4个寒暑了。
在那里,伍文忠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制药产业,通过“药企+种植合作社+村民”的经营模式,使得贫困户可以通过种植南药、出租林地和到基地务工等3种方式实现增收脱贫。此外,伍文忠还在罗定推广巴戟鸡、南罗百香鸡等优良品种的养殖。
经过4年的对口帮扶,罗定各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2019年考核自检自查中,罗定各村做到了百分百贫困村摘帽,百分百贫困户脱贫出列。
扶贫干部冲锋在前,部门也在后方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切实推进扶贫进度。据了解,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派出4名干部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将慰问物资交到贫困户手中,传递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等,为脱贫攻坚作积极贡献。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通讯员颜娟霞库珍丽罗嘉莉蔡哲明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