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之战 南海医者的精诚担当
疾控团队、医疗队伍、社区公卫3支队伍出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南海区派出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医疗队员们在南海迎宾馆集结出征。

■在医院内,医生与护士交接物资。(通讯员供图)
“员工发热,还有咳嗽……”发现情况后,公司启动疫情处置应急预案,疫情层层上报,镇卫计局协调医院安排转运车辆,区疾控中心组建应急处置小组开展调查消毒工作……2月29日,一场特殊的应急演练有序进行。演练设定的场景是一旦商业楼宇发现聚集性疫情,政府、医院和企业应如何开展应急处置。
这场演练来得及时,且带有一定指向性:在南海,疫情形势逐渐明朗。但疫情拐点尚未到来,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商业楼宇、工地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防控绝对不能放松,“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各项措施仍需落到实处。
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好消息接踵而至,自2月15日起南海再没有新增确诊病例,治愈出院的人数越来越多。截至3月3日24时,南海区治愈出院26例,其余的病情稳定,未发生死亡病例。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与病魔抗争,与死神赛跑,冲锋在最前线的,正是卫健系统的医务工作人员。
疫情形势趋于平稳、治愈病例不断增加的背后,南海区卫健部门贡献了怎样的方略?
早预判快部署
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
虽然抗击疫情至今不到2个月,但南海区卫健局局长孔小燕却感觉“恍如隔世”,“疫情形势瞬息万变,每天都在不断调整应对方案,每天都像打仗,感觉时间很漫长。”
对市民而言,这场仗可能是从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时开始。但早在2019年12月31日,武汉首次通报疫情时,南海区疾控中心便“嗅”到了其中凶险。
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疫情应对处置工作进展情况。会后,区卫健局党组成员立即开会,对疫情进行预判分析。1月16日至19日,卫健部门在做出初步预判同时,开始着手准备前期应对工作。
1月19日,全区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制定《南海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征询意见稿)》。
1月22日,南海区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南海区疾控中心随即启动应急响应,同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区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组。
“可以说,在很多部门还没有发动时,卫健部门的中枢系统已经启动,并逐渐高速运转起来。”孔小燕说道。
1月23日,就在广东启动一级响应的同一天,区卫健局、区疾控中心联合发出《致南海市民朋友的一封信》,战疫打响。
“‘非典’过后,对于流行病的大爆发,我们一直都有危机感。作为行业人士,我们认为在区域里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一直有风险意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孔小燕说道。
比如,参照以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时,南海需要储备对外支援队伍。因此,督导检查的同时,区卫健局发布了相关指令。各大医院积极响应,提前筹划。这也是南海在接到紧急通知后,两个小时就能集结60人驰援武汉的原因之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疫开始前,区卫健部门就如同发现疫情的“雷达”,及时作出预判的“分析师”,最先响应、最先动员、拿出最核心的力量应战,从而为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争取了时间。
有战术稳局面
守住救治防控底线
1月24日,在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第二天,作为佛山市级定点救治医院之一,南海区人民医院已进入备战状态,制定应急预案、组织演练、进行人员培训,同时补充大量防护物资。
兵贵神速。公立医院快速反应的背后,是南海对疫情形势的预先研判,更是南海全力以赴开展防控救治的决心。
疫情发生后,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重点医院、定点收治医院名单陆续敲定。区卫健局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结合南海区医疗资源实际情况,做好五级启动的准备,严格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做好确诊病例救治工作。
彼时,医院成为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全区1.4万医护人员取消休假,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高风险,承担起救治病例的重任。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守好医院这第一道防线?
区卫健局的战术是“早部署”。
1月21日、22日,卫健局组织医政医管科、医管中心以及防控专家,分7个督导检查小组对全区15家公立医院展开专项督导检查,重点检查各医院针对新冠肺炎相关救治工作部署情况、医务人员培训情况、院感防控及预检分诊制度落实情况、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管理及物资储备情况等。
卫健战术的另一要诀,在于集中优势资源。
疫情发生后,区卫健局迅速抽调了30余名重要综合医院的医疗专家,组成专家团队。疫情期间,专家组不定期开会,对南海不同阶段的疫情进行预判,并为指挥部整体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专业建议等。
“专家组在每个阶段都能给出专业意见,让南海的疫情防控工作快速且专业。”孔小燕说。
用心救治只是一方面,防控、排查、宣传等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1月26日,南海区疫情信息征集平台上线,公布区疾控中心及镇街疫情防控(24小时)咨询电话;截至3月4日,区疾控中心陆续派出超过700人次组织开展现场处置、采集样品和隔离消杀等工作,对2875份样品开展应急检测,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对全区排查人员开展样品检测,累计已完成检测47427份……
强队伍显担当
一线救护彰显仁心大爱
1月21日,佛山报告南海区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后,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马上开展标本送检、流行病学史调查等工作。“从21日奋战至今,全体疾控人没有休过假。”南海区疾控中心党总支书记、中心主任曾鸿说道。
1月24日,除夕当天,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收到“取消休假、回佛山待命”的通知,300多名医务人员陆续返岗。
2月13日,60名医护人员星夜集结,驰援湖北。就在接到通知的前一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谢兵连夜敲定名单,并为即将出征的同事准备口罩、防护衣。
这些都只是卫健系统医务工作者敢于担当、传递仁心大爱的缩影。
“疾控中心团队、医院一线救治队伍、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是这次战疫中非常重要的3支队伍。”孔小燕说,卫健系统的医务工作者是战疫的“先头部队”,也是打扫战场的最后一个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3支队伍为何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在疫情发生时,因为病因未明,我们做出预判后,就参照当年‘非典’的情况,进行了培训和演练。可以说,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我们平时注重疾控体系能力建设、重视日常应急处置训练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分不开。”曾鸿表示。
短短几天,专家组为何能够快速筹建并发挥作用?孔小燕认为,这源于南海一直以来对培养医疗人才队伍的重视。
“非典”过后,除了疾控中心体系逐渐完善外,南海对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也进行了反思,并逐渐组建起一支公共卫生体系队伍,覆盖到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等。孔小燕认为,疫情发生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17年前抗“非”打的是“遭遇战”,主要是救治病人、防止输出。那么,17年后的战疫打的则是“阻击战”,除了救治病人,还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但对南海卫健系统的医务工作者而言,这一次,他们打的是“有准备之战”。
南海驰援湖北
派出人数
全区共派出4批医疗队员67人(医生18人、护士49人)
驰援湖北
南海区人民医院11人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1人
南海区妇幼保健院8人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13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12人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12人
物资保障
1
为医疗队员配备不少于10天使用量的医用防护用品,包含N95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疗防护服、隔离衣、防护眼镜、医用防护面屏、洗手液、消毒用品等;
2
安排部分医院的医护携带1台大无创呼吸机、3台中心/心电监护仪、4台高流量吸氧设备等医疗设备,确保接管病区正常运作;
3
为驰援医护人员准备干衣机、电热毯、羽绒服、防寒保暖内衣等生活物品。其中,南海区人民医院给队员准备48箱防护物品,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整理45箱急需物资分3批运往武汉,南海区妇幼保健院运送生活物资5批。
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通讯员杨晨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