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水文化底蕴 书写水乡新故事
依托儒林湾建设做好“水”文章,推进九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江上,船只来往如梭。

▲沙头五人龙舟赛放龙现场。

▲探花公园。

▲磺矶鹭鸟天堂。
沿河建房,遇河架桥,街随河走,河随街流,水陆交通相织,文化与水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说的就是九江。
雨后,走进九江,被雨水洗刷过的一河两岸,透过老树投射在地面阳光的斑驳,一点阴一点阳,那里有很多老式的青砖房,河面上架着许多桥,无不在诉说着昔日九江的繁华旧貌。
纵观九江的文化,水文化是其根本,河流是构成九江城市的骨架,城内河流纵横。如今,九江正不遗余力做好“水”文章,依托西江流域重磅推出儒林湾规划,通过鱼塘改造促进乡村振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集群等战法,推进九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先天优势
九江因水而兴因水出名
九江有着先天的“水”优势,地名都与水牢牢地拴在一起。细数繁荣发达的九江历史,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发达的水系。一代又一代的九江人靠水吃水,商贸发展、农林渔业蓬勃发展,不仅催生了博大精深的九江商业文化,也塑造了九江人闯荡世界的冒险性格。往南向海的西江、北江从这里流过,通江达海的区位,成就了水运时代九江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九江也因此成为南海人“放眼向洋看世界”的出发地,如今有20多万九江乡亲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身处“南海之南”的九江镇,自古就有“五市通衢”之说,很早就成了南海、顺德、高明、鹤山等地与港澳乃至海外沟通贸易的水陆枢纽。佛山内河港口第一重镇的地位,让善商精商的九江人,沿西、北江顺流而下飘洋过海,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在海外取得巨大商业成就后,回乡反哺乡亲。
从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的五次重大升级改造中,九江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可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南海九江商会、旅港南海九江同乡会以及潘新安先生牵头,率先捐资改造简陋旧蚕房医舍,建成首座医务大楼。随后,潘溢佳纪念大楼相继落成,拉开医院汰劣布新之序幕;1995年,曾植桂堂慈善基金大楼落成;2011年,新建业门诊大楼剪彩;2014年,吴星可慈善基金住院大楼拔地而起;2020年,曾植桂堂慈善基金大楼拆旧建新竣工,黄韶英医务大楼筑就,旅港南海九江同乡会综合大楼揭幕,关杰初伉俪捐资完善医学影像科,吴星可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血液透析中心……以拳拳之心反哺家乡,热烈深沉均是桑梓情怀。
又如,5月1日将启用的万安善院,前身是“万安医院”,由沙头当地商人李盖枝组织一班热心慈善事业的人,发动海外、省港澳及沙头本地的殷商巨富,热心家乡慈善事业的同胞投资兴建。
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创造了九江龙舟的一次又一次传奇,塑造了“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佛山,佛山龙舟看九江”的品牌。
从宋代开始,九江乡民沿西江桑园围围塘养鱼、造田种桑育蚕,扒草艇运送生产资料成为必备的劳动技能,男女老少都练就了扒艇的绝活。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岭南水乡环境中,九江人利用农闲时间的扒艇比赛逐渐演化为赛龙舟,从洗脚上田的农民队,到参与国际国内大赛的专业运动员,共收获700多枚各项赛事奖牌,龙舟精神见证了九江一个个率先与第一。
九江镇荣获首个“中国龙舟名镇”“广东省传统龙舟特色镇”等多个荣誉称号。2012年,九江传统龙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生态治水
打开高品质滨水生活圈空间
江上碧波荡漾、江水清可见底、江岸鸟语花香、滨江公园绿意盎然,一步一景,九江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居民的幸福感满满,感受到“诗酒渔场烟火九江”的独特魅力。
一部九江史,半部治水史。作为岭南水乡,九江治水工作已开展多年,“净堤行动”为建设高品质滨水生活圈打开了空间,也为未来打造高品质的公共亲水岸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年九江镇紧紧围绕市区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部署,开展“净堤”行动,清理、拆除违法建(构)筑物类面积22720平方米,完成清拆西江多处“四乱”、“图斑”问题;整备集约海寿河江村、梅圳、下北、上西先锋村等198.73公顷(2981亩)连片鱼塘,完成养殖池塘改造提升面积约96.27公顷(1444亩),有效减少鱼塘尾水排放污染;投资2.58亿元在13个村(居)铺设排水管139.5公里,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完成沙头工业园B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九江镇水环境综合质量均值排名全市第一。
2022年12月31日,源林西江湿地公园开园,源林西江湿地公园由九江乡贤关杰初、吴绮兰伉俪捐赠,总投入4200万元,长度约2.3公里的西江生态碧道,是南国酒镇特色小镇中最具文化底蕴的滨江风光带。
据统计,2022年九江共建成碧道14公里,其中,西江碧道11.8公里,实现西江碧道九江段18.4公里全线贯通,由三乡围碧道、西江外滩公园、源林西江湿地公园、下东碧道等组成,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吸引力的西江最美滨江风光带,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激活水脉
塑造九江区位新优势
改革开放之后,九江办起了当时南海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金属制品、服装家纺、皮革制品、酿酒、汽车贸易等行业发展迅速,经济盛极一时。
但因距离中心城区较远,长久以来,九江一直无法与周边镇街形成集群效应。如何破局?经过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九江镇发现“水”是最大的优势。
九江凭借南海高位规划的“七湖三湾一站一园”发展定位,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对儒林湾进行重新规划再启航,以“一带一廊四片区”作为规划和发展重心,重点打造临港国际产业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正-滨江新城服务区以及南国酒镇特色片区四片区。
其中,九江将加快以家具、塑料、金属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临港国际产业社区、中兴新城、中国先进医卫用非织造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产业平台,聚焦新材料、医卫用产品、智能制造装备、大健康等产业精准招商,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烟桥门前白鹭飞,海寿江畔鱼虾肥。蚕房美食将进酒,龙舟竞渡立潮头……九江依西江而生,是国内远近驰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不仅有地道的九江美食,有古村美景,还有浓郁的侨乡文化。
如今,在南海高位谋划“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之际,九江作为南海唯一全境都在桑园围内的镇街,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禀赋,接下来将活用“水文化”名片,依托地处桑园围核心区域的优势,构建“两带两廊四片区”的文旅格局。
其中,“两带”是指着沿着桑园围肌理,串联三乡围、海寿岛、海心沙、西江外滩、北江外滩、湿地公园,共筑西北两江生态文旅带;“两廊”是指依托儒林水道(南北主涌)、人字河(东西运河)两条黄金水道,贯通西江、北江,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四片区”则是指河清水脉片、南国酒镇片、烟桥璜矶片、农旅融合片。在此规划下,九江未来将充分整合文旅资源,打造龙腾鹭影、南国酒镇、诗意海寿、烟桥古村、蚕房活化五大重点项目。
以水美城、以城聚才、以才兴城。未来九江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九江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九江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为争当“南海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筑牢基础。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沈芝强
通讯员供图通讯员刘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