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新兴社区
治理“软硬兼施”幸福“节节攀升”

■新兴社区人居环境靓丽,到处焕发新活力。

■新兴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后,环境焕然一新。
“书记,我今天出来散步,发现楼下的街灯不亮,能不能找人来维修下?”“好的,燕姐,我马上派人去看看。”在里水镇新兴社区葡萄苑,党员骨干和热心居民对身边事格外上心,每当察觉到片区有异样,就会拨打“书记热线”报料。书记也积极响应,力求服务好居民。
新兴社区是里水镇的老城区,无物业老旧小区多,基层力量一网融合缺乏统筹。为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新兴社区“软硬兼施”,不仅着力改造老旧小区的环境硬件,还探索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等各方力量共管共治的“软”措施,构建以服务为基石、以治理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模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探索长效治理机制
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街巷改造后平坦很多,大家出入更加安心、方便。”在新兴社区朝阳路南片区,居民陈伯高兴地说,家门前的道路原本凹凸不平,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道路铺上了沥青,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在新兴社区,类似的老旧小区还有很多,普遍存在缺乏长效管理、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小区环境也存在绿化景观配置单一、路面破损、车位短缺、三线混乱、管道老化等情况。近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新兴社区全面铺开老旧小区改造,通过路面硬底化、清理垃圾、收纳管线、美化环境、畅通排水等“硬”手段,让老旧小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新兴社区已完成沙基街区、葡萄苑片区、里水医院旧宿舍区、教师村、朝阳路片区等10个老旧小区的连片提升改造,共计投入约7926万元,改造总建筑面积达24.79万平方米,惠及群众约20000人。
改造成效显著,但维持不易,究其根本是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由于没有物业专门管理,老旧小区多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居民集体意识淡薄。“只有加强多元共治,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才能保障基层长期可持续和谐发展。”新兴社区党委书记刘绍涛认为,长效治理关键在“人”。
新兴社区在党群共融的“创熟”工作基础上,探索社区治理分片包干工作模式。以葡萄苑片区为例,该片区按照居住人口数及片区位置,划分为4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配备1~2名党员骨干或热心居民,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片区的环境治理、消防安全、民生情报、不文明现象和生活陋习等进行巡查、监督和上报,形成了“小事现场解决,大事联动解决”的常态化服务机制。
期间,社区涌现出众多“自治先锋”。例如: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新兴社区联心志愿服务队队长辛湛生,经常到养老院为长者唱歌、打扫卫生,并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富寿园开展卫生死角清理活动;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刘耀祥,主动担负起通津街片区绿植的日常浇水和管养工作,每天至少一次,一干就是四年,累计工作时数超1000小时;有着50年党龄的退役军人陈焕新与邓灿荣,主动承担起学校护畅队的职责,以退役军人的作风与担当参与志愿服务,守护学生安全出行。他们为新兴社区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支撑。
人大代表议事会进社区
堵车问题迎刃而解
从里水新兴路驱车驶入文化街,直走不到100米就到达一处拐弯路口。尽管这里有幼儿园、餐饮店、小商铺等“聚人气”的地方,途经的车辆和行人也能相互礼让,有序通过。“以前这条路很窄,遇上高峰时段经常堵车。现在路变宽了,还多了个停车场。”住在周边的居民李先生见证了这个路口的变化,连声称赞改造成果。
据了解,该路口是连接新兴社区和新联社区的重要通道,但由于路口较窄,人车通行并不顺畅,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不少居民认为,路口旁的危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原来,由于建成年代久远,该危房已出现瓦面坍塌脱落、外墙风化脱落等现象。如果危房拆除了,就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腾出更多空间来拓宽路口。为此,居民多次向有关部门和新兴社区反映。
作为里水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新兴社区主动搭起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2022年中旬,联络站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围绕“公租房危房如何处置”为主题开展社区议事会。人大代表们根据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同时到现场走访,深入了解居民的想法和意愿并提交至主管部门,进一步制定详细方案。2022年12月,在各方努力下,文化街拐弯路口的危房终于被拆除,还路于民的同时,还改建成小型停车场惠及居民。
接下来,新兴社区将聚焦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优势,凝聚多方力量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聚焦群众需求开展服务活动,让小民生撬动大幸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邓施恩通讯员李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