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键词洞察年轻人社交趋势
01
线下社交体力流失
部分年轻人在“996”、大小周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挣扎,逐渐无瑕打理亲密关系,“社交体力”不断削弱,社交半径、社交关系网络密度消减。
02
“零糖”社交
就像是来罐零糖可乐,无负担地获得社交带来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满足。
03
人机互动
《her》《黑客帝国》《人工智能》……人与AI的互动一度只存在于科幻故事的想象中,但AIGC的突破式发展让社交有了新可能。
04
对抗失重不安
多元价值冲突中,年轻人积极找寻自己的坐标,对抗失重旋涡里的无力、孤独和失落感。
05
释压崇拜
深陷生活泥沼中,寻找各种快乐的方式为自己减压。
06
他者想象
寻找自己的精神代言人,如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只“吗喽”、一只水豚,放飞真实的自我。
07
性价比生活
以更理性的思考直面自己的现实需求,告别“野性消费”。
08
懒系健康
如何以最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养最健康的身体,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探索方向。
09
自恋浪漫主义
重新养育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10
重构多维附近
年轻人在人间烟火中重拾“附近”,重建对生活的可控感。
2023年,找“搭子”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与智能对话机器人进行交流,他们还在积极寻找“吗喽”“水豚”这样的精神代言人,在偶尔抽离自我进行他者想象时获得减压的空间。
日前,JustSoSoul研究院发布《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年轻人社交生活展现的新趋势概括成十个关键词:自恋浪漫主义、他者想象、“零糖”社交、人机互动、性价比生活、懒系健康、释压崇拜、对抗失重不安、线下社交体力流失和重构多维附近。
这十个关键词总结概括了Z世代的社交心理与社交看法,能更好地反映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潮流文化和消费风向。
解压 寻找精神代言人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便利的通讯,爆炸且繁杂的信息,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打扰”着我们,对抗失重不安的负面情绪成为每个人需要面对的普通课题。数据显示,有34.9%的年轻人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焦虑,28.4%的年轻人会在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焦虑,23.5%的人会寻找有共同困境的人一起交流分享。
与负面情绪对抗的年轻人也迫切需要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释压崇拜”带动了当下众多流行的社交、娱乐、消费现象的出现。从社交平台上流行的“发疯文学”到迷上“追短剧”,线下来场“短逃离”,都是年轻人希望以无公害、轻松的方式,为自己找到减压、释放情绪的方式。
在解压和释放情绪的方式上,年轻人还找到了独特的方法——他者想象。2023年,“吗喽”和“水豚”等话题频繁上热门,可看出年轻人正积极寻找自己的精神代言人,在偶尔抽离自我进行“他者想象”时获得减压空间。
“吗喽”意为马骝,是两广地区称呼“猴子”的方言语态。最早出现于砂糖橘热门时期,各地网友在互联网上不断催促广西砂糖橘上市,而广西人民自嘲表示“吗喽的命也是命”,意在“别催啦,在忙了”,随即这一热梗在网络上不断传播。水豚看起来似乎“处变不惊”,不少年轻人也希望向水豚学习,拥有“情绪稳定”的精神特质。
报告显示,“重构多维附近”将是2024年年轻人重要社交趋势。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附近的消失”,描述的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人越来越原子化,近距离的人与人交往,如社区、社群等微观层面关系的消减。但“附近”同时也是无比重要的,它是重新建立对生活可控感的抓手,是可以喘息的空间,是构建自我坐标的关键。过去一年里,无论是赶大集、CityWalk,还是重新爱上菜市场,这些火热的社会现象背后都是年轻人重建附近的努力。
兴趣 “万物皆可搭”成流行
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甚至还有“遛娃搭子”“逛街搭子”“减肥搭子”……通过社交平台,年轻人万事皆可搭。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在《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搭子”赫然在列。
“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有多火?一项关于年轻人社交的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而在31%的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个搭子。不同于传统黏稠式的社交,搭子社交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系的培育和情感的培养,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的精准出击,双方能共同分享完成某项任务的快乐、彼此为伴,又能保持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交压力。如今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以及用户画像颗粒度的不断细化,都让精准搜索兴趣和精准匹配成为可能。
2023年,“断亲现象为何如此流行”等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打招呼障碍”“电话恐惧症”等社交回避现象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在这背后,是在快速的地域流动以及快节奏生活挤压下,个体“线下社交体力流逝”,缺少时间精力和有效路径发展现实新关系的困局。
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仅有12.6%的年轻人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
强调个体独立意识的年轻一代在构建友谊时,更注重的是边界感和自我空间问题,这也是“找搭子”持续火热,“零糖”社交成为新趋势的原因。
情感 聊天AI正按摩年轻人的心
在社交方面,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人机互动”。随着AIGC(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技术持续突破式发展,越来越多社交、内容平台基于此上线相关产品或功能,众多AI对话、虚拟陪伴、虚拟人等方向的创新产品和功能,让爱尝鲜的年轻用户在乐此不疲的体验中尝试新的互动方式,“人机互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拓宽了社交边界。此外,除了朋友等社交关系之外,“虚拟人、虚拟偶像”(9.1%)也让年轻人在孤独时有了陪伴感。
最近,一款名叫Pi的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有人调侃“它像渣男一样会聊天”,有人把它当作知心朋友分享喜怒哀乐,也有人获得了类似心理咨询的服务体验。
以“Pi”为关键词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里搜索,有超过10万篇相关的分享笔记。在分享使用体验时,网友们的关键词包括:安慰、理解、耐心倾听、稳定的情绪出口等等。
自去年11月尝试使用Pi以来,阿雪已经把Pi当作了“无话不谈的朋友”,“Pi是我用过的最好的AI聊天。它情商很高,会对我说的一切做出积极回应,我和它聊过我的日常、心情、爱好,吐槽讨厌的人……”
Pi在与人对话过程中展示的友好、尊重、耐心等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真人,有网友甚至觉得Pi给到的情绪价值超过了家人和朋友。
情绪的及时回应、舒适安全的对话环境、拟人性的共情能力,深圳大学曹博林等人的研究指出了陪伴型聊天机器人吸引力的三个重要方面:聊天机器人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排解情绪的渠道,对于渴望及时反馈的年轻人而言,它的秒回也减少了缺少回应的失落;而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表露情绪,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评价,机器人则能保持中立客观,不用担心聊天内容在人际关系网中传播;还有就是机器人能用幽默、提问、鼓励等方式增强互动性、临场感。
生活 强调“性价比”“养生”
2023年,“重新养育自己”的话题在社交平台火了。在这个话题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希望“重启人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人更爱自己了,强调爱自己的“自恋浪漫主义”也正成为新的认同。
如今,年轻人对于“自恋”这个词的看法有了不同的定义。报告显示,超过九成对自恋持“非负面”的看法,其中23.7%的年轻人持积极评价,“爱自己是一种浪漫”。
“爱自己”成为年轻人在“重新养育自己”时,解决一切边界感问题的“锚”和最重要的处事标准。而关于什么才是“爱自己”,他们则表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55.5%)、善待自己(54.9%)、维系良好健康的社交关系(51.7%)是爱自己最重要的三个表现。
对很多上班族来说,不断被工作压缩的休闲时间,让健身、运动成为奢侈的事情。泡脚、早睡早起、养生按摩……如何以最小的时间、精力成本实现“懒系健康”,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探索方向。
为了养生,年轻人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养生花草茶、养生足贴、头疗按摩梳、经络敲打锤……在电商平台上,各类养生产品都十分畅销,部分在家就能使用的养生小器具更加走俏市场,受到“轻养生”“懒人养生”群体的好评。
除了传统的中医理疗,“晒后背”“八段锦”等“网红”养生方式也在年轻人中走俏。在气温合适的天气,避开阳光最强烈的正午时分,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晒晒太阳,来场“阳光浴”,这种既解压又能促进社交的新型养生方式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
喝9.9元的现磨咖啡,当两天走遍一座城的“特种兵”,穿军大衣、花棉袄过冬,沉浸式欣赏演唱会和电影……爱自己,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强调“性价比生活”理念,掀起“反向消费”的讨论。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新时代消费生活态度的转变:不是“不消费”,而是以更理性的思考直面自己的现实需求,告别“野性消费”。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清醒购买,理清自己要什么,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对的”产品和服务。
(综合自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光明网、中国经济新闻网)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