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同声社区
同声同气聚力织密治理网络

■同声社区挖掘青年人才、精英力量,组建起社区党群先锋本土讲师团。

■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居民生活重新按下了“幸福键”。
当前,里水正抓实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党建引领深入推动家园创新管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同声社区围绕这一工作,创新推行“大党委”工作法,盘活社区多元力量,以“创熟”为抓手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建机制、搭平台、育队伍,诠释“同声同气·共治共享”治理理念,探索居民主导、参与、建设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大党委”机制
凝聚多元力量完善社区治理
同声社区是里水镇“最年轻”的社区,也拥有年轻的班子队伍,片区朝气蓬勃、资源配套逐步完善,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置业定居。这也使其成为典型的“广佛候鸟”集聚地——共有11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近3万人,居民大多来自五湖四海。
“文化差异、需求多样、集体意识较弱等,给初期的治理带来了不少挑战。”同声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林月新说,很多居民虽同住一个小区,但生活少有交集,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这不利于社区开展工作。
林月新从实际出发,带领年轻的班子队伍,开始摸索一套行而有效的方式方法。
其中,同声社区着重解决小区的各类难点痛点,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以“专职委员+兼职委员+两委员一代表”配备模式,创新推行了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即由社区党总支部搭建桥梁,与职能部门共建信息共享平台、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精准资源投放,促进党群融合,推动“创熟”工作重心下沉。
社区逐步盘活多方资源,充分调动起社区党群服务志愿队、党群先锋本土讲师团、新里水人青年力量等多元力量,担当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比如,社区发动党群服务志愿队、暖心小家骨干队伍等自治队伍,定期巡逻、清理、劝导,解决了金沙半岛小区正门山林区域违规种养殖问题,并联动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区域退耕还林。
前不久,同声社区许多居民先后来到绿地香树花园党群服务站,将整理好的闲置图书画册、文具等,捐赠给全新投用的邻里图书馆。该党群服务站的顺利建成、邻里图书馆的落地投用,离不开多元力量的支持。在绿地香树花园党支部引领下,小区党员带头、业委会及党群志愿服务队等自治队伍联动下,发动居民捐赠家中闲置书籍2000余册。
社区党总支部还链接企业资源入库图书7000余册。至今,邻里图书馆的藏书已过万册,并配备了若干书架、桌椅、空调等捐赠物资。“这既是小区开展党群活动的重要服务阵地,也成为孩子们舒适的学习场室。”林月新说。
打造“社区学院”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教育、学习,是同声社区居民关注的话题。同声社区倾力打造“社区学院”,既是传承同声社学的百年学脉,更是用好用活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2023年,同声“社区学院”被评为“佛山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何为“社区学院”?在同声社区,“社区学院”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送课进小区”,可以是居民兴趣相投的交流平台、“家校社”交流的联动平台,更是凝聚社区多元力量的治理平台,打造“同声同气·共治共享”社区品牌文化,让社区文化、教育实现全年龄段全覆盖。
依托“社区学院”,同声社区挖掘了一批教育、医疗、摄影、心理、法律等行业精英,成立了一支党群先锋本土讲师团。讲师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为居民精准授课,以点带面擦亮同声社区学习品牌。社区挖掘了一批如刘小兰、刘丽丽等“她”力量,以及陈杰、吕育斌等热心骨干,赋能基层治理。
“同声‘社区学院’是党建引领的‘桥头堡’、新思想的‘讲习所’、小区治理的‘智囊团’、带教培养的‘督导团’、后备人才的‘孵化器’、典型经验的‘分享堂’。”林月新认为,“社区学院”能更好发挥社区教育资源优势,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品牌。
文化聚人赋能
探索“社区事居民治”模式
同声社区还以文化为纽带,鼓励引导居民发展艺术、体育等多元活动。在绿地香树花园小区,党员、楼长、志愿者、物业等自发组织起小区居民运动会,以丰富有趣的比赛项目,拉近邻里关系,促进了多层次资源开发,更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归属感。
南海发电厂小区有居民超180户,同声社区以文化为纽带,激活小区治理活力,挖掘出有方法、有想法的自治队伍,走访入户、圆桌议事、文化撬动等多措并举,推进小区升级改造项目。至今,雨污分流、路面修复、墙面翻新、燃气管道入户等改造基本完成。
接下来,同声社区将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创建熟人社区”为切入,打造“社区学院2.0”,加快推进小区党群服务站建设,以“一小区一站点”广泛挖掘动员青年、妇女、退休工人、退休干部等骨干人才,全面延伸铺开兴趣课程,凝聚社区多元力量,不断扩大和优化“新里水人”治理队伍。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伟鹏通讯员蒲倩钧