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 战疫中彰显南海精神
南海人发挥一往无前的干劲和奉献精神,群策群力共抗疫情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队员出征前进行防护服培训。

■海八路五丫口大桥执勤点,南海各部门人员协同完成检疫工作。

■疫情期间,外卖小哥和环卫人员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坚守岗位。
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0年的春节,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中心话题不再是团圆,而是新冠肺炎。
那些不断跳动的数字、各类层出不穷的防疫指南、科学有序的复工复产……几乎成为人们话题讨论的全部。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对智力和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集体意志的锤炼,是城市精神的彰显。
城市精神是什么,它不会刻画在高大的水泥森林里,不会书写在书本之中;城市精神,流淌在城市的每条街道,镌刻在一个个挺身而出,成为“逆行者”的平凡身影上,镌刻在一张张义无反顾,奋不顾身的脸庞上。
南海的精神是什么,在于它的包容,在于它的团结,在于它的有为,在于它面对疫情时的第一时间响应,在于它两小时火速集结逆行武汉,在于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向心力,更在于它面对疫情和复工复产时一往无前的干劲和担当奉献的精神。
包容大爱
南海温度彰显城市担当
灾难对于每一座城市,都意味着痛苦。对于南海来说,亦如是。
面对病毒来势汹汹,南海人并没有退缩,而是以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关注着每一个遭遇不幸的人们,每一家深陷困境的企业。
从一座城,到一个人。包容是南海人最朴实的性格素描,每一位与南海产生关联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亲切感。
“我是尧尧的母亲。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我在家中心急如焚,几乎绝望。你们把温情和爱给了素未谋面的我们。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可以配得上‘医德仁心’。”
这是一封来自湖北的信。李女士长长的话语背后,是她的儿子尧尧在跟着舅舅到南海旅游时,尧尧的舅舅不幸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而作为密切接触者的尧尧,只能独自接受医学隔离观察。
很难想象,年幼的儿子在千里之外被独自隔离,李女士内心是怎样的煎熬。但幸运的是:尧尧在南海得到了众多医护人员及社工“妈妈”般的照顾。于是,便有了上面那一段话。
尧尧故事的背后,是南海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这是蕴藏在南海人身上的精神基因。在这座有着300多万人口的经济强区里,超过一半是非户籍人口,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挥洒青春和汗水。而南海给他们的回馈是如家的归属感。
2月16日,虽然寒冷橙色预警信号已生效,狮山镇新和村疫情防控排查组工作人员卢少霞、李满能等人却热出一头汗。寒风冷雨中,他们正提着被褥、清洁用品、煤气瓶等生活用品,送往村里某企业隔离点。
这一冷一热背后,是一段温情小故事。邱某是狮山镇新和村某企业的员工,受企业负责人指派,提前长途跋涉,经过疫区回到企业,打算做复工复产的资料准备工作。不料,抵达当日即被狮山镇新和村委会告知,要居家隔离14天才能外出。
居家隔离的邱某并没有遇到原本以为会出现的生活困难。但村委会却全力满足他使用电脑的需求,采购生活用品送到该企业隔离点。“有什么需求尽管提。”卢少霞耐心叮嘱了居家隔离注意事项后,给邱某吃了颗“定心丸”。
这样的故事,在整个疫情期间,在整个南海大地,还有很多很多。成千上万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活跃在每一条大街小巷,他们下基层大排查大走访,为社区居民提供出行和生活保障。上百份的感谢信,是这些“无微不至”关怀最好的印证。
2月19日,春寒料峭,一封《致南海区广大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却格外暖心:“我们热烈欢迎广大务工人员,尽快平安归来,加入到南海复工复产的大潮中。……南海有创新创业的大舞台,有宜居宜商的好环境,我们期盼继续与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并肩奋斗,共同开创南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而这样的关心、提醒或倡议,南海各级在整个疫情期间一共发出了30多封。越是危急,越见人心。包容、大爱始终是南海的城市之魂。
共克时艰
并肩抗疫砥砺前行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珠江水,一路翻山越岭蜿蜒流淌,最终在南粤大地汇入大海。在造就广袤富饶的珠三角平原同时,也赋予了南海这片神奇土地一种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力量。
南海人骨子里浸润着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傲然生长。在这场战疫中,南海人的敢为人先再次彰显。
2月21日下午,南海七个镇街村级工业园陆续响起钩机作业的轰鸣声,犹如声声春雷,吹响村级工业园区全面复工的冲锋号角。
虽然疫情影响了村改的进度,但南海仍然保持“加码”姿态。“要争分夺秒把失去的时间和进度抢回来。”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说,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一往无前的干劲和担当奉献的精神,全力推进我们的村改工作。
是的,一往无前,敢为人先。这就是南海人在这场战疫中展现出来的禀赋。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能阻止南海人奋斗的姿态。
“疫情不灭,我们不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此时不上,何时上!”
当疫情来临时,南海的7.5万名党员一往无前,迎难而上,他们的“请战”不仅是职责,更是坚韧与无畏。
时间倒回到1月21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了南海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接到消息后,南海区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工作人员马上开展标本送检、流行病学史调查等工作。“我们全体疾控人从1月21日奋战至今,没有休过假。”南海区疾控中心党总支书记、中心主任曾鸿介绍,目前区疾控中心全体在职员工有100人,其中党员57人。全体党员干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放弃春节休假,主动投入抗击疫情工作。
冲锋在前的不止是疾控中心,还有更多人。在7万多名南海党员的带领下,数百万南海人行动起来。他们中有夫妻档、兄弟连、父子兵,他们不仅是夫妻、是兄弟、是父子,更是配合抗击疫情、并肩作战的战友。
“武汉,我们来了!”2月13日中午12时,南海60名医护骨干紧急集结,驰援武汉,对口支援武汉市第一医院。从接到消息到60名医护骨干初步名单出炉,南海仅用了2个小时。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动更快,从接到正式通知,到确定名单,只用了15分钟。
九江女工的故事,在这个春天格外动人。一个月前,必得福是最早参与抗疫物资生产的佛山企业之一。除夕当晚,必得福仅有30多名工人紧急复工。为解决人手不足、原材料紧缺的难题,在政府的协助下,首批80多名“九江女工”挤满大巴,在春节期间奔赴生产一线,打响了佛山物资供应战的“枪声”。
这种姿态,还展现在南海科技战“疫”的探索。3月4日,人民日报以《依靠智能化、大数据,佛山南海区——科技撑起防疫网》为题,专门报道南海通过多种智能化手段,利用大数据平台,在政务服务、安全生产、智能防控等多方面发力,为防疫筑起牢固防线。
为了能更好的收集疫情相关信息,南海区第一时间开发出“疫情信息征集平台”,24小时在线服务。推广“非接触式”服务、智能测温仪、大数据助力。
团结奋进
同心迈入春天里
“速度很快,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难题,感谢政府支持。”近日,接到大沥镇经促局委托中国邮政送来的1890个口罩,永和玩具公司副总经理孔海强连声道谢。
1890个口罩背后,是南海区各级党委政府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很多企业反映,口罩获取艰难。于是,自2月20日起,南海区开放口罩申购渠道“佛山南海通(战疫版)”小程序,24小时接受企业申购。截至3月1日,全区已向1.9万家企业配送了190多万个口罩。
口罩也许只是这座城市团结奋进,携手共赴时艰的一个缩影。疫情一度让这座城市陷入了安静,但没能摧毁它的免疫系统——团结奋进的龙狮精神,让这里的人们永远不缺乏生活且更好的去奋斗的信心。
加大融资风险补偿、稳定职工队伍、减免多项税费……南海一口气先后推出包括“稳企十五条”及其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在内的20多条扶持政策和措施,与企业共渡难关,稳定发展的信心。
没有什么能熄灭南海人越过乌云的信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的热心市民和企业,海外乡贤,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疫情面前,南海人凝结起强大向心力:芦塘小学3日内筹款8万余元,捐往抗疫最前线;退役军人给500多个商户减免租金、捐送蔬菜300余吨;旅加华侨心系家乡,向西樵镇民乐小学捐赠3000个口罩;爱心企业欧谱曼迪科技捐助300万物资,驰援武汉一线医院;里水大步新乡贤捐赠近40000双袜子支援抗疫……
没有什么能阻止南海人迈向发展春天的脚步。一辆辆大巴车,将外来工接至企业,让他们安心工作,这是最细微处的关心;领导挂钩、“一对一贴身服务”,精准包干解决企业复工复产紧缺难题……
虽然目前疫情未松,拐点未到。但团结奋进如南海,终将快步迈向经济发展的“春天里”。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永亮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实习生廖明璨通讯员李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