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举行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签约暨开工动员活动,擂响新一轮发展“战鼓”
26个项目签约 总投资超440亿元

■活动主会场的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珠江时报讯(记者/李丹丹李春妹通讯员/黄礼珍李伟婵)昨日,南海区举行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签约暨开工动员活动,26个签约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440亿元,为南海擂响新一轮发展的“战鼓”。本次活动也是南海区落实“战疫不松懈、招商不断线”的成果集中展示。
南海与钟南山团队再次深度合作
为配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昨日活动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视频连线”的形式举行。此次签约的26个项目,投资总额超440亿元,均围绕南海区“两高四新”产业定位,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现代服务等领域。其中产业项目15个、载体平台类项目8个、商业类项目3个。
签约的项目中,“南海区政府与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健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格外受关注。该项目依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行业优势及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创业团队资源,将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创投基金、大健康创新项目专项资金、医药技术转化服务中心、大健康产业园、国际医学综合体等五方面展开合作,打造一个包括大湾区防疫科学中心、防疫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疫苗生产基地、特医食品生产基地、院内制剂生产基地等内容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力争成为国内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广佛同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标杆。
事实上,南海与钟南山团队的合作有坚实的基础,并且发展态势良好。早在2018年,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就在狮山镇投入2亿元建设了5万平方米的佛山安捷健康科技园。先期启动的安捷生安院感防控项目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上百台隔离病床、隔离诊台、隔离输液椅等院感防控产品在全国多家医院使用,目前已形成全职产学研人员超600人的产学研创业集群,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显示出了“团队建设、资源整合、融资创业、管理运作”等全方位的综合实力。
此次,南海区与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再次达成新合作,将继续推动健康产业成果转化,其合作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发展,累计引进2名以上的院士,累计引进孵化团队20个,成立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打造一个综合型产业园区。
“研发工作缺乏转化基地,一直是我们的困扰。我们的团队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需要更好的转化,需要有地方承载,佛山南海就在隔壁,我们之前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基础,应该更好地共同联合起来。”钟南山院士说,做研究光是发表文章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很好地跟企业结合,跟转化相结合。
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南海区坚持招商引资与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同步推进。腾龙湾区数据中心项目就是这一举措的成果代表之一。腾龙集团高级副总裁、广东腾龙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在签约现场表示,腾龙湾区数据中心项目作为大湾区数据运营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项目落户后,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结构性提高数字经济建设能力。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将打造成现代数据中心,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服务效能。
强化跟踪服务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
重点项目是南海经济工作的首要抓手,也是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此次举行签约暨开工动员活动,目的就是推动一批新的项目落户南海和动工建设,提振全区发展信心,进一步为南海未来增添新的发展动能,最大程度减小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在主会场,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表示,南海区将全力做好跟进服务,积极为项目排忧解难,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我相信,各位企业家、投资者选择南海,就是选择未来。”为帮助项目实现早动工、早投产、早出效益,闫昊波作出了四点承诺:一是腾出更充足的发展空间。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突破口,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尽快拿出一批连片土地,优先支持新引进项目建设,大力保障优秀民营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的用地需求。
二是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南海区近期连续出台“稳企十五条”和“企业复工复产十条”等政策,深入实施“企业暖春行动”,强化企业服务,抓紧抓细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实。下一步将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支持“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提供更高效的政务服务。为加快项目落地和动工建设,南海正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实施“模拟审批”,大幅缩短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的周期。对于部分涉及事项相对简单的项目,将努力做到“拿地即开工”。
四是打造更优质的配套环境。南海区将实施新一轮交通规划建设,深入推进交通综合治理,全面优化交通出行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污染防治,2020年要消除黑臭水体,持续提升环境质量。还将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保障水平,为广大企业员工在南海安居乐业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这次签约的项目投资额大、签约项目集聚性高、产业的带动性强,新一年的招商引资仍将围绕“两高四新”产业体系的建设来展开,重点要继续强化平台的建设,强化项目的引领作用。
(相关报道详见A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