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三龙湾号”游船首航
    • 南海艺术中心又有新进展 连片改造力促城乡融合
    • 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献“锦囊妙计”
    • 力争培育 10家以上超百亿龙头企业
    • 南海人民医院12月启动向新院区搬迁
    • 《小康南海》特刊今日出街

    第A02版:重点

    • 10大奖补措施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A03版:今日南海

    • 狮山:向新时代文明实践高地大步迈进

    第A04版:关注

    • 把握搬迁机遇 推动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

    第A05版:要闻

    • 全力建设环西樵山片区
    • 优美歌声展现 本土音乐力量
    • 评选“佛山品牌” 展现佛山力量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 寻事故知情者

    第A06版:今日南海

    • 多元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A07版:乐游

    • 为您制定攻略 双节乐游南海

    第A08版:城事

    • 社保宣讲进村企 服务惠民提信心
    • 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打击销售长江流域 非法捕捞渔获物
    • 打通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
    • 佛山农行成功举办投资策略报告会
    • 佛山中行教您如何保障 银行账户信息及使用安全

    第B01版:特刊

    • p1

    第B02版:特刊

    • 高水平是小康南海的最亮本色
    • 目录

    第B03版:特刊

    • 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南海密码”

    第B04版:特刊

    • 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小康品质

    第B05版:特刊

    • 创新社会治理 让城市更和谐

    第B06版:特刊

    • 南海成绩单 展现小康好图景

    第B08版:特刊

    • 改革再出发 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第B09版:特刊

    • 助力脱贫攻坚的“南海战法”

    第B10版:特刊

    • 凝聚善治力量 夯实幸福基石

    第B11版:特刊

    • 抬头见碧水蓝天 推门闻鸟语花香

    第B12版:特刊

    • 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

    第C01版:小康南海

    • 发挥制度优势 增进民生福祉

    第C02版:小康南海

    • 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 p23

    第C03版:小康南海

    • 履行监督职责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p27
    • p24

    第C04版:小康南海

    • 下足绣花功夫 织就脱贫画卷
    • p30

    第C05版:小康南海

    • 扶贫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第C06版:小康南海

    • 激活土地要素流转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第C07版:小康南海

    • 肉桂飘香 深山趟出脱贫路

    第C08版:小康南海

    • 荒地变良田 种出“三份钱”

    第C09版:小康南海

    • 产业造血 “穷山坳”变“聚宝盆”

    第C10版:小康南海

    • 办事提速促发展 织密食品安全网

    第C11版:小康南海

    •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第C12版:小康南海

    • 渔民变居民 小康奔不停
    • 镇巴开到家门口 进城说走就能走
    • p46

    第D01版:镇街

    • 镇街跨步 硬核力量

    第D02版:桂城

    • 桂城 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之路

    第D03版:九江

    • 九江 产业新城提颜值 儒林之乡更宜居

    第D04版:西樵

    • 西樵 文旅小镇走进向往的生活

    第D05版:丹灶

    • 丹灶 有为之乡谱写创新篇章

    第D06版:狮山

    • 狮山 坚守制造阵地 打造湾区产业高地

    第D07版:大沥

    • 大沥 创出一条发展路绘就城乡幸福图

    第D08版:里水

    • 里水 兴乡村树标杆打造最美岭南水乡

    第D09版:狮山

    • 齐心护山林 繁花满桃园
    • 居民荷包涨起来 社区环境更美丽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C12:小康南海

镇巴开到家门口 进城说走就能走

西樵镇巴开通11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提升了西樵人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

2020年09月30日

■每天早上,吉赞村的长者都会选择乘坐樵08支线到城区喝早茶或买菜。 (通讯员供图)

每天早上7时,家住西樵镇百东吉赞村的左诗琪都会步行3~4分钟,来到村口的公交站,搭乘樵08支线去上班。与她一起上车的,大部分是同村的长者,他们有的坐车去喝早茶,有的去民乐市场买菜,有的去医院取药……

这辆从百东吉赞村出发的镇巴只是西樵镇内众多穿梭在村(社区)与城区之间的镇巴的一个缩影。从2009年开通至今,西樵镇巴从无到有,到基本实现“村村通”,半小时到达镇中心。那标志性的红色车身已经融入西樵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基本实现“村村通”

在百东吉赞村,有一个公交站,是村民争相保护的“宝贝”。附近的村民不仅时刻注意该站点的清洁,还成为义务“保安”,一看到有私人车辆在此停放、占用公交停车位,他们就会立刻上前劝阻。

村民为何如此爱惜这个公交站?西樵镇百东村党委书记左德培介绍,吉赞村作为百东村的四大自然村之一,常住人口约3000人,辖区内有20多个工厂。2017年前,该村村民需要步行20分钟超过1.5公里的路程去到樵丹路主干道上的公交站乘车。“有时候走出村口后,还得横跨马路到反方向乘车,年轻人都嫌远,何况是老人家?”他说。

在经过西樵镇交通、水利、路桥部门及公交公司等多方代表的多次实地勘察、提出整改意见,并由百东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进行改造后,这个长期困扰村民的出行问题在2017年初得以解决。当地交通部门决定开通从百东吉赞村到官山二桥的樵08补充线路——樵08支线。同年8月,百东吉赞村公交站正式投入使用,吉赞村迎来第一辆进村的“红色巴士”。

对今年70岁的村民区德满来说,这条樵08支线和这个离家门口不到500米的公交站扩大了他的“生活半径”,让他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都有了质的提升。

如今,他时常会到该站乘坐公交到附近的民乐市场买菜,或到官山城区喝早茶、探亲,甚至会在官山城区转车到魁奇路地铁站,再乘地铁到广州逛街。

公交线路凸显文旅特色

西樵镇巴开通11年来,从最初的2条线路发展至16条线路及3条支线,基本实现镇巴“村村通”。镇巴的车队规模从16辆发展到181辆,车辆也从柴油车不断更迭至如今的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等绿色能源车辆。2019年,西樵镇巴全年客运量达14616463人次,日均客运量达40045人次,成为许多市民依赖的出行工具。

4年前,第一次来西樵旅游的邓智选择乘坐樵16线镇巴进行“环樵游”,她搭乘这辆镇巴游遍西樵山、黄飞鸿故居、国艺影视城等景点。她回忆:“那时候我从网上查到这一条公交线,发现它会经过西樵几乎所有的景点,对游客来说太方便了。”

实际上,西樵不仅有樵16线一条旅游线路,还有樵08、09线等,经过景点的镇巴线路不在少数,对一些“背包客”、追求低成本出游或时间充裕的游客来说,乘坐镇巴游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西樵镇巴也串联起周边如丹灶和九江的景点,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2015年,西樵镇巴全面实施扩容提质,增加班次,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高峰期基本达到每15分钟以内一班车的间隔。而且,考虑到市民的“夜生活”需求,有9条线路的镇巴的尾班车发车时间是晚上10时半。

今年,邓智再次来到西樵,乘坐樵09线镇巴到南海湾森林生态园游玩。“这一次来明显感觉西樵的公交线路更完善了,而且等待的时间更短了。”她说。

配套完善吸引人才回流

作为城市交通配套的重要一环,西樵镇巴也在为吸引人才回流贡献力量。

2019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的左诗琪回到家乡西樵,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在她眼中,西樵是一个既充满发展动力和活力,又能让市民生活舒适的地方。再加上西樵的文旅、产业、生态和民生都发展得越来越好,让她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她说:“这些年,西樵的城市设施建设和配套更加完善,衣食住行的选择更加丰富,公园、读书驿站搬到家门口;道路、河涌都治理得很好……”

另一方面,随着镇巴线路深入村居,也为西樵镇各村(社区)企业招聘带来优势。

在樵08支线开通后,百东吉赞村内的厂企老板都纷纷向左德培反映:现在的工人对休息及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了,新招聘的工人一听说工厂门口有镇巴经过,他们可以坐车去城区玩,就马上签约了。

这些年,西樵镇巴与这座文旅小镇共同成长,见证了越来越多来樵旅游、工作、生活的“追梦人”。未来,西樵镇巴也将承载着在此生活的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各村(社区)中,让大家走出家门就能坐上车。

文/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通讯员余显灿左德培关蕴琪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