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文体圈为群众幸福加码
南海区文广旅体局扎实推动基本公共文体服务优质均衡、触手可及

■佛山市第十届运动会总结大会在新建成的南海体育中心举行。珠江时报记者/张志成摄

■市民在南海金融城广场读书驿站阅读书籍。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带着女儿往左走10分钟就到智慧图书馆,往右走几分钟就是中心体育公园,就算只在家门口转悠,带娃也不愁没去处,必须为政府点赞!”近日,记者走访大沥镇大镇社区,居民范晓慧对家门口的变化赞不绝口。
范晓慧满满的幸福感,是南海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文体服务的缩影。今年以来,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部门职能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建设,着力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10分钟文化圈”,扎实推动基本公共文体服务优质均衡、触手可及,为全面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应有贡献。
/健身“热”了/
家门口实现花式锻炼
12月6日晚,伴随着绚丽璀璨的灯光,新建成的南海体育中心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佛山市第十届运动会总结大会在此举行。
作为南海“三大”中心之一,南海体育中心占地约60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8.9万平方米,内设2万座席的体育场、1万坐席的体育馆,以及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馆、南海业余体校及相关配套设施。
南海体育中心的建成,极大地弥补了全市区级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的短板,为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更成为新的城市地标。不少市民已经“蠢蠢欲动”,迫不及待地想去体验一把。
作为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南海一直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近年来,飞鸿馆、樵山文化中心等大型公共文体场馆已先后启用。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海区文广旅体局更是把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建设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行全力推进,大力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全民健身。9月,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还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2年,社区体育公园实现290个村居全覆盖。
“自从改造后,中区社区各个经济社的体育公园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挤满人,有打篮球的也有散步的。”桂城街道中区社区党委书记冼瑞初介绍,今年11月底,中区社区4个社区体育公园均已完成升级改造,并注入不同主题和涂鸦元素,为周边市民带来更写意的生活享受。而每年的“例牌”——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更是持续掀起篮球热,让越来越多群众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无独有偶,升级后的南海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增设了多种智能互动体育设施,也因“好玩”成为“新晋网红”。截至12月,全区已完成新建或改建提升30个社区体育公园,累计建成社区体育公园145个。如今,遍布城乡的社区体育公园,生动描绘了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径”。
从“去哪健身”到“在家门口健身”再到“花样健身”,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勾勒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轨迹,也彰显了南海人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阅读“火”了/
“全民悦读”触手可及
一个充满活力的幸福城市,不仅要让群众“野蛮其体魄”,更要“文明其精神”。
“以前带孩子看书,要开车挺远才能找到图书馆,现在过条马路就能实现。”大镇社区居民范晓慧说,自从今年7月家门口有了智慧图书馆,孩子慢慢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她认为这是送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范晓慧的鲜活感受,是南海构建“10分钟阅读圈”成效的一个缩影。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入推进智慧图书馆“村居”全覆盖建设,把图书馆开到群众“家门口”,让“悦读”随手可及。
今年7月,南海区文广旅体局还发布了《南海区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社区书吧)全覆盖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智慧图书馆建设要覆盖全区。截至12月,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智慧图书馆有189间,实现每1.78万常住人口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国际先进水平。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以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契机,南海区文广旅体局还通过阵地集约、功能集成、资源集聚、服务集优,打造城乡融合示范的特色亮点,探索发展“阅读+党建+旅游+文创+轻餐+活动+图书销售”等多功能融合的智慧图书馆模式。
数据显示,截止至2021年12月21日,全区累计进馆人数达到249.6万人次,同比增长60.8%;文献流通量110.7万册次,同比增长45.4%。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南海推进智慧图书馆全覆盖建设找准了群众需求,开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与此同时,翰林书屋、一锥书屋、钟书阁、慧德书屋、广佛新世界智慧图书馆等一批“小、精、美、特”的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悦读”时光,让阅读成为一件公平的事、简单的事、平常的事、省心的事,更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氛围,成为“幸福南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产业“强”了/
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
文化,是城市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群众办实事,不仅要从“小事”入手,更要把“大事”办漂亮,着眼长远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海确立了东部“文化+创意”、中部“文化+商业”“文化+科技”、西部“文化+旅游”的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已成为南海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今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南海更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文商旅体创深度融合发展。
南海统筹规划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启用“南海有礼”文创空间,打造“博物馆+文创”发展模式,推动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南海持续擦亮艺术四季、公共艺术展、艺术广东·国际艺术交流展、艺术进剧场等精品活动品牌,并开展高质量文化文艺创演,培育出原创本土粤语话剧《水尾村的笑声》等一批群众文艺精品,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
南海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培育电竞、影视、文创等新兴产业,推动南海区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建“西樵山书院”,“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展示招商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平洲玉器街获评省级文化产业园,并引入虎牙全球研发总部、欢聚集团、宋城·佛山千古情等一批优质项目,以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为城市增加活力和温度。
在岭南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在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团结奋进、脚踏实地的南海精神引领下,南海区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广泛吸引全社会各层次的人才,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南海都能找到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独特的名片。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南海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特别是打造南狮超级IP,持续擦亮“南海·蓝海”“南海好功夫”等城市名片,让历史传统和现代都市相得益彰,让千年古郡绽放文化新魅力。
数读成效
●社区体育公园
截至2021年12月,全区已完成新建或改建提升30个社区体育公园,累计建成社区体育公园145个。
●智慧图书馆
截至2021年12月,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智慧图书馆有189间,实现每1.78万常住人口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国际先进水平。
●“博物馆之城”建设
全力打造环千灯湖片区、环西樵山片区、环佛山西站片区三大博物馆群,现已建成博物馆10家、艺术馆(展览馆)49家。
●文体活动
全年共举办文化活动约4200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280万。
特写
边角地、桥下灰大变身
“原来这里杂草丛生、满是蚊虫,如今不仅栽绿种绿,还增设了健身器材,晚上走走心情很愉快。”12月23日,记者走访西樵镇爱国村,村民麦姨和张叔对家门口的社区体育公园赞不绝口。
让群众拍手叫好的社区体育公园,就在爱国村龙赢村小组的村口。原本,这里是村中的一块边角地,杂草丛生、黄土裸露、蚊虫乱飞。改造后,只有400多平方米的边角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配套了篮球场、公厕、风雨廊、绿地等设施,成为了当地群众的好去处。
除了边角地,不显眼的桥下“灰空间”同样能“变废为宝”。近日,桂城街道在保障公路桥梁完好安全的前提下,将怡海路、佛平路跨线桥、海八路立交、季华东立交四大桥下空间“变废为宝”,为市民提供安全、美观的公共活动空间。
其中,怡海路桥下空间配齐儿童活动场地、青少年智趣空间、老人健康空间等场地功能设施,打造成为全龄化的大型休闲空间,季华东立交桥下将打造成佛山最大全天候街头极限运动公园——尖东社区体育公园。
“我为群众办实事”,核心在“民”、要点在“实”、关键是“办”。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海区文广旅体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建设,先后出台《佛山市南海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佛山市南海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大力支持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得到了镇街和村居的积极响应。
在此背景下,全区不少边角地、桥下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化身为就近便捷的、“小而精”的社区体育公园,这正是南海区文广旅体局通过“小切口”提升群众文体生活的鲜活例子。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通讯员李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