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水产掌舵人、“鲈鱼大王”何华先:
用闯和勤绘制多彩“水产版图”

■何华先。
集中连片的新型暂养车间厂房掩映在早春绿色中,数十万条鱼在水中休憩。4月上旬,在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何氏水产”)的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实时查看暂养池的水温、氧气含量、进水和出水量数据。
何氏水产掌舵人、有着“鲈鱼大王”之称的何华先介绍,鱼会在17℃左右的池中暂养,进入“半冬眠”状态后通过冷链运输“游”到全国各地。
历经二十多年不懈努力,何华先已成为佛山水产养殖行业“排头兵”,引领水产流通产业链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之路。
敢于突破做国内“陆运活鱼”第一人
1995年,何华先盘下广州一水产市场的档口,做活鱼买卖,主要销至武汉、长沙等城市。刚开始时,何华先用飞机将鱼送给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由于大商家的垄断,很多时候他只能等着抢别人剩下的舱位,甚至因抢不到舱位而损失生意。
头脑灵活的何华先很快想到通过火车运输活鱼。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异想天开”,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一开始,他尝试将活鱼从广州运至长沙,铁路车程要12个小时,加上公路车程,整个运输过程需要18个小时。虽然给运鱼箱充足了氧,但还是以零存活率告终。
“长途运输利润可观,但鱼的损耗也大,经常赚一单,亏两单,客户投诉率也较高。要想将南鱼北运的产业持续做强做大,就必须突破活鱼远程运输的技术难关,降低运输途中的损耗。”为此,何华先建立了科研专班,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同研究保鲜运输技术。为了掌握核心数据,他一次又一次往返于京广线,每一趟运输都是一次试验。
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尝试,何华先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对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式、操作流程、硬件设备、温度、密度、气候等因素全面把控,突破了长途运输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实现活鱼通过3000公里运输距离仍有99%的存活率,这项技术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何氏水产采用更为灵活的汽车运输。此后,何氏水产的水产品越走越远。
“何总身上有一股韧劲,吸引着我们向他靠近、看齐。”何氏水产公共关系中心负责人王东坦言,每到关键时刻,何华先都能挺身而出,提出战略性、方向性、创新性的意见,让团队工作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2007年,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落户南海西樵。经过十几年发展,何氏水产已是集优质淡水鱼育种、养殖、收购、暂养、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在何华先看来,成功之路必定是荆棘遍地的,只有积极、勇敢地翻越一座又一座山丘,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才能迎接光明。
向新领域进发打造预制菜灯塔工厂
在何氏水产,大多数人说起何华先,总会提到“勤奋”二字。
在长期的实践中,何华先与养殖能人、农业专家为密友,以书店、实验室为学习主战场,曾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等荣誉。何氏水产引进和提炼全球10多个国家的先进水产技术,获得国家3项发明专利,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何氏水产预制菜研发车间,从活鱼三去、鱼柳切片、腌制加工、包装成袋、-196°液氮速冻锁鲜到成品,最后进入自动化冷库,何华先对每个加工环节都了如指掌。他常常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和研发团队探讨预制菜保鲜技术、腌制工艺。
王东说,“他会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对口感、配料提出想法,比如针对南方市场和北方市场,在辣度上也要有所区分。”
除了对产品品质严格把控,何华先正在筹划打造预制菜灯塔工厂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有望带动产值近百亿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水产预制菜加工中心、冷库、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
身处水产行业二十余年,何华先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规模化、数字化,要以工业化思维来做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预制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预制菜灯塔工厂项目吹响了何氏水产在水产加工领域从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进发的号角。对何华先而言,这又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参考,但他仍满怀信心:“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争创一流的精气神落到实处,在水产高质量发展征途上贡献‘何氏’力量。”
如今,何华先理想中的“水产版图”仍在不断扩大,“未来,何氏水产将充分发挥佛山本土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向水产上下游不断延伸,通过全链条的布局,培养更多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推动佛山预制菜加速走向全球的同时,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惠及更多父老乡亲。”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程虹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