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南海密码”

■南海致力追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图为越来越完善的三龙湾南海片区。

■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带队到西樵镇儒溪村,了解这里美丽宜人的村居环境。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意思是人们劳作不休,希望能够过上好的生活。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生活的代名词,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
小康凝结着人民群众对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也承载着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和使命。逐梦小康,是南海矢志追寻的方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下南海奋力前行的历史使命。胸怀梦想,扛起担当,南海为此始终拼搏在砥砺奋进的道路上。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小康承载初心、小康更属于人民。从经济社会指标到基础设施,从创新驱动到社会治理,从公共服务到民生“关键小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南海紧紧扭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实际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扛大鼎,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开拓奋进
高质量筑牢小康根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300多万南海人民是如何奋战在小康路上的?什么才是“小康”?
于南海而言,在城市,小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在农村,小康是每个村居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奔小康的特色之路;在市民的心中,小康是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准和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海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如今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工业信息化、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机遇,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提升、新跨越。
党的十九大以来,南海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今年1月,在南海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五次会议上,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对走实走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必由路”。南海这些年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招大商、重创新、转动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在GDP总量较大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了经济高质量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南海坚决抓好“双统筹”实现“双胜利”,疫情防控筑牢“南海防线”,经济发展跑出“南海速度”,改革开放增创“南海优势”,民生建设提升“南海温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实干为先
擦亮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
1分钟,南海为全世界高楼大厦贡献3.15吨铝型材;1分钟,一汽-大众佛山工厂造好一辆汽车;1分钟,南海创造51.7万元GDP……
这是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几个数据,一分钟,见证腾飞速度;一分钟,感受幸福温度。一座城市要发展,不能只盯着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大型广场,还要积极培育城市精神生成和生长的环境。
南海这个千年古郡之所以始终魅力十足,就是因为凝聚真干实干的强大合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地,在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南海以改革创新引领,大胆探索、奋发有为,凝聚起同心奔小康的强大力量,把人民群众对小康生活的憧憬,一步步变成现实。
小康路上,以改革“探路”,南海有着持续不断的活力;以速度“赶路”,南海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以温度“铺路”,南海有着近悦远来的魅力。正是围绕“真”字、“实”字,深化“守底线、强担当、提效能”干部作风建设,南海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真干事、干真事,实干事、干实事,不断擦亮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
当然,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亦很关键。南海以绿为底,增添“生态福利”,同时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让绿色成为全面小康的底色。
在桂城映月湖,小桥碧波,微风轻抚;淙淙流水间,岸边的粉黛乱子草更显得生机盎然;河底植物随波荡漾,鱼儿在“水下森林”里游弋嬉戏,处处让人怡然舒畅。同样在西樵镇儒溪村,一路繁花似锦,游人不断,一派岭南好风光。
生态更美好,环境更宜居,栖居在这样的南海,人们才会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了地更绿,这些年南海的公园、绿地在不断增加。目前每个生活在南海的人平均拥有近2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面积,这座工业之城一年四季可见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树木葱茏,市民“开门见绿”,出门不远就有锻炼休闲的场所。
南海正在跨越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的关口,必须坚持以城市升级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高品质城市。近年来,南海立足全球视野,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不断扩展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不仅如此,南海还推动出台多项保障性政策措施,着眼“保基本”“兜底线”和“雪中送炭”,让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享有与南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生活保障,共享发展成果。其中,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和福利保障水平均提高至全国前列,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仅2019年,南海区累计发放各类民生补助资金2.5亿元,惠及各类群众近13.4万人。
在不让本区居民“掉队”的同时,南海对口帮扶云浮、扶贫协作四川凉山、对口支援西藏墨脱和新疆伽师、对口合作黑龙江双鸭山等均是拿出真金白银,帮扶受援地区精准脱贫、共同富裕,体现南海的使命与担当。
富民惠民
绘就全面小康幸福画卷
在小康路上,南海深知,如果只有钢筋水泥,只追求效率和速度,那么城市就没有了灵魂和底蕴,失去了记忆和乡愁。百姓的感受,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卷面分。为此,南海将民生放在了显要位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各项任务,锚定战略方向,让高水平全面小康可知可感。
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年,南海以温度“铺路”,脚踏实地干一些老百姓身边的民生实事,在学前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上用心用情用功,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汽车;区内共有15家公立医院,全区行政村实现医疗保健及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全覆盖;每年教育事业投入占公共支出的20%以上,历年高考各项上线率名列全省前茅,达到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水平;社会治安去年全年刑事警情大幅下降29.9%,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0.11……这些有形的温度、无形的温度,都温暖着人心,让人们在小康之路上各有所属、各有所得,也让南海有了近悦远来的魅力。
今年9月初,由《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评选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榜单出炉,其中,南海以总评分93.58位列全国第4位。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南海魅力在何处?其实,幸福感藏在南海人的每一个民生细节里,就业、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生活品质、教育、医疗等因素均是影响民众幸福获得感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南海全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176.6亿元,增长805倍;1978年到2019年,南海人均GDP增长212倍;南海以全国0.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0.3%的经济总量。
如果数据是小康最好的体现,那么荣誉则是小康最好的佐证。2019年,南海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区)”荣誉称号;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二名;2019年获得中国创新百强区县第八名……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一串串靓丽的数字,让人震撼,更让人动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
“每天看到居民进进出出,开开心心,挂满笑容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小康’的样子吧!”桂城街道一位社区干部王女士的描述很质朴,而南海正是用这些生动可感的民生底色彰显了高质量发展成色,筑起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基石。
文/珠江时报记者
付艳霞图/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