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进湾再领航 中心大沥拼未来
站上新征途上的大沥,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奔腾向前

▲大沥镇复建的省佛通衢牌坊。 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吴志恒摄

▲广佛湾重点项目启动。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黄晴雯摄

▲“盐步老龙1432”项目改造效果图。
水,孕育城市的生命,蕴藏城市的历史,升腾城市的灵气。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沥英贤辈出、渔米丰收、文化瑰宝众多,皆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养。对水,大沥人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感。水,载起了大沥悠久厚重的商贸文化;水,塑造了大沥充满灵性的人文传承。
流水脉脉,日夜不息。“水”不仅藏在这个镇的名字里,也刻在这个镇的基因中。站上新征途上的“中心大沥”,正以水一般的包容和灵动,过河进湾、扬帆远航,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一直奔腾向前。
渊源流深
省佛通衢见证城市前行足迹
大沥与水有着极深的渊源。三个片区的地名,都与水密不可分:大沥的“沥”字,透露出细水长流的坚韧;盐步得名于“盐埠”,因这里曾是古时商人交易食盐的水运埠头;黄岐则因古人以黄竹旗为此地水路交通的吉祥物,久而久之就演绎简化出这个地名。
水不仅孕育了这座城市,也成就了它的辉煌。奔腾东流的珠江水,见证着大沥的前行足迹。
因商而兴的大沥,一直有着许多与“水”有关的故事。数百年前,大沥便依靠着连接广州的水路来往通商,使得圩市繁茂、百业兴发。广佛历史上第一条贯通的陆路——“省佛通衢”也因“水”而生。为缓解当时水路治安问题,明末广佛两地共同修建了一条陆上通道,东起广州秀水墟,往西经过广济桥、三眼桥,再进入盐步直街,最后经溪头一眼桥,可前往佛山、黄鼎(今罗村)、西樵、九江等地,全长约20公里。
而地处省佛通衢中段的大沥盐步,也自然而然成为往返省佛人民,中午歇脚吃饭的首选之地,自明代以来便十分繁华。近来似城郭,茶肆酒楼新,清代学者胡方便以其描绘清初省佛通衢沿线的盐步墟盛景。据《南海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大沥、盐步、黄岐曾出现的圩市更是达到16个。
省佛通衢带来的繁盛延续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象最深的是沿途兴旺的茶楼、杂货铺,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站在位于大沥盐步河东的三眼桥上眺望广州,现已90岁高龄的王明灿,仍记得“省佛通衢”沿线的辉煌,在他记忆中,盐步直街不仅有烟酒酱油、药材杂货,也有五金陶瓷、茶楼当铺,繁盛一时。
潺潺流水,不仅孕育出“省佛通衢”,让大沥描绘出以水而兴、因水而荣的灿烂画卷,更串起了广佛两地的信息互通和文化交流,见证了广府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其中,位于省佛通衢核心地段的盐步片区,便得益于频繁的商贸往来,自古聚集起很多文人雅士、商贾侠客,孕育了591岁的盐步老龙,缔造了深厚的爆竹、藤编、诗画等特色文化,也从此有了“蟾龙雄镇”的雅号。
随着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省佛通衢上的16座古桥如今只剩下大沥盐步河东三眼桥、溪头一眼桥,与广州芳村秀水五眼桥一起,见证着广佛两地源远流长的情谊,也诉说着当年的繁华。而“省佛通衢”所凝聚的商行天下、开放进取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大沥前行。
而这条古道所形成的省佛通衢文化带,已成为南海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环。以“商贸文化”为特色的大沥,成为这条文化带上的重要明珠。大沥将以省级非遗盐步老龙礼俗文化为核心,串联起
三眼桥等地标以及盐步、六村、直街等社区,打造示范文化带。
潮龙跃起
文化IP点亮大湾区文旅新极点
龙舟是一项因水而生的运动。在大沥这个水网密布的镇街里,到处可见龙舟的痕迹。可以说,龙舟已是大沥人的文化图腾,数百年龙舟文化深入大沥人的血肉。每年端午期间,大沥的锦龙盛会在城乡水道此起彼伏。河涌里的龙舟桡桨齐发,处处是彩龙飞舞、桨影翻飞。龙舟上的鼓声、岸上市民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景致。
龙舟为线,牵起广佛情谊。五百多岁盐步老龙沉睡于此,每年与“契仔”的相聚成为传颂佳话。每年端午节期间,在古老的蟾溪河和宽阔的珠江之上,盐步老龙总会拖着长长白须游弋碧波之上,在众多龙船中特别引人注目。
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里,中央活力区将打造老龙互访之旅线路,围绕“盐步老龙巡游”这个主IP,打造“龙腾南海”IP。这与大沥的文旅业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大沥已发布《大沥镇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一带一轴两廊四区”文旅体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带是“省佛通衢文化带”,四区是“都市文化消费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四区”与“一带”发展并驾齐驱,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
而“盐步老龙”则是这个规划中最为亮眼的一个文化IP。盐步片区不仅孕育了盐步老龙,还有发达的内衣产业。2019年,南海区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盐步片区成为南海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试点,有着能形成下沉消费者聚集以及人才回流“虹吸效应”的先天基础。
如何才能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掀开“禾秆”露出“珍珠”?大沥计划对总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的盐步旧城片区进行改造,破解半城半乡的城市面貌及产业形态,让老片区焕发新活力。
以“盐步老龙1432”项目建设为抓手,大沥将构建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城市标杆,打造大湾区商贸文旅新极点。作为南海区首个以文化为主题脉络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片区,盐步老龙1432项目通过活化百里芳华盐步老龙示范区、南海酒厂、南海粮仓、盐步直街等区域,打造一个集办公、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城、产、人、文融合标杆文旅创意产业项目,让盐步“老龙”变身“潮龙”。
海纳百川
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和商贸转型
千百年来,河水养护着龙舟的肌理。而龙舟活动折射的那股奋勇争先的精神,也滋养着大沥人的心灵。
民间有句老话“水流向哪里,人就走向哪里。”大沥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一代又一代的大沥人经过千百载的辛勤劳动,把僻处南荒的洼地滩涂,垦辟成繁荣富庶的鱼米之乡,更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元产业重镇。如今,它正如水一般包容着每一个创新的梦,如水一般滋养着每一棵产业之树。
羊城创意园南海园区便是在大沥镇原南光树脂厂旧址“长”出的新载体。建成后,它将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应用平台、国际内衣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合作平台。园区自带的“科创”属性,也将进一步激发、释放大沥创造力和文创产业能量。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文创与科创的融合,可以对一个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表示,人口稠密的大沥要进行产业升级,就需要有“文创+科创”的配套吸引年轻人,让他们感受城市的魅力。
作为南海城市中轴北延的桥头堡、广佛全域同城先行区的大沥镇,正紧紧抓住南海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发展机遇。从生活到生产,大沥都想打造出城市美学典范,充分发挥“大城资源、小城成本”的比较优势,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吸引年轻人选择大沥、定居大沥、融入大沥。
对于一座立志竞争赶超的城市来说,双管齐下加强文化软、硬实力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关键。羊城创意园南海园区正处于“一带一轴两廊四区”中的“都市文化消费区”上,且也是“省佛通衢文化带”的重要布子。当下,大沥以文化为魂,大力发展广佛交融区域因地制宜的文化产业,引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产业经济优势与杠杆作用,为城产人文融合注入新动能和创造力。
在培育更多文创产业项目的同时,大沥也将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5条精品旅游线路、20个文旅打卡点,推出“省佛通衢”“邹伯奇”“盐步老龙”等特色IP,发展乡村文旅消费业态,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与商贸转型。
过河进湾
以中心之姿拼出无限未来
如果说,城市也有自己的性格,那大沥一定有水一般的包容,有水一样的灵动,也有水一样的拼劲。
佛山水道、水口水道、雅瑶水道自古便是大沥通往广州的主要航道。如今,大沥正加速开发这些“动脉”,重点写好“水”文章,“以水为脉”打造广佛“黄金水道”。同时,以水岸为载体,构建诗意栖息生态圈。随着镇水围、盐联围、泌联围滨河碧道主体完工,北环路碧道高标打造,如今在大沥,15.6公里滨河生态廊道绿意盎然。未来,大沥还将充分利用河岸资源,构建水道、绿道、栈道、廊道有机结合的生态碧道,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
行动的背后,是大沥努力提升城市吸引力、集聚力、辐射力、引领力、影响力,建设成建筑值得鉴赏、街区适合漫步、公园全龄友好、城市有温度的近悦远来的城市核心区的决心。站在新的定位上,如今大沥已确立以“过河进湾、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工商并举、品质领航”为工作主线,确立“五高”原则,也就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投入、高标准建设、高大上配套、高成长未来。
过河进湾,扬帆远航。一衣带水的大沥和荔湾,自古便是广佛联系的纽带,百业兴旺,商脉相承,产业互补。2021年3月,广州市荔湾区和佛山市南海区决定共建广佛新城核心区23平方公里土地,并将核心区定名为“广佛湾”,在此区域进行广佛新城先导区标杆建设。其中,大沥占9平方公里。
广佛湾可以说是南海和荔湾两区同心新结晶、广佛同城新起点。大沥的角色,已从广佛“两市的边缘”迈向“同城的中心”。今年,大沥率先启动广佛湾建设,将用五年时间,筹集投入2500亿元资金,聚焦新中心战线、新动能战线、新文化战线,实施城市客厅行动、绿美大沥行动、城市工厂行动、沥商雄风行动、地域IP行动等12大行动,重新树立“中心大沥”的江湖地位。
因势而起,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大沥是一艘永不言倦的航船,它从遥远的历史中驶来,向着美好的明天加速进发。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翠贞黄晴雯通讯员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