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南海帆正扬 重塑城市新格局
水城共美、水产共融、水文共彰,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鱼跃鸢飞》,鱼与树、树与塘、塘与鱼互相交织,和谐共存。李均良摄

▲整治后的里水小布村实现水清岸绿河畅。资料图片

▲南海优良的水质孕育出丰富的淡水鱼产业。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黄永程摄

▲瓦房屋顶,小桥流水,改造后的夏漖粮园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方智恒摄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3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讲述着“城市”的真谛;3000多年后,坐拥亿年山川、万年水脉、千年文化、百年工业的南海,在经历工业文明的华丽转身后,如何继续演绎“城市”的魅力?
谜底就藏在谜面上。水脉,这一承载南海城市发展的载体,再度澎湃!历史上,南海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如今,涛声依旧,南海更要涵养生态之美,向海而生、海纳百川。
这是南海对历史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新解读。当“生态文明”吹响城市再出发的号角,当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进行反思时,生活在南海的人们将在人文社会的各种结构中回嵌于自然。
这是南海对“海纳百川”千年文脉的锐意复兴。水脉通南北,文脉连古今。一脉相承的水脉与文脉,交融汇聚成生生不息的大动脉,将融入南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水上南海”的谋划,充分体现岭南水乡、千年古郡的发展延续性,在续写历史辉煌中创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是南海对水城共美、水产共融的新时代城市治理故事的智慧讲述。以水兴城是一场苦仗,更是一场全民仗,在向蓝图进发的途中,人们会发现,只有做活水的文章,才能调动各方治水兴水的积极性,才能发现这座百强区背后“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智慧,换个角度,更能让人在这里看见信心、洞见未来。
南海无海,心中有海。水上南海,不仅为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更是一篇向历史要未来的大文章。
以水兴城
重塑城市高质量发展基底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是一个城市地理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择水而居,这是大自然教会我们的生活艺术。
在南海,百年粮仓夏漖粮园是小红书上佛山热门打卡地。每逢节假日,便有小船在清澈的八间河前行,俊男靓女沿岸寻找最佳拍摄机位。
在南海,城市地标千灯湖公园中的百亩“水下森林”,当阳光投入湖中,丰美的水草荡涤起舞、蓬勃生长,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远处还有白鹭驻足栖息,这是摄影发烧友最爱的时刻,“在灯湖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岭南水乡,河网密布,南海依水而兴、向水而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转型中,南海人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创造了奇迹,但同时也收割了“生态之殇”,“临水不见水、见水不亲水”成了城市居民心中不平。
为民治水,水治而城兴。当城市发展步入生态文明阶段,回归水边成了南海寻找新一轮城市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2022年11月,“水上南海”发展计划首次提出,重新解读南海历史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也为南海绘就“以水兴城”的新蓝图。
在“城市”的语境下,生态是一种财富,是新地理逻辑的生动体现,通过生态环境引人、留人,让城市获得更大发展,是“大城市”的终极奥义。
于是在西樵简村,得益于南海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村内低矮厂房被推倒,丁字涌水质变清,小鱼小虾畅游河中,停办多年的水上拔河比赛重新开展。宜居宜游的环境,让简村欣然接受听音湖片区的辐射带动,并明确发展特色文旅等第三产业的方向。
无论是百年粮仓焕发生机还是南海乡村之变,都在讲述“水是一座城市的幸运”。如黄浦江之于上海、珠江之于广州,水环境已成为重要的城市战略资源,以及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
水孕育了城市,也彰显着城市的抱负。当南海朝着“水上南海”出发,才能真正照见自己,照见未来。“水上南海”,
人水共生、水城共美、水产共融,这是南海重新审视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清醒回归。
活水兴产
让南海“水境界”愈发开阔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探本溯源,是文化自信之基。以“水”破题,必将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春日清晨,站在西樵山上俯瞰儒溪村,万亩桑基鱼塘如诗如画。“这么美的河水和村子,要是有游船多好!”作为南海大地艺术节分区之一,儒溪引得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但河涌近在咫尺却难以触及,让不少游客深感遗憾。
当南海全域水生态不断进阶,游客的新需求、老百姓的新期待,都呼唤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治水悦民之后,南海需要更开阔的思维、更细致的手笔、更科学的滨水规划,让水和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以水兴产的进阶。
“水上南海”,正在探索解答这一新时代课题。
南海拥有近2000公里的水网河道,这既是物阜民丰的生活水脉,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动脉。从桑基鱼塘到工业大区,从千灯湖到“泛千灯湖”,水战略让南海在一轮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今,通过“水上南海”串联起全区水域,更能体现南海这一岭南水乡、千年古郡发展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打通内水,赋予支河涌游览的功能,是计划最大的亮点。游客既有坐船探访的体验,同时也可游览古村,体验多彩民俗。”“水上南海”概念策划者、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如是说。
这是以“水”破题的突破点之一:以水为脉,通过外联内通,形成“以水带城”良性发展机制,将南海水脉上的全域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推动滨水土地经济、滨水商业经济、滨水旅游经济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全链条的“水经济”。
这是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水上南海”赋予“水战略”又一次创新,它不仅要通过发展“水经济”,应对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竞争,更要以水为媒、文化领航、水文共彰,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注入活水之源、文化之力。
纵观国内因水而兴的地区,杭州治水建城,赋予了城市包容世界、兼济天下的品质与韵味;周庄兴起夜经济,“中国第一水乡”传统旅游业向文化跨界、产业跨界、体验跨界;继逢简水乡后,顺德杏坛也再次踏上激发水乡文化底蕴促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实践都证明,做活水文章是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的“杀手锏”,“杀手锏”的背后则是“水文化”的力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文化的力量往往比经济的力量更有效,跑得更快、传播更广。“水上南海”的背后,是等待崛起的文旅发展新经济,是不断强化的岭南水乡文化自信,更是工业城市探索以文化城的城市新名片。
凝心聚力
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顶层设计,就有发展航向;有自发创造,就能自我迭代。
在狮山镇联星社区,长约150米的联星直涌暗涵揭盖复涌后,充美村村民全力支持出让河涌旁的土地,用于河涌岸线绿化。建在联星直涌旁的中南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动出资15万元实施墙绘项目,将“以水兴产以水兴城产城融合”的理念“搬”上墙、刻进村民心里。
在桂城,志愿者沿着河涌巡河,2年来花了3000小时守护着身边的“碧水清流”。“95后”志愿者黄敏莹,带着“徒弟”们巡走在叠滘水乡,喜见河涌环境越来越美,最近她听说,火出圈的“0731再就业男团”都来叠滘划龙舟了。
今天的南海已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居民追求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是大势所趋,对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城市功能品质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全面启动的“水上南海”发展规划,正瞄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也激发着居民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南海的内生动力。
只要积极引导、科学组织,这股群众自发的力量就能托起“水上南海”。
南海九江下北社区正生动演绎着这种智慧。2014年,下北社区雨污分流工程完工,村居水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村民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位乡贤提议,可在村内的鱼塘投放鱼苗,将养大的鱼分发给村民,加强村民对水环境治理的参与感。
当年起,下北社区长兴村经济社在村内鱼塘投入鱼苗。村民得知每家每户都能分鱼后,便自发维护环境,看见水里有垃圾也会主动乘船捞起。
“以前村里养的鱼自己都不敢吃,现在家家户户都很期待年底分鱼。”下北社区两委干部欧耀江说,长兴村的“分鱼大会”已持续了8年。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当前,南海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大力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着眼未来,只有做活水文章,联结城市发展红利的“共同体”,才能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持续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对南海而言,这是城市竞争的“新战场”,也是南海印证城市魅力的“新答卷”。“水上南海”,解答的正是新时代的城市治理问题,探索的是如何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激荡,汇聚巨大合力的发展智慧。
锚定未来,“水上南海”是目标,内生动力是触媒,共同缔造是路径。“水上南海”已启航,在这条航线上,期待看见秀水长清的生态示范,看见以文兴产的文化创新,看见人民共享的美丽新南海。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杨慧黄梦灵郑慧苗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