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打通引“活水”水乡流量化留量
激活“水经济”,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向生态经济、生态价值转变

■丹灶有为水道。

■市民在有为水道的游船乘凉风、品水韵、赏鹭鸟。

■广东南海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

■丹灶仙湖氢谷。
水是城市的脉络,滋养着一方水土。从空中俯瞰丹灶,河网水系纵横交错,北江自北向南奔流千里,润泽着有为之乡。在这里,耕地、建设用地、活动人群、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水系周边,水脉、文脉、城脉相交织,绘就出一幅与水共生、向水而生的和谐美丽画卷。
近年来,丹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的定位,激活“水经济”,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向生态经济、生态价值转变,努力打造城产人文融合共生之地。
串珠成链
绘就全域旅游新版图
在“水上南海”计划中,南海以水带城,推出13条水上主题游线。其中,“有为之约”(昼夜线)以“文化+体验”实现岭南游船与古韵书香相融合的亮点,成为“水上南海”三大示范段之一。
以水为脉,传承历史。丹灶有为水道自北向南蜿蜒,串联起银河、良登、仙岗、西城、塱心5个社区、大大小小24个村落。水道全长8公里,片区“人文相通、历史相近、水道相连”,滋养着青少年时期的康有为,见证着其生活、求学轨迹,是“有为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水道沿线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忠义文化更是孕育“有为精神”的沃土,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维新和工业创新的重要起源地。
坐上游船,市民可乘凉风、品水韵、赏鹭鸟,近距离感受这条千百年来穿镇而过的水脉魅力,领略丹灶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貌。
近年来,丹灶因地制宜,通过点、线、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并结合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沿线打造仙岗蟹眼仙泉、仙子湖、西城伏水湾、忠义主题园、银河龙舟掠影、良登田园印记6大重要景观节点,着力将有为水道建设成为丹灶的生态廊道、人文廊道和景观廊道。
“水脉”通了,经济就活了,有为水道正成为文农旅运营投资商的投资热点。伴随着佛山耕山小寨田园俱乐部、仙岗聚星里民宿、有为水道游船、康园一锥书屋、塱心佰院里、良登腾美国际马术学院等项目的建设落地,有为水道俨然成为丹灶颇具代表性的文旅封面,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
此外,水道两侧村居烧番塔、“拜斗日”、天后诞文化节等民俗活动延续几百年,食斋、赛龙舟、看粤剧、龙船饭等传统文化保存良好。随着水道两侧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的不断优化,传统文化有了展现的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依水而兴
打响“金沙户外”区域品牌
在有为水道东边,北江和南沙涌环绕着金沙岛静静流淌,金沙岛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其中。独特的水土环境孕育出金沙岛独特的地理景观,也孕育着丹灶城市发展的“基因”。
金沙岛面积约64平方公里,环岛有42.3公里的休闲绿道,岛内绿树婆娑、碧波荡漾、鸢飞鱼跃、百果飘香,这里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也是岭南农业发源地和岭南水乡文化的荟萃区。
在全域旅游一盘棋的背景下,丹灶乘“水”而上,今年2月启动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建设,提出将以“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为核心战略,打造南海首个现代运动品牌。以“生态”为基底,“产业”为依托,“旅游”为窗口、“文化”为支撑,对全岛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户外生态、户外运动、户外艺术、户外产业”四位一体的国际化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力争成为南海大型赛事经济的起航站。
具体而言,丹灶将以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户外探索公园、户外营地,打造文创馆、运动馆、生态馆、科普馆、室内文化展厅与体验中心、水上运动区等功能分区,打造南海首个现代运动品牌,带动体育旅游相关业态的发展;探索通过项目整体IP包装、国际国内推广等方式,充分发挥国际级资源积极性,带动体育旅游相关业态的发展;依托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深厚文化底蕴,引进向阳艺术工作室,有机赋能金沙岛户外发展,带动盘活岛上历史人文资源,加速营造“户外艺术”文旅氛围;借力“金沙户外”的区域品牌打造,以文促产,推动镇内企业竞逐户外装备新赛道,用三年时间打造超百亿户外装备产业集群。
随着优质文旅项目不断签约落户,百亿户外装备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丹灶生态“好水”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活水”,让丹灶在全区文旅发展中异军突起。
无论从风景到功能配套,“金沙户外”都在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丹灶的认识和期望。未来,丹灶将积极探索“新文旅、新消费、新场景、新生态”发展路径,将户外内容全面融合至金沙岛一二三产业中,吸纳更多的优质资源落户,打响“金沙户外”区域品牌,打造“潮玩丹灶”活力“人设”,跑出文产融合“加速度”“新状态”,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品质之城。
立足优势
因地制宜探索涉水创新发展
以水为媒,产业并行。环绕着丹灶仙湖,仙湖氢谷特色小镇拔地而起,这里是丹灶打造生态与产业并轨发展的典范,也承载着丹灶奋力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的远大梦想。
自2018年起,丹灶围绕仙湖重点打造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依托“一湖一城三园区”,不断聚集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氢动力汽车等氢能源汽车智造产业链条,吸引大批创新企业和人才扎根丹灶。
“水上南海”发展计划提出,要与仙湖实验室共同成立氢动力智能水运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设计研发水上氢能运动器材、水上氢能器械、氢能游船等,促进水上旅游产业体系向外围延伸,提升水上旅游附加值,提高产值贡献率。
作为全国氢能产业的先行地,丹灶如何依托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涉水创新发展?
丹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年来,在仙湖氢谷的强势带动下,南海已集聚超130家氢能产业相关企业和机构,核心项目计划投资超300亿元,预计达产后产值超千亿元,形成了涵盖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加氢,到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等环节较为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条。
在此基础上,丹灶积极拥抱大院大所,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借力借智机制,激活源头创新,不断深化“院士团队+丹灶企业”合作模式,推动仙湖实验室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历时多年种下的源头创新“种子”,丹灶如今迎来了开花结果的好时节。由广东中氢博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广东省内首艘氢能源船舶“仙湖1号”在丹灶下水;佛山攀业生产的国内首批“一口气”能跑80公里的氢能共享单车在仙湖氢谷投入试运营;2022年3月在南海交付使用的141辆氢燃料电池市政环卫车辆的首批3款氢能环卫车,则全部搭载了由落户丹灶的广东清能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系统。
在“最强大脑”的加持下,丹灶将依托仙湖氢谷,研发推广氢动力船舶等绿色新能源领域示范项目,助力南海氢动力智能水运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赋能“水经济”新业态。
人水和谐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水润万物,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带来丰富的物产,也形塑着城市的面貌与肌理。一大批水文化载体遍布丹灶各个角落,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水经济”风生水起。
守住涓涓流水,就守住了发展之本,也守住了人心。一直以来,丹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水为脉,结合实际提出从“效果治理向生态治理转变”的治理方针,全面推进治水、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不断深化水与城共美、水与产共荣的城市内涵,为“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沿着广东南海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广东万里碧道前行,沿途环境优美,一路绿意盎然。游步道、慢行道、景观树与蜿蜒的碧道串起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市民在绿荫下屏息静听鸟啼嘤咛,在繁忙生活中觅一丝惬意。
如今,高质量、高标准的碧道建设是丹灶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为此,丹灶以水为纽带,规划建设乡野型碧道约65公里,将景观节
点串联成链,将碧道打造成休憩港湾、生态家园、自然课堂和人文纽带。目前,丹灶已建成广东万里碧道22公里,成为了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也进一步激活了两岸滨水空间,促进周边生态、产业、文化等与自然的融合。
优质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和经济结构重塑,成为了丹灶最靓的招商名片,让丹灶成为了人才、企业、资金等发展要素的流向洼地。随着百事食品、徐工集团、星源材质等一批优质项目先后落户丹灶,丹灶还汇聚了一大批“翘楚”平台、院士项目、省市区人才团队项目,打造了人才聚集高地,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落户丹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迈入发展新阶段,丹灶将依托水资源,全力写好“水文章”,激活“水经济”,将环境竞争力转化为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集聚的吸引力,掀起生态文明的绿色风潮、科技创新的前沿浪潮、青春活力的动感热潮,撬动“水经济”雪球越滚越大,绽放近悦远来新魅力。
文/南海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时然通讯员丹宣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