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海 望之浩荡
◎仲声
南海,一个生而为海的地方。
“南海”之名,望之而生浩荡之感、磅礴之意。
从大河奔流,到大海汪洋,浩浩荡荡的水,赋予南海最早的模样。
数十万年山川变易、人事变迁,水已经与南海、与南海人深度交融。
水,在外形上塑造着南海的河山、土地,从精神深处塑造着南海人的区域品格。在这里,有大河的奔腾进取,有大海的广阔包容,也有大湖的沉静务实、小溪的清新欢快。
过去的几千年,南海与水互相改造、互相成就。
秀美西樵,从海底崛起。最初的南海先民,于6000多年前在这里创造了双肩石器文化,点燃了“珠江文明的灯塔”。
大河自西而东,为南海带来了肥沃的三角洲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水乡河道纵横,使南海成为天然的鱼米之乡、繁华之地。
汛期洪水泛滥,磨炼了南海人的创造与实干精神,世界级水利工程桑园围在这里诞生。
大海广阔无垠,为南海带来了开阔的视野、最新的风气。在这片直面世界的窗口地带,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族工商业,催生了中国最早一批改革开放热土。
水利万物,水,滋养了南海的产业,滋润了南海人的生活。水土养人,水,无言地形成了南海的民俗,深刻浸润了南海人的精神。
南海与水的互相改造、互相成就,正在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以前,南海对水是被动地适应、自发地利用。
如今,南海正在主动思考自己与水的关系,主动掌控水与城市的命运。
当下的南海,对水与自身命运正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谋划:水,对南海意味着什么?水,推动了南海在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的发展,又将如何推动南海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发展?水是南海的天赋资产,它的有形资产、无形价值如何去深度发掘?
生态、产业、城市、民俗、文化,多维的思考和探究,使南海对水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深刻思考和周密谋划,带来的最新答案,就是再造一个“水上南海”。
“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源于自然和历史中南海与水的深层关联,着眼于城市、产业、文化的多位一体协调发展,最终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互动、安宁。“水上南海”,将重塑南海的城市面貌,也将重塑南海人的精神面貌和特质。
曾有人言:南海无海。
固然,在有建制以来的历史中,南海的行政区划屡经变迁。但南海人挥洒的舞台,从来都不只停留于珠江边、樵山下;南海人的胸怀,从来都是整个世界。
在南海的基因里,那一片海永远都在:汪洋恣肆,波浪滔天;胸怀天下,永远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