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水脉奔不停 千年文脉传至今
南海以水为媒、以文领航,推动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

▲西樵山鸡冠峰俯瞰桑基鱼塘。

▲里水水上花市。

▲桑园围民乐窦。

▲叠滘龙船漂移。
悠悠岭南,有容乃大。山水激扬,缔造传奇。
南海,千年古郡。从始皇郡、隋帝县到明清时期的“首府首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国首富县到“广东四小虎”“全国百强区”,“敢为天下先”的南海始终勇立时代潮头。
如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南海吹响了以文化力量引领城市飞跃,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新号角。其中,南海大力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全面启动“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南海高质量融合发展。
为什么是水?我们试着从南海悠久的历史源头找寻答案。
万年水脉
依水而兴汇就古今繁华
在历史长河中,南海不仅是地名,更是地标。这里诞生了至少两个人类文明发展标杆,都与水有渊源:一个是在西樵山上创造的“双肩石器文化”,一个是西樵山下的世界伟大灌溉工程桑园围。
“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约五千多万年前,当珠三角地区还是一片汪洋之时,西樵山便因多次海底火山喷发而逐渐崛起。如锚点一般,西樵山分开水域,经过千万年的水土沉积,勾勒出湾区最初的轮廓。
6000多年前,西樵山作为新石器时期中国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之一,双肩石器传遍珠江流域。这一伟大生产工具的出现,使得岭南地区由蛮荒之地走向文明开化,从原始社会走向农耕文明,西樵山文化也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灯塔一旦点燃,便能长久烛照四海八荒。
先民们在西樵山下聚族而居,重农兴商,修缮水利,联基成围。始建于宋、兴盛于清的桑园围,集围江造田、防洪抗旱、交通和桑基鱼塘于一体,如今已是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的世界级灌溉工程遗产。她是岭南水利传奇,开启了珠三角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并催生出蚕桑经济,孕育了珠三角长期的富庶。得益于桑园围的守护,南海也由水乡泽国变成鱼米之乡,从农业文明逐渐走向商业文明,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时,南海墟市棋布、百业兴发,铁冶、陶瓷、缫丝、纺织独步一时。南海治辖的佛山镇,同时名列天下四大镇和四大聚,其繁华一度被视为超过广州,与京城并称。
水网密布的南海,也渐渐发展成为背枕中原、面向海外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这在现存的不少遗址中都能找到印证。
在西樵镇民乐社区,游客们带着相机走走停停,而镜头里总少不了一个古老窦闸——“民乐窦”。民乐窦是桑园围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窦闸,也是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坊间至今流传“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等谚语,南海缫丝业辉煌可见一斑。
今年初,“佛山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分别位于狮山镇和里水镇,都盛烧于两宋。之所以能跻身全国榜单,是因为考古工作者经过科学发掘和论证后,确认这两个古窑是宋代沉船“南海I号”上所载部分酱釉罐的产地,这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陶瓷产地的不凡地位。
时至今日,南海还在演绎“向海图强、商行天下”的弄潮故事:九江每年有超1000亿尾鱼苗游向国内外;大沥发力直播电商,延续“买全球、卖全球”的传奇;“南海制造”抢滩海外市场,2022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到
2016.1亿元,其中进口
420.1亿元,出口1596亿元,实现外贸八连增。
千年文脉
融汇创新彰显岭南魅力
潺潺流水,不仅为南海描绘出依水而兴、因水而荣的灿烂图卷,更孕育出开放包容的岭南广府文化。
南海,是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核心区,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400多年的建制史。在千年流水滋润下,积淀出郁水官驿文化带、桑园围文化带、省佛通衢文化带三条文化带,呈现出岭南水乡的万种风情。
这里,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明中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人在西樵山创建四大书院。山上的琅琅书声世代相传,南海衣冠蔚然大盛。据统计,南海一共出过474名文武进士,居广东各县之首。
这里,古村众多,古风留存。烟桥正道、松塘旗杆石、汤南书塾、仙岗蟹眼泉、璜溪炮楼、百西村头村古镬耳屋群、棋盘村棋艺巷……每一个古村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也遗存着承载人们乡愁的祠堂、书院、私塾、庙宇。
众多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历久弥新,成为世界级文化IP。南海是粤剧发祥地,600年前红船将大戏传遍省港澳;是南狮发源地,有道是“天下醒狮,皆出南海”;是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历年斩获国际冠军79个,叠滘龙船漂移更是年年引起万人空巷。这里更是功夫之城,黄飞鸿、叶问等宗师名扬海外。
恰似百川归海,南海文化也呈现出开放包容、融汇贯通的特点。你会发现,诞生于日本的大地艺术节在南海“如鱼得水”,巧妙地讲述岭南的水韵和艺术的诗意;传统的醒狮既可以化身游戏皮肤,也可融入课间操推而广之;龙舟不仅能扒,还能夜光漂移;乃至街头富有岭南味的墙绘涂鸦,都会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点。
融汇创新的岭南广府文化,也让南海从不缺“流量”密码。今年以来,南海登上央媒、外媒超50多次,其中文化元素尤为亮眼:醒狮、水上花市、“跳火光”、“村BA”、大地艺术节……目不暇接的“打开方式”,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多元包容。特别是“南海大地艺术节”,全网浏览量达到千万级别,让南海热度持续居高。
百年创领
敢为人先勇立时代风潮
独特的水文化不仅赋予了南海人海纳百川的胸怀、融汇贯通的智慧,也锻造了南海人“敢为天下先”的“硬核”基因。
数百年来,南海人远渡重洋,成为了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康有为在西樵山三湖书院出发,开始了维新变法之路;出洋五大臣之一的戴鸿慈,选择了新政改良之路;黄花岗72烈士中,13位南海人选择了共和革命之路;还有更多南海人开始了实业兴邦的实践。
陈启沅开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民族资本企业,陈澹浦父子则是民营机械制造业的先驱。南海还涌现出铁路之父詹天佑、照相机之父邹伯奇。这方水土更为新中国濡养出16位院士,成为了百年中国创领风潮之地。
正是一代又一代南海俊彦浇筑出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精神,鼓舞着南海在改革开放之初先行一步,六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从全国首
富县、“广东四小虎”到“全国百强区”,南海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始终领风气之先。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不得不说,那就是1980年的“半山扒龙船”。
1980年6月17日,中断逾百年之久的“半山扒龙船”再现西樵山天湖。马万祺、冯景禧等南海乡贤、海内外侨胞及周边市民约10万人到场观看,盛况空前。这不仅是一次民俗节庆活动,更是一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招商引资活动。其时,全国上下还在为姓“资”姓“社”争论不休,南海则率先通过一场招商会,对外传递出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也由此开启了“狂飙”之路,以“开路先锋”之姿驰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
如今,南海还在续写着“敢饮头啖汤”的精彩故事。比如,南海在10多年前就“抢滩”氢经济,从无到有崛起一座湾区氢城,跻身全国氢能赛道第一梯队,“中国氢能第一区”格局初现;而不产玉的平洲,却享有“世界翡翠看缅甸,中国翡翠看平洲”的美誉,占据全球八成玉镯产量。
以水为媒
“拼”出经济文化新高地
万年水脉、千年文脉、百年创领,这是历史留给南海的富矿。如何把这些珍宝串珠成链?南海给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水上南海”。
2022年11月,南海召开文化发展大会,重磅发布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政,启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水上南海”提出了“水上交通”“水上旅游”“水经济战略”三大策略,旨在通过以水塑形、以水通脉、以水兴产实现向水而为的南海愿景。
这个方案来源于历史:南海依水而兴,由水而荣;也根据现实:2000公里的“城乡水脉”覆盖全区85%的乡村。其创新之处在于重新解读南海历史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通过以水为媒、文化领航、水文共彰,让水脉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动力轴”、融合南海文化和城市功能的“魅力带”,厚植民生福祉和城市生态的“活力源”。
纵观历史,南海依水而兴,由水而荣,水是南海的灵气所在。南海是“玩水”高手,造富传奇千灯湖便是典型案例。如今,南海要布局一盘攸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棋:那就是以水为媒,以文领航,让万年水脉和千年文脉“活”在当下,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
南海是一名敢为人先的闯将,更是一名乘风破浪的优秀“水手”。我们期待,更多的水岸繁华图随着“水上南海”铺开,为南海“拼”出经济文化的新高地。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黎小燕图/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方智恒章佳琳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