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链串美景 打造文旅度假地
以“一环一网”谋划和建设桑园围水脉,打造桑园围“文化+生态”世界级IP

▲“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让游客一览西樵水乡美景。

▲宋城演艺佛山项目和听音湖美食轩让人期待。

▲游客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采摘桑果。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肖玲摄

官山涌两岸日益▲繁华。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章佳琳摄
古人云:“藏风聚气,得水为上。”在“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下,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里,岭南水乡西樵自古以来傍水而生,背靠北江、西江,河涌水网纵横交织,境内水运发达,千年水道生生不息。
五百年前,明代理学家湛若水曾热情赞美这里的风光:“一水环绕樵山,极为佳胜,不异浙之鉴湖风景。”如今的西樵,形成了“一山一岛一湾、一水六组团、五圩五村十馆”文旅发展格局,拥有分布密集、传承鲜活的岭南人文资源,也具备场景丰富、生态完整的岭南水乡自然资源。
去年,《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发布,确立“打造岭南水乡国际文旅度假胜地”的定位。乘势而上,西樵今年提出以“一环一网”高水平谋划和建设桑园围水脉,全力探索打造桑园围“文化+生态”世界级IP。
因水而兴
桑园围水脉生生不息
“烟雨西樵乍霁开,三湖碧水映楼台。追寻遗迹康南海,不尽沧桑过眼来。”康有为的《烟雨西樵》道出了以西樵山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早在百越时代,西樵山上创造了双肩石器文化,为珠江流域的繁衍生息提供有力保障,让西樵山有着“珠江文明的灯塔”的称号。
从西樵山上俯瞰,万亩桑基鱼塘水网交织、阡陌纵横,化身为忠实的历史守护者和讲述者。
2021年,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据记载,桑园围始建于宋,兴盛于清,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被称为“粤东粮命之区”“蚕桑千里沃壤”。这里不仅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催生珠三角蚕桑经济,还开启了中国工业文明,成为通达内地连接世界的海丝节点、影响全国的思想发源地。
明朝年间,桑基鱼塘种植模式大规模在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地区推广,“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正是桑基鱼塘繁盛的写照。我国早期民族工业代表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便设立在南海的桑基鱼塘区域——简村社区。“由于丁字涌连接官山涌、民乐等地,经常都能看到百舸争流的景象。”在八旬“简村通”林润明老人看来,陈启沅在中国掀起的缫丝革命,恰恰是从丁字涌开始,简村村民亦曾因此富甲一方。
历经近千年风雨洗礼,桑园围现已形成了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工程,至今仍保障当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并衍生桑园围水脉文化。
“‘樵桑联围’是当时广东省十大水利工程之一。樵北大闸于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竣工,竣工之日便是樵桑联围初步联成之时。”作为佛山市龙舟说唱非遗文化传承人,年近七旬的梁成坡对西樵的桑园围水脉有一定印象。“官山涌本是北江支流,樵北大闸未建成时,西樵分为桑园围和大栅两大块。樵北大闸建成后,樵桑联围连成一大片,更有利于防洪与治理内涝。”
如今的河涌已成为水乡标志性景观,大多数城区小镇依水而居,墟市因水而生。早在清朝,官山墟就东西沿官山涌成带状分布,慢慢地官山由墟扩大成镇,辖民乐、太平两圩。官山水道水网分布广泛,连通爱国、简村、岭西村、儒溪村、七星村等村落水系,形成围绕大半个西樵山的环山溪水系,开启以水育人的历史。
这样一条四通八达的水道,在当时缫丝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条丝绸贸易的黄金水道,几乎承托了埠口通商、商船往来、墟市交易的业务,连锁式的贸易链条由此诞生,并
在西樵山下形成了官山墟的历史雏形。
依水而为
打造岭南水乡绿色走廊
桑园围水脉,对西樵而言,不仅仅拥有厚重的历史,更有着自然与人类共同相处的美好和谐。
七星村,是珠三角地区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基塘生态农业片区,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的核心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感叹这里是“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河涌水道相连相通意味着路通财通,水清鱼肥民富,水道对于七星村来说是产业发展、村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七星村“两委”干部冼焯华说,每每春回大地,七星村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内的桑枝便会挂满桑果,引得四方来客垂涎欲滴。
据了解,以岭南水乡自然风光和桑基鱼塘文化为主题的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恢复了桑基鱼塘的风貌,挖掘桑基鱼塘生态养殖文化,建设成集游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园,既传承了文化,又振兴了乡村。
依水而为,因水而兴,守护碧水清波,西樵深谙此道。据统计,西樵目前纳入河湖名录河涌共有136条、湖库4宗,长度约484公里。多年来,西樵坚持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围绕岸线整治、河涌清淤、绿化提升等方面全域推进河涌治理,并结合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等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尤其对主要水道官山涌持续优化“一河两岸”城市滨水空间,打造岭南水乡绿色走廊。
4月21日,西樵开展水环境治理现场调研,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表示:“开展水环境治理意义重大,责不容辞。”今年,西樵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要求,全面攻坚示范河涌的创建工作,民乐主排涌重点推进民乐窦水文化提升,并同步加大水上南海西樵片主要河道“四乱”“碍洪”问题整治力度。
梧桐凤凰栖,花香蝶自来。近几年,越来越多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独立咖啡馆在西樵大街小巷中涌现,馆主们多数是西樵本地青年,他们选择回家乡创业,不仅是受家乡情怀驱使,也是因为对西樵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其中,官山涌两岸更是产生了西樵茶啡一条街。
“光是店铺选址,我们就找了两年。我们一直想找一处可以将西樵文化和咖啡文化完美融合的地方,最后找到这里,既能见到西樵山、官山涌,也能将岭南风格建筑与原生态的榕树完美融合。”Happdaycoffee(河堤咖啡)设点在官山涌旁,主理人阿钲表示,看着官山涌一河两岸,品尝一杯咖啡,观赏落日熔金的瞬间,颇有一番风味。
以水赋能
建设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
河涌、鱼塘、桑基、花卉、夕阳、村落……水网密集的西樵,随处可见渔舟唱晚美丽画面。
如何做活“水文章”?在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前,西樵早已有布局:全面盘活佛山桑园围(西樵段)示范区域内的各类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提升辖区文化旅游品质,实现“山有山名,水有水灵”。
从听音湖坐上满满岭南风情的小船,途经渔耕粤韵、儒溪、听音湖、太平墟,既可欣赏到沿途的乡村美景,又可欣赏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脉。这是“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项目,在去年11月启动,设有两条航线,起点设在听音湖码头,终点分别设在渔耕粤韵水上码头和太平船闸码头,单程航行时间约40分钟。
2022年底,西樵全面启动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区域“山、湖、岛、田、村、墟、文”优势资源,聚焦打造岭南水乡国际文旅度假胜地的定位,以大文旅促进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提升西樵全域新活力。尤
其在今年以来,在推进南海“三带三区”文化发展
新格局下,西樵提出以西樵山为核、以桑园
围水系为脉,盘活古村、历史文化街区人文资源,营造最岭南的水乡生活,持续开发“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线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特色水上休闲旅游综合区。
乘势打出组合拳。西樵镇2023年文旅工作计划中提到,以“一环一网”打造世界级水上文旅品牌。“一环”,即“樵湖十八曲”水上交通,“一网”,即高水平谋划和建设桑园围水脉,全力探索打造桑园围“文化+生态”世界级IP。
其中包括,以水为脉将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以此推动沿线村居提升乡村振兴建设水平、打造特色景点、推动沿线改造、活化文旅资源,塑造水与城共美、水与产共荣的水岸生活圈;推动水上交通更加市场化;举办“湾区樵湖马拉松龙舟竞渡活动”,串联官山墟—听音湖河道,同时举办“听音湖千人龙船饭”,营造“全生态、最岭南、水生活”文旅体验;继续推进民乐窦公园建设,加快桑园围博物馆建设;依托现有闲置房屋及土地资源建设桑园围主题文体公园;借助清华文创院力量,推动桑园围文化品牌的打造和输出。
一批以水赋能的“水经济”项目将落成开放,同时首批“水上南海”项目也将签约。位于听音湖片区的宋城演艺佛山项目计划2023年开业,樵顺嘉宝酒店、境界游·平沙夕照营地、上岛露营地、淡水鱼产业技术示范推广中心等将落成开放,听音湖美食轩进入招商引资阶段,岭南水乡国际文旅度假胜地雏形初现。
不远不近刚刚好,好玩西樵即刻到!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肖玲通讯员关蕴琪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