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打击敢亮剑 治水有“制”更有“智”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坚决打好打赢治水攻坚战,为“水上南海”提供生态支撑

■南海致力做好水环境治理。这是中区社区。

■执法人员利用生态环境决策情报中心推送的情报精准定位偷漏排点位。

■执法人员使用无人机侦察周边环境。

■“利剑”水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中,生态环境部门检查企业排水问题。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在千年流水的浸润下,南海以水定形,依水而兴,由水而荣。
此前,南海提出“水上南海”发展计划,重新解读南海历史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也为南海绘就“以水兴城”的新蓝图。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是建设“水上南海”的前提和基础,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如何围绕水生态进行布局和铺排实践,为南海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
精准打击
亮出水环境执法之剑
4月初,佛山50公里徒步活动引起全城关注,近20万人近距离感受了南海区境内水域的美丽生态风光,直呼“水岸风景令人惊喜”。
一场徒步遇见一城美好,这是市民对南海“以水美城”成效的直观体验。
自2022年打响治水大会战以来,南海治水管水兴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全年新增建成污水管网329.5公里,管网建设全面增速;全区综合污染指数不断降低,水质排名全市第三,九江镇水质排名全市第一……
成绩的背后是南海治水的行动力。2022年10月,区生态环境分局启动“利剑”水环境专项执法行动,通过联合执法行动、错时执法,对辖区内涉水企业突击检查,重点检查企业污水管网明管化、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等工作落实情况,坚决取缔违法违规企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举报里水某企业违法排污”“污水管网一点位PH偏低,周边可能有企业偷排。”每天,一条条分级情报从区生态环境决策情报中心发出。接报后,执法、监测人员迅速赶往企业采样监测。
“一开始,总有企业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偷排漏排问题很难发现,很难溯源。”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陈浩亮介绍,近年来,区生态环境分局推动建设生态环境决策情报中心,目前已形成“情报-研判-调查-整改”全闭环监管体系,可以精准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精准指挥调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检查。“‘以水美城’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好事,作为先行者,我们坚决细化对水环境的检查监管,让长治久清、河畅景美的水环境推动城市价值持续提升。”陈浩亮说。
2022年来,南海区、镇生态环境部门聚焦重点流域、重点镇(街道)、重点行业企业精准打击涉水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截至目前,全区检查涉水企业3261家次,开展涉水专项行动共200次,作出涉水类行政处罚决定96宗,罚款金额共计1365万元,向公安部门移交涉水的刑事案件10宗。
智慧治水
创新源头治理模式
“治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治水也是延续南海文化风情的上善之举,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湛坤表示,南海大小河涌超1000条,要做到高效治理,必须在源头消除水体污染。
为下好源头治理“先手棋”,区生态环境分局创新“查测溯治管”模式,依托“智慧环保”平台,搭建水体河涌目标管控系统(以下简称“管控系统”),全面推进入河排污(水)口智能监管。
如何智能?首先,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无人机、无人船等高科技手段,短时间内便系统地摸清了入河排污口及流域水环境污染存在问题。随后,技术人员对南海区近200条河道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信息化管理,在管控系统上形成入河排污口“一河一口一档”和“一张图、一张网”。
“以前河道治理主要以人为主,但工作人员很难覆盖到河道的方方面面,管控系统可以弥补人力在时空方面的不足。”生态环境工作人员介绍,如今他们身处办公室,也可通过管控系统“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各入河排污口情况,实现水环境非现场监管。
有了管控系统这个数字化“大脑”,区生态环境分局“一口一策”,逐一明确入河排污口整治要求,分级分类推进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并探索建立验收销号制度,对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成效进行评估,实现对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的闭环管理。
此外,针对工业污染源,区生态环境分局探索建设“污水零直排区”,以重点工业园为整治对象,围绕“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目标,对园区管网、排水户进行全面排查,分批分类施策,逐一落实整改。目前全区已有18个重点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成。
这些源头治理新模式为南海建设高品质滨水生活圈打开了空间,也为未来打造高品质的公共亲水岸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规划
坚持问题靶向方针
由古至今,治水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岭南水乡,南海治水工作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前的治水缺乏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水环境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基于此,去年4月,南海区水环境治理指挥部应运而生,南海区区长王勇担任总指挥,构建高效指挥体系,高位推动治水攻坚战。
作为指挥部的重要成员,区生态环境分局如何将战略落实到战术,将方法转化为行动,确保各项工作开展更加高效、科学、联动?答案是用好“坚持问题靶向”这一重要“指挥棒”。
于是在2022年南海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推进会召开后,区生态环境分局迅速行动,针对区治水行动,发布“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和处理”“全面强化排水许可管理”等专项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工业废水减排、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
此前,南海发布了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方案。结合该方案,聚焦中央、省、市督查督办问题、南海治水各阶段主要矛盾,区生态环境分局也及时制定年度水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和任务分解表,逐项落实整改。
治水的使命已落在肩上,为让“好水稳定在好、差水持续变好”,该局还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定期组织南海区水环境质量会商会议,通报水质情况、协调治水行动推进问题等,为水环境治理“问诊把脉”,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协同作战。
潺潺流水,生生不息,每一条河都流淌着城市治水的不凡记忆。“水环境整治其实是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带来的是环境升级、产业升级、形象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营商环境的提升,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徐湛坤表示,区生态环境局必将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坚决打好打赢治水攻坚战,促进治水与“治城”深度融合,为建设“水上南海”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治水成绩
截至2022年底,南海区累计建成截污管网2669公里;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合计处理规模116.08万吨/日。
2022年,南海区水质指数同比改善,水质排名全市第三,综合污染指数下降2.55%。
其中九江镇水质排名全市第1,综合污染指数下降8.61%;4个国考断面、2个省考断面稳定达标;区内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
亮 点 扫 描
工业废水处理费用省八成南海开启零星工业废水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以前处理喷涂尾水,厂里要投入设备,还要安排专人看管,要投入10余万元,现在转运车上门收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费能节省近八成。”南海区某灯饰五金厂负责人黄厂长在一次生态环境服务回访中,主动和执法人员算了一笔账。这笔让黄厂长“算了吓一跳”的账,是南海区零星工业废水收集处理试点工作最直观的成效。
此前,企业污水不达标排放、偷排废水,一直是南海区水环境污染的治理难题。南海小微企业多,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零散工业废水,对这些企业而言,如果单独升级改造环保设施,要投入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运行效率不高,造成浪费。这令大多数小微企业主感到头疼。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呢?
2022年下半年开始,南海区启动零星工业废水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建立企业方与废水处理方的直联平台,组织中小微企业以区域为整体规模,向废水处理方采购价低质高的优质服务,形成产污、治污、执法监管的“三赢”机制。如今,已有超200家小微企业加入此新模式中。
在区级统筹谋划和深入指导下,狮山镇于去年12月在松岗龙头社区启动零星工业废水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引导社区喷涂企业统一收集处理零星工业废水,助力流经该社区的大坑涌水环境治理。
黄厂长就是试点工作动员会上第一个报名的企业代表,其五金厂亦是试点区域内第一家实施生产废水转运处置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担心因员工不具备专业知识,导致处理后废水仍排放不达标。”谈及参与试点工作的好处,黄厂长说。
通过龙头社区喷涂企业试点工作的实施,区生态环境分局逐步摸清楚了废水、尾水转运工作的注意事项、转运流程等环节问题,为下阶段南海区持续优化废水转移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区镇生态环境部门提醒,如有相关涉水企业对零星废水回收处理工作感兴趣,可自行与区内2家具备收集处理零星工业废水能力的企业进行沟通对接,分别是佛山市富之源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丹灶镇五金工业园区淘金路西侧15号)和佛山市科源达环保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九江镇九江大道领航东一路3号)。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郑慧苗通讯员肖长安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